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全纳教育 > 学前融合教育 > 学前融合教学中的环境设置研究综述(上篇)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学前融合教学中的环境设置研究综述(上篇)

姚 丽萍(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
2012-07-10

摘要:

  步入20世纪90年代,融合教育成为了特殊教育发展的主流,如何让儿童在一个主流的环境中享有平等的权利是每个特殊教育工作者都在努力奋斗的目标。对于处于融合环境中的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来说,如何受到最小限制,如何得到最大能力的发展,是教学环境布置中的重要策略。而在学前融合教学中,其环境设置可分为两个方面: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物理环境着重于研究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创造一个最少限制、安全、有效的外在环境;而心理环境着重于探究创设一个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与同伴、教师、家长之间有效互动的内在环境,其最终目的在于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在学前融合的环境下取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本文就是从物理环境设置和心理环境设置两方面总结国内外一些有效的经验和策略,为中国更好地发展学前融合教育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1. 引言

  上世纪六十年代,隔离式的特殊教育的公正性受到了质疑。专家认为隔离式的特殊教育只利于教师及正常学校的学生,把特殊学生与正常儿童隔离减少了教师的责任,教师不用再为那些无法适应正常教学的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设计特殊的课程,制定特殊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不用再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设计独特的教育方法。于是掀起了一场回归主流运动,又称融合教育或一体化教育。目的是将残疾学生和非残疾学生融合在教育和社区环境中。

  融合教育的最新发展是全纳性教育,指在普通班级内教育所有学生,无论他们有何种残疾也无论他们的残疾程度如何,他们必须在正常班级内接受所有教育。这一教育形式的开展将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双轨制的教育体系合二为一,但这类教育形式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学校和社会的所有资源,不仅是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和合作,还有学校其他教职员工、家长、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所以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融合是指那些过去由于某些障碍被隔离安置的个体现在可以平等地参与到所有的社会活动中来。而针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而言,融合教育还包含一种发展性的平等,即教育教学、活动安排、环境布置都是经过设计、调整的,是结构化的,使其他儿童家庭和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家庭都有获得平等参与的权利、机会和可行性。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儿童在优势领域得到发展,发挥潜能,能参与每日的生活环境,掌控日常生活事件,在学习中获得问题解决的能力,并能自如使用、发展社会交往能力,胜任社会角色,发展社会竞争力,最终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学前融合教育通过针对性地调整与设计,目的在于在原有基础上增加特殊幼儿参与环境的时间与强度,使他们发展从环境中学习的能力,同时增加他们与同伴接触、互动的机会,使他们能掌控社会情境与交往技能;帮助儿童及其家庭尝试使用社区资源,参与社区活动,以提供日后更多平等机会,并且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社会,最终能有机会回归主流社会;同时可以预防继发性障碍的发生。

  学前融合教育的成功需要多方的支持与合作,主要是个体、环境和机构三方的合作。本文旨在回顾、总结国内外对学前融合课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成分——环境创设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学前融合课程中的环境创设提出自己的建议。

2. 环境的定义与分类

  儿童从出生开始就进入这个社会,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从家庭到学校到社区到整个社会大环境,儿童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学习经验和技能。也就是说,环境并非是无声的,环境中包含诸多信息,它告诉儿童什么行为是可以的,什么行为是不可以的,什么行为是被期待的,什么行为是被允许的,什么行为是值得鼓励的。儿童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习得经验,逐步成长。

  社会生态学的观点在残疾或特殊性的归因上强调不能单从儿童本身的身心特征去认识,还应该从儿童生长和学习的环境中去找原因,如不良的教学方式、经验剥夺、经济条件差等。所以在针对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上,不能仅仅注意改变儿童的行为本身,也要注意重新设计儿童的学习和社会环境。

  一般对于儿童而言,环境按区域划分可以分为家庭环境、社区环境、学校环境等。儿童进入学前融合机构学习前,处于家庭环境中。那是一个安全的、可信任的、受监护的、有积极反馈的、便于探索的环境,进入学前融合机构后,环境发生了变化,对儿童的影响和作用也会相应发生变化。所以在正规教学环境中不仅包括了儿童所处的环境,还包括了人(成人以及其他儿童)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简言之,教学环境设置要考虑三方面的因素:环境、人以及互动。良好的环境作用支持了儿童的自发性行为、探索行为以及独立成长的需要。良好的环境具有指导意义,支持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减少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在教学活动中焦虑行为的发生。

