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交流活动 > CRN亚洲儿童研究会 > 分论坛①:新时代的媒体与儿童(CRN亚洲儿童研究会第二届国际会议演讲录)(上篇)

  • weibo

交流活动

Events

分论坛①:新时代的媒体与儿童(CRN亚洲儿童研究会第二届国际会议演讲录)(上篇)

2018-11-15

摘要:

  本期为大家介绍"CRN亚洲儿童研究会第二届国际会议演讲录"分论坛《新时代的媒体与儿童》的前半部分内容。东京大学的开一夫教授带来新的研究成果,探讨机器人以及AI与学习技能教学的可能性;来自爱知淑德大学的佐藤朝美副教授以"家庭档案"APP为例,讲述社会情绪能力培养中的新媒体应用。
English 

主持人:薛烨[美国](孟菲斯大学副教授)
演讲人:开一夫[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佐藤朝美[日本](爱知淑德大学副教授)、坂上浩子[日本](NHK教育公司董事)

薛 本分论坛设定了一个十分现代化的主题。因此我们期待听到各种不同的意见,首先有请开老师发表演讲。

机器人以及AI真的会教人学习技能吗(开一夫)

 我是专门研究"婴儿学"的,即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婴幼儿心理、行为以及大脑发育过程。今天将通过介绍几项研究工作谈一谈机器人或AI是否会教授社会情绪能力,换言之就是机器人以及AI是否会教人学习技能。

  为了揭开提高社会情绪能力机制之谜,关键是要弄清楚婴儿如何看待人、如何处理他人传递的信息。全世界有很多学者正以各种不同的方法在做这样的研究,今天我要介绍从认知发展科学的角度开展研究的情况。

  举一个我本人曾经参与过的研究案例。我们在2岁至2岁半孩子及其母亲的协助下进行了如下研究。让母亲和孩子分别进入不同的房间,然后请母亲使用电视电话的通信系统教孩子玩他们第一次见到的玩具。母亲和孩子被分成两组,一组采用实时教学的方式,另一组在孩子和母亲的交流中插入一秒钟的延迟时间。正如我们在新闻报道节目中看到的那样,演播室和距离遥远的转播现场对话时,转播现场的反应总是慢一拍,我们特意营造了与此相同的状况。研究结果证明,采用实时教学方式的那组孩子对玩具的玩法掌握得比另一组孩子好得多,可见仅仅一秒的时间差却对模仿学习的效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也证明了在教与被教的过程中"现在正在教"的"实时性"和对方立即做出反应的"应答性"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图1)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我正致力于辨别使用机器人和人有何区别的"教育机器"项目的研究。下面就介绍几个具体的案例。

  我们将会用法语念《三头小猪》图画故事的机器人带到日本的幼儿园和保育园。孩子们非常认真地听机器人用法语讲故事,听了几次之后,渐渐理解了故事中出现的法语单词的意思。比如说,让孩子们在听到的两个法语单词中选择意思是猪的那个单词时,很多孩子能够正确回答,其比率超过了偶然几率的范畴。

  在探索日常生活中的亲子互动研究中,我们建构了一套检测系统,在家长和孩子面对初次见到的玩具(遥控器操作的球体机器人)时,系统通过实时检测双方的脸部朝向及对话来把握二者进行互动的模式。过去研究互动行为时通常以"录像编码"(即由人边看录像边进行编码)为中心,但球体机器人能对互动行为自动编码处理。这项研究开展下去,可能会获得过去未曾取得过的数据。

  另外,还有一个积极利用现在很多人日常使用的智能手机的功能开展的研究项目。通过智能手机搭载的各种感应器能够测定用户的活动量以及看手机的时间的长短。我们正利用这些数据开发一套帮助人们在最佳时机学习最佳内容的系统。

  总之,关于机器人以及AI是否会教人学习技能这个问题,机器和媒体如何实现"实时性"和"应答性"将成为最关键的因素。

【问答】

提问人A 用法语念图画故事的机器人是否搭载了感知孩子们视线的感应系统?

