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全纳教育 > 【关注每个人的差异】第1篇 “听大人的话”蕴藏着怎样的动机?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关注每个人的差异】第1篇 “听大人的话”蕴藏着怎样的动机?

蓑手章吾(HILLOCK小学部校长)
2024-04-05

摘要:

  东京都世田谷区非传统学校“HILLOCK小学部”的校长蓑手章吾先生分享了他对日本学校教育体系的洞见。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工作者,蓑手先生从普通学校教师转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这一转变激发了他对全纳教育的热情。通过他的眼睛,我们得以窥见日本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那些让他感到有违和感的部分。蓑手先生不仅仅是批评现状,他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解决方案,旨在促进一个更加包容和多元的学习环境。他的故事和见解挑战了传统教育的界限,为我们展示了教育改革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这篇文章不仅对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也对所有关心教育和儿童未来的人们提供新的视角。
English 

figure1.png  大家好!我是东京都世田谷区的非传统学校“HILLOCK小学部”的校长,叫蓑手(Minote),我将撰写一个系列的文章。请允许我先简单地做一下自我介绍,再讲述日常工作中对日本学校教育的一些看法,尤其是让我感到有违和感的部分。

  我原先是东京公立小学的老师,工作了14年。从最初任职的学校调动到下一个学校时,去的恰巧是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自此我对全纳教育产生了兴趣。我就一边在学校教书,一边去读大学,获得了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资格证书。然后又考取了研究生,完成了人类发展科学专业的硕士课程,硕士论文的课题正是全纳教育。

在特殊教育学校受到的冲击

  观察在特殊教育学校学习的孩子,发现真是各有不同。由于是学年制,年龄是相同的,但反过来说,相同的也只有年龄。即使是在同一个班级,每个孩子的发育程度具有明显的差异,有的孩子之间甚至能差将近五岁。运动能力也因人而异。刚从普通学校(虽然我不太喜欢这样的说法…)调来的我,理所当然地发出统一指令,但孩子们却完全不按我的要求行动。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之前在普通学校一直是孩子们在配合我的工作”。

  那是在我刚调到特殊教育学校后不久的四月份的入典礼时的事情。我在孩子们面前讲话,并给他们发出指示:移动到体育馆去。结果没有一个孩子从座位上站起来。我再次用更强的口吻做出了指示,却得到了一句“不去!”的回应,这让我感到无比震惊……原来还有“不去”这样的选项啊!因为在普通学校对于老师发出的指令孩子们几乎没有拒绝的权利。孩子们嘴里嘟囔着不情愿或“真麻烦”,但形式上还是会服从的的。但仔细想想,这并不为怪。对孩子们来说,他们对参加入学典礼没有任何动力,班里的孩子因各种理由抵触我的指示,有的是单纯理解不了我的口头上的指示,有的是因为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感到不安、因而无法动弹,有的孩子不想听初次见面的大人的指挥,还有的想知道移动到体育馆有什么好处。

  这也不是只会发生在特殊教育学校的事情。即便在普通学校,也有各种各样的孩子,有些孩子难以理解老师的指令,有些会因不知道将发生什么而感到不安,有些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建立起和成年人间的信赖关系,还有些孩子对按照指示行动有抵触情绪。于是,只有那些能够模仿同学的行动或愿意妥协、忍耐从而适应以统一指挥、统一行动为主的学校机制的孩子才被允许去普通学校上学,无法适应这种机制的孩子就只能去特殊教育学校了。也许这便是区分两者的关键所在。

在普通学校

  那么,普通学校今后是否也只要统一指挥就行了呢?当然不可能一直这样。要想实现全纳教育,必然要改变现有的学校机制,在尚未作出应有改变的情况下贸然考虑“只向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提供特殊照顾”,就是当今日本学校教育的现状,也是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比如说想带领孩子们去体育馆的话,可以在黑板上用简单的图文向全体学生介绍说明相关情况,包括预定所需时间、大致内容和参加该活动的必要性。再想讲得具体一点的话,还可以说说去那里的话对孩子们来说有什么好处(比如,能受到新生崇拜的目光,能让家长和其他年级的老师看到自己出色的表现,参加完入学仪式后大家可以一起玩等等)。当然,也有很多孩子并不需要老师这么做,但只要有一个孩子有这样的需求,老师就有义务仔细地说明。并且,不止针对那个孩子,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做详细的介绍。其实这样一来也满足了那些勉强听从指挥的孩子的隐性需求。

  这种考虑在社会福利领域中被称作“通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不刻意区分需求、争取让每一个有特殊需求的人都满意的设计一定会是让所有人都更舒适和方便的方案。电梯按钮的位置和语音提示就是最常见的例子。我认为,在学校更需要那些看不见的系统和机制。我觉得如果不能从通用设计的角度出发,更新现有的做法和一直以来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那么全纳教育就难以实现。

  普通学校爱用“年级”来区分学生,常把“因为是某某年级的学生了,所以……”、“都已经是某某年级的学生了,却还……”挂在嘴边。这不光是在生活方面,在学习方面也是这样,在那个年级的那个月里要学习并掌握某些内容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学不会的孩子甚至被说成“落后生”、“不够努力”、“注意力不集中”等々。尽管每个孩子不可能智力发育程度完全一致,但仍被笼统地归为“某某年级学生”这个代名词。退一说,就算智力发育水平都较正常,但同一年级里早出生(4月)出生的孩子和年度末(次年3月。日本新学期4月开学)出生的孩子相差近1岁。此外,日本内阁府的最近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普通学校中有一定比例的儿童处于家中不使用日语或家里没有一本书的环境中。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这些特点,而把他们统统归结为“某某年级”的学生这种一刀切的方式来对待他们呢?

希望和孩子们共同思考

  发展是具有连续性的,即便是同龄的孩子,有些孩子能做到,有些还做不到,这都很正常。当然,可以通过训练让孩子们更早学会而不需等待其自然成长,但那便是“教育”吗?至于被称之为“纪律”或“利益”的事项,是不是形式上能做到即可,而无需考虑对方的心情呢?只要求孩子们机械地服从指令感觉就等同于让其停止思考,让他们误以为“只要听大人的话就行了”、“不去想不必要的事情会更轻松”。最近经常听到“小学一年级困难”这个词,具体指的是在幼儿园无忧无虑地成长的孩子升入小学后对小学和幼儿园间的巨大差距产生不适应的现象。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都表示太伤脑筋了,想必确实如此吧。但是,我仍然觉得全校上下和所在地区都应该反思一下现在实施的教育是否已变成强迫孩子适应学校制度的训练,在引导孩子适应学校制度的过程中是否渐渐牺牲了他们自我思考的能力。

figure2.png在紧邻HILLOCK小学部的砧公园里边玩边学习的孩子们

作者简介

蓑手章吾 (HILLOCK小学部校长)

蓑手章吾 HILLOCK小学部世田谷校区校长兼综合学院院长。原公立小学教师,教龄14年,人类发展专业硕士。曾在以编程教育享誉全国的前原小学先后担任研究和ICT负责人。2022年4月创办非传统学校・HILLOCK小学部。著述包括《孩子自己开始学习!自由进度学习的开始方法》、《实现个别最优学习的ICT使用方法》(均由学陽书房出版),以及合著《利用ICT的智力障碍特别支援学校的课堂制作》(ジアース教育新社出版)、和《before&after看得出来!研究主任的工作更新》(明治图书出版)。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