  1975年,美国福特总统签署并颁布了《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即94-142公法。“最少限制环境”则是该法案提出的安置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一项基本原则。其核心就是要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尽可能与没有残疾的正常儿童一起生活、学习,即将有特殊需要的儿童与主流社会的限制减少到最低程度。该法案提出社会应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适当的课程与教育以及充分的服务,以促进他们的发展。学校不应拒绝有生理和智力残疾的学生入学,其他单位也不能因其残疾而拒绝给予工作机会。而且,学校必须提供给他们适当的安置与合理的课程。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第一次享有了在最少受限制环境中接受自由、适当教育的权利。在此法案中,融合不仅是指物理环境上的整合,还指参与到为这些儿童准备的合适的普通教育课程中去。所谓合适是指活动、教材教具、环境与儿童的年龄相符,是适合个体现有水平和后续发展的。最少限制环境并不单纯指融合或自然环境,而是指在儿童的特定年龄阶段,给予有意义的融合。

  1997年,该法案修正案IDEA中提出了自然环境来进一步完善最少限制环境的概念,也就是说融合教学环境在最大程度上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同龄正常儿童所处的自然环境,并在环境中提供个别化干预,包括特别设计的教学指导和相关服务。

  融合环境并非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要经过精心设计和调整。融合意味着在为正常儿童设计的同一环境中安置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然而融合又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有障碍的儿童放入到其他正常儿童所处的物理环境之中去。要真正完全融合参与,这些儿童要在社交层面上参与,也就是说有机会去和其他儿童互动,并且参与到与同龄儿童相同或相似的活动中去,这才是真正的最少限制环境。

  因此在学前融合教学中,环境设置主要包含了物理环境设置以及心理环境设置。物理环境的设置主要是对现有学前环境的调整或重新设计,而心理环境则包含了发生在学前融合教学机构中的日常活动,以及在活动中,有特殊需要的儿童与同伴、教师、家长的互动。

3. 物理环境的创设与调整

  物理环境主要是指现有外在硬件条件,主要分为室内和室外,包括教室建筑风格、设计、布置等。现有的学前教育环境主要是本着安全、健康、舒适、方便、可调节、可移动、可选择、适合儿童体型的原则设计规划的,所以是适合用来作为学前融合教育环境,适合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年龄发展的特点。但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自身的特殊性也决定了环境决不是简单的与同龄正常儿童相同,因为正常儿童作为学习者,他们有这样一些共同特征:他们是主动的学习者,从活动中了解掌握他们每日所处的生活环境;他们从他人那里学习,通过与他人建立友谊来获取情感体验,培养社会竞争;他们的发展和学习是受到自然情境和日常生活影响。但是许多有特殊需要的儿童不能自动去适应或利用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环境来获得发展和学习,所以为了他们更好适应,物理环境需要调整。

3.1 室内活动环境

  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室内活动占了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大部分时间,创设一个符合融合课程要求的物理环境是保证教学活动正常实施的前提条件。在室内活动环境的创设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3.1.1 确保环境的绝对安全

  在任何一个物理环境中,潜在危险来自于尖角、边;突出物、凹凸不平;钩角;夹缝;障碍物以及悬浮物,会对儿童造成一系列的危险及伤害。

  具体措施有:保证物体表面、墙面、地面、器械没有尖锐硬角,没有粗糙锯齿面,家具器械和材料保存完好,经常检修及更换;玩具和部件足够大不至于被儿童吞咽;清洁用品放在儿童不易接触到的地方,与其他物品分开放置;家具大小适中,与儿童身高年龄匹配,放置平稳,便于移动;区域划分清晰,保证通道无障碍,地面可用不同材料铺设,但不用水泥等硬面;插座有一定的高度,有保护,电线隐蔽,恰当设置儿童保护装置,将灯光也纳入火警系统。

3.1.2 保证儿童的身体健康

  健康仅次于安全,需要我们在环境中时刻注意。选择易清洗的家具和材料,对玩具表面要做到定期清洗与消毒;不同活动区域都要放置随手可得的尿布和清洗用水;在喂食区域要进行及时清洗消毒;儿童自带食物要与其他食物分开放置。

