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世界学前教育报告 > 【日本】“守护”之后是“接纳” ——秋田大学教育文化系附属幼儿园的保育实践(下篇)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日本】“守护”之后是“接纳” ——秋田大学教育文化系附属幼儿园的保育实践(下篇)

瀬尾知子(秋田大学教育文化学部儿童发展与特别支援讲座副教授)
小野光代(秋田大学教育文化学部附属幼儿园教师)
今野菜穂子(秋田大学教育文化学部附属幼儿园教师)
山名裕子(秋田大学教育文化学部儿童发展与特别支援讲座教授)
2024-02-02

摘要:

  日本保育的一大特征在于保育工作者的“耐心守护”的态度。而“接纳”儿童的感受和想法这种形式的援助,更是日本老师在保育工作中十分重视的,这也可以说是日本保育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本文将着眼于秋田大学教育文化系附属幼儿园中班(4岁儿童的班级)孩子小Y的表现和老师的叙述等观察记录,思考和分析“守护”的下一步 —-老师“接纳”孩子感受的做法,并阐述如下观点,即“接纳”孩子的感受需要老师拥有坚持关心和理解孩子的决心,也是老师从专业角度出发给予积极援助的表现。我们分三次介绍该文,本期为大家介绍最后一部分的内容。
English 

《上篇》 《中篇》

3. “守护”之后是老师的“接纳“式的援助

  正如在观察附属幼儿园游戏场景时看到的那样,日本保育实践中孩子之间发生争吵时,除非无法确保安全,老师多半不会积极介入或予以阻止。对于这样故意不“介入”的“守护”式保育方式,中坪(2016)认为是在日本保育文化极其重视的高度专业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方法。高嶋(2013)也指出,难以期待马上发生变化或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持续观察、寻求恰当的干预方式时常常采取“守护”的态度。同时,“守护”行为并不意味着“只是流于表面地看着守护的对象”或“由于现阶段不知该如何干预就漠然地等待变化”,而是花时间理解对方的心情,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他们看到的世界,体会他们的感受,并且用长远的眼光“不断观察下去”,是需要巨大决心和责任感的行为(P 181的记述)。“只是暂时观望”、“等待着”的行为并不是真正的“在守护着”,这不禁让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在简单化地使用“守护”这一词。

  作为日本保育的重要特征,“守护”行为是保育工作者积极、专业的行为,也可以说是他们抱持着“不断守护下去”的决心采取的行动。孩子们也正是在这样的“守护”下萌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意愿、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吧。

  但是,自己解决问题意味着孩子们需要互相让步,碰到不合理的事情有时候也只能接受。孩子之间发生争吵时可能会产生不快、内心出现波动或感受到压力。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在附属幼儿园还是在我走访过的日本其他幼儿园或托儿所,老师都会陪伴在孩子们身边,用温柔的眼神注视着他们,时而用手轻拍或抚摸,时而紧紧拥抱他们,伸出援手理解和接受他们的感受和想法。我认为,孩子们心情受挫时还能重新振作起来,经历了各种事情仍然觉得朋友真好、还想一起玩,这种恢复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正是得益于幼儿园生活中“接纳”孩子感受的援助。而来自老师的这种援助既是日本保育的重要特征,在培养孩子面对困难和问题时必备的适应能力方面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另外,鲸冈先生(2010)明确区分了“接纳”行为和“接纳”感受这两个概念。对于行为,有时必须阻止,不可能什么都“接纳”。当该行为是必须阻止的负面行为、超过能够容忍的范围时老师当然接受不了,有时不得不告诉孩子:“虽然可以理解你的心情,但老师不喜欢这种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因为应对不了这么多,所以可以不去接纳”。他还指出,一定要告诉孩子“虽然否定了你的行为,但我们并不否定你的存在”。

  鲸冈先生的著作中还记述了如下观点,即“孩子的想法与其行动不同,无论内容如何,都可以作为个体的思想被理解和接受,在理解孩子想法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想法或愿望接受、认可或拒绝、阻止其行为应成为教师对待孩子时的基本原则。

  而教师这种“接受”的援助和日本的“守护”式保育一样,是一种积极、专业的工作态度,亦可以说是反映了老师坚持理解孩子想法的决心的行为。

结论

  在2014年出版的《幼儿园时报》中,安西佑一郎先生在序言中对幼儿园的记忆和教育的原点的一段描述令人印象深刻:“关于幼儿的记忆,只举出一个要点。那就是记忆应该是温暖的。接纳自己的小朋友和教职员工、各种各样的活动、虽然窄小但曾尽情玩耍的设施、上下学的路上,这些都应该是温暖的记忆,而丝毫不应该包含心灵被撕扯的冰冷的记忆”。

  我相信,那些贴近孩子的心情和想法,相信孩子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守护”孩子,进而“接纳”孩子的感受,这样的援助会在孩子们的心里留下温馨的回忆。而这种温暖又令人心情舒畅的帮助必将成为人生的基石,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

引用文献

  • 安西祐一郎(2014).引言 幼儿园的记忆和教育的原点,幼儿园时报,42,2-3.
  • Caudill, W. & Plath, D.W.(1966). Who sleeps by whom? Parent-child involvement in urban Japanese families. Psychiatry, 29, 344-366.
  • Hayashi, A., & Tobin,J.(2015). Teaching Embodied, Cultural Practice in Japanese Preschool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鲸冈峻 (2010). 保育・培养主人的工作 Minerva书房
  • 高嶋景子 (2013). 第3章 仔细观察孩子这件事 儿童与保育综合研究所(编) 何为尊重孩子的人格――与儿童同在的保育的原点―― Minerva书房
  • Tobin, J., Wu, D., & Davidson, D. (1989). Preschool in Three Culture: Japa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 岸千夏(2008).4章 幼儿园4岁儿童.河边贵子(编)教育课程・保育课程论,东京书籍
  • 文部科学省(2018).幼儿园教育大纲解说,福楼拜馆
  • 文部科学省(2019).基于理解幼儿的评估,Child本社
  • 中坪史典(2016).支持儿童自主解决问题的保育工作者的专业性-“守护”“等待”保育的实践意义和深度,国学院大学人类发展学研究,7,2-11


                | 上篇| 中篇|下篇|

作者简介

瀬尾知子 (秋田大学教育文化学部儿童发展与特别支援讲座副教授)

小野光代 (秋田大学教育文化学部附属幼儿园教师)

今野菜穂子 (秋田大学教育文化学部附属幼儿园教师)

山名裕子 (秋田大学教育文化学部儿童发展与特别支援讲座教授)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