 没有搭载这样的系统。因为我们觉得从技术上来说可以在现有系统(通过孩子们脸的朝向检测注意力集中于机器人的孩子们的表情的系统)上下一些功夫,然后就可以根据孩子们的反应调整机器人的动作、声调和声音大小等,所以搭载感应系统是今后需要解决的课题。

提问人B 我觉得自己的努力得到认可或受到表扬可以提高孩子的自我肯定感,令他们更积极地面对学习。机器人或AI是否能做出那样温暖的应对?

 我觉得现阶段还比较困难。即便父母面对孩子时该如何"温柔"地教他们(比如说,该用温柔的话语跟孩子说还是该表扬他们)都很难概而言之。因此需要一定数量的关于如何对待孩子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性相关的数据。若能明确激发"温暖"应对方式的因素或条件,那么完全有可能在机器人上搭载这样的功能。

提问人C 是否有程序能实现让机器人或AI认知及识别孩子的感情?

 技术上完全有可能。现在的技术已经能实现对诸如生气、哭泣等有明显差异的表情的认知。今后,随着觉察生气或哭泣缘由技术的开发,以及关于不同情境下应变能力研究的推进,赋予机器人这样的程序并不是痴人说梦。但是我们还将面对是否能把孩子交给机器人照看等伦理问题,比如说有孩子感到寂寞时,在使用机器人前应该先思考其根本原因何在。

何为灵活应用有助于培养社会情绪能力的数字媒体(佐藤 朝美)

佐藤 也许大家都知道有一项名为"佩里学前教育研究计划"的调查(以下简称该项目)。该项目始于1960年代,对来自经济贫困家庭的3至4岁非洲裔美国儿童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跟踪调查。

  该项目将接受调查的孩子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在两年时间里平日上午在学前班接受名为"高瞻课程"的幼儿教育。"高瞻课程"充分尊重孩子的能动性,每天由孩子们自己决定想玩的游戏,回家前则要回顾一天的活动。该项课程还安排各种集体活动,包括分成小组活动和分成大组活动。同时,教师每周做一次家访,向家长讲解教育的意义及效果,激发家长参与教育的意识。教师一个人要面对全班所有孩子,但家长和孩子间却能建立一对一的关系,孩子升入小学后家庭在学习、教育中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高瞻课程十分重视和家长的交流。

  跟踪调查的结果显示,在教育方面获得支援的那组孩子IQ和非认知性技能都受到了积极的影响。接下来将在介绍该项目调查结果的基础上谈谈其中两大关键点。

  首先是关于灵活应用有助于培养社会情绪能力的的数字媒体的问题。我认为,和高瞻课程一样孩子的主动性和体验不同规模的沟通是最为关键的。在众多数字媒体的应用案例中,介绍一下使用数字媒体实施幼儿教育的课程"Kits"中一个做拼花玻璃的APP。进入APP,孩子们会被派予找到黄、红、绿等各种颜色的任务。孩子们每两人一组,在园内四处寻找有指定颜色的地方,找到后用平板电脑拍下照片然后回到教室。使用大家分享到APP里的照片,就能做成拼花玻璃了,点开每块玻璃都能看到原始照片,老师会问 "这是谁拍的照片?"孩子们积极回答,例如"我拍了某某老师的衣服"等,轻松营造出了能够增进老师和全班孩子沟通的愉快氛围。

  其次是家长对于灵活使用数字媒体可承担的角色。介绍一下我从家长有意识地参与孩子学习、成长过程、加强与孩子的沟通有助于培养孩子社会情绪能力这一观点出发开展的研究内容。比如说,"家庭档案(Family portfolio)"是储存家庭成员照片的APP,可按拍摄对象或拍摄时间进行分类。而且每周自动发行一次家庭新闻,除了总结一周内"发生过的事"和"愉快的经历",还可回顾和家人共度的时光,挑战过的事、忍耐的事和出乎预料的经历等。我们希望这一APP成为促进亲子互动、加强亲子关系的电子媒体,现在正在扩大和改善功能、旨在实现用储存的照片玩双六游戏的目标(图2)。

  思考道具、游戏和学习时必须从空间、共同体、活动和人工物体这四个观点出发探讨如何设计更理想的学习环境。所谓空间即"在哪里",共同体即"和谁一起",活动即"如何"、学习的方法,人工物体即"用何",数字媒体就包含于人工物体之中。结合其他3个要素正确定位并思考数字媒体的作用十分重要。数字媒体作为能够加深亲子关系、创造条件令孩子们发挥各自创意的工具,在培养社会情绪能力方面还有极大的潜力。

【问答】

提问人D 您认为在幼儿阶段使用"e家庭档案(Family portfolio)"这一APP对社会情绪能力的发展有何影响?