3.1.3 有目的地布置房间,充分考虑所有儿童的需要

  在学前融合教学中,环境设置是针对每一个幼儿的,而不仅仅是针对有特殊需要幼儿的,所以既要考虑到特殊幼儿的特殊需要,也要考虑到普通儿童的发展需要。

  可以利用书架、垫子、橱柜、家具等来划分区域,可以设计不同质地的接触面来训练触觉,可以利用不同高度、不同材质来帮助进行翻、爬等运动技能,儿童活动区域内的各项器材设置都是针对所有儿童使用的,各个区域对每类儿童而言都是可以亲近的。

  房间布置要十分温馨,可以使用软家具、不同质地的物品,尽可能多地使用自然光;家具、墙面、器材视觉悦目但不过分刺激;玩具、学习空间要充满各种感官刺激,具有趣味性;教玩具大小适合,材料耐磨,玩具、书籍、图片、书写材料等都要反映不同家庭的文化背景与语言习惯,包括根据需要准备盲文书及放大字体的书籍;添置植物等儿童喜欢的物品;房间有足够光线,必要时可以拉上窗帘,使用不同的光线度,窗户要有保护措施,玻璃不易碎,声音要有缓冲,有隔音设计,兼顾美学原理,材料、活动和环境要敏锐地触及到儿童个体不同程度的刺激及最适宜的感官通道。

3.1.4 提供适合成人与儿童的舒适环境

  融合教学中家长往往作为助教参与其中,帮助教师共同努力,指导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所以学前融合环境的设计也要考虑他们的需要。

  比如可以安排家长的座椅、家长信息中心、家长交流区域,让家长获知每日的活动安排和规则,提供适合家长参考的图书、资料,安排供他们学习的区域。

3.1.5 合理规划学习环境,分区域安排设计教学环境

  在学前融合教学中,可以明确划分大块活动区域、小块安静区域以及各种有针对性的活动区域。在区域中根据训练目的有针对性地放置教学器材器械等物品。

  环境切忌杂乱,喧闹的活动区域和安静的读书区域要分开;材料、教具、家具等都是适应课程的,墙面装饰在不同区域反映不同的课程主旨,并且置于儿童视线位置;早期文学熏陶可以利用环境进行,如母语发音、加大字体的书、有声读物、盲文书等,同时也要适合不同文化背景、家庭背景的儿童;教玩具放置在儿童可以接触到的地方,或者存放于儿童看不到的隐蔽处,在不同区域内放置储物箱,便于拿取玩具;至少准备三个或以上相同的玩具便于与普通儿童进行平行游戏比较;安静区域可放置垫子、摇椅等适宜物品;文学区域提供适合儿童发展的书籍;有足够的灯光、舒适的座椅以供不同儿童不同的需要,家长座椅的安排要有利于亲子阅读。

3.2 室外活动区域设置

  儿童的活动场所不仅仅局限于教室这个封闭的环境中,还有一系列的户外运动。户外不比室内,在安全性、监督观察上来说都需要更多关注,由于其空间开阔,使许多设置成为潜在的危险。所以在环境设置上尤其要注意安全第一。

  在融合教学中,环境设置要考虑那些有特殊需要儿童的缺陷、优势和需要。

  室外活动可以提供大肢体运动技能锻炼的机会,还可以提高儿童游戏水平和社交能力。同时户外活动提供了充足的自然光、新鲜空气、不同的声音刺激等感官享受,还提供了儿童充分奔跑和尖叫的机会,让儿童的感官功能、运动技能得到锻炼。

  地面铺设使用有弹性的材料,使用经过安全检测的橡胶保护组织,并有一定厚度;确保器械的周围有一定面积的延伸保护面;达到一定高度的器材安放要间隔一定距离并且加固;避免有危险的金属,如开放的S型钩或突出的螺钉;高处安装栏杆或扶手,护栏间隔小于3.5英寸或大于9英寸,以免卡住儿童的头、手、脚;检查器材的边角,最好用泡沫或橡胶包裹;扫除易绊倒的障碍如石块、树桩及暴露在外的底座等;秋千等器材配置安全带等保护装置,安装到适合的高度;经常检查、检修、保养、更新露天器材;有专职人员监督儿童活动情况,时时确保安全,及时采取措施以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作者简介

姚 丽萍 (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