佐藤 家长和孩子谈论某个话题时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某次经历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比如说讲起孩子跟小伙伴吵架的事时,除了吵架的原因,也应就孩子如何看待吵架这件事和今后想如何跟伙伴相处充分坦率地交流各自的看法。我觉得"家庭档案(Family portfolio)"APP能够创造更多让家长和孩子互动交流的机会。若能在这样的交流中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理解他们的心情并赋予一定的意义,将会促进社会情绪能力的发展。

  现在,我们正在研究家庭档案和幼教设施档案相互配合的问题,希望为那些长时间待在幼儿园或保育园的孩子也提供越来越多和家长互动的机会。家长和孩子一起欣赏在园里拍的照片或视频的话,就算是不太爱讲话的孩子,也比较容易与其交流如何看到就幼儿园发生的事情。

提问人E 我是正在育儿的母亲。让孩子接触电子媒体时是不是最好做一些限制?我们家有做一些规定,但孩子经常会哭闹着要求多玩一会儿,电子媒体成了经常会成为孩子吵架的导火线。为加深亲子交流和沟通,该如何用好电子媒体呢?

佐藤 对于忙碌的母亲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有些家庭中,本身的深入交流有障碍,通过电子媒体以其作为共同话题激活了成员间的交流互动。建立家长、孩子和电子媒体的三项关系时,其实也许并不需要三项同时存在。比如说,家长忙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自己玩电子媒体,家长有时间了就问问孩子"今天用智能手机干了些什么?"。这样一来,两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自然就会越来越深。至于你提出的该不该加以限制的问题,现在不少面向孩子的优质APP本身已经设定了时间限制,家长和孩子可以以此为参考互相约定玩多长时间。我认为升入小学前学会遵守使用媒体的规定对于数字时代素养的培养也非常重要。

作者简介

薛 烨
薛烨副教授的研究涉及早期儿童教育比较、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发展心理、儿童与媒体等。这些研究经历使他始终对于课堂中批判性探索、录像引发多重声音的民族志研究、档案分析法、儿童学习方式保持有浓厚的兴趣。二十年来,他一直担任芝麻街工作室的顾问,评审该工作室为中国幼儿和家庭提供的教育内容,协助其在中国的研究工作,关注家庭和幼儿使用这些内容的学习体验。他最近的教学及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快速变革社会中幼儿对媒体的使用。
 

Kazuo_Hiraki.jpg 开 一夫
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综合文化研究科教授,工学博士。曾担任原通产省电子技术综合研究所主任研究员,2000年起任职于东京大学。主要从事"婴儿学"研究,以科学的手段探究婴幼儿心理、行为和大脑的发展过程。现任日本婴儿学会常任理事、日本儿童学会常任理事、日本学术会议协作会员。主要著述有《母性和社会性的起源》(岩波讲座:沟通的认知科学 第3卷)、《社会脑―认知自我和他人的大脑》(东京大学出版会)等。
 

sato_tomomi.jpg 佐藤 朝美
爱知淑德大学人类信息系副教授。完成东京大学研究生院跨学科信息学博士课程后曾担任本校信息学环助教,东海学院大学儿童发展系任教。从事教育工学、幼儿教育、家庭内沟通、学习环境设计等相关研究工作。任日本儿童学学会理事。凭借在线社区"亲子物语"、 "寄语未来的你----录像制作讲习班"、"促进家人间对话的家庭组合"等作品荣获第五届、第八届、第十一届儿童设计奖。
 

坂上 浩子
1980年进入日本广播协会NHK。在学校广播节目部、大阪局担任等教育节目和纪录片编导之后,于1999年开始成为"躲猫猫!"、"毕达哥拉斯装置"、"用日语来做游戏"等幼儿节目和育儿节目制作总监。此外,还担任NHK主办的国际比赛"日本奖"的秘书长等职。2012年开始开始在NHK教育频道以幼儿及育儿领域为中心着手制作节目和相关商业活动。2017年开始任现职。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