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全纳教育 > 实践报告 > 融合保教中对特殊儿童进行个别化教育的实践研究_02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融合保教中对特殊儿童进行个别化教育的实践研究_02

2012-07-10

  教学活动渗透法

  例 :为智障儿童设计的计算活动《小兔过生日》。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巩固倪××10以内数的数数能力,培养她对数数活动的兴趣。
  2.发展其初步合作意识,体验与同伴交往的快乐。

  在这个活动中,由于教师充分考虑到了该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准备了充足而适宜的材料,采用伙伴教学法,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使该幼儿至始至终都很活跃,注意集中。在数蜡烛、糖果;与同伴合作做礼物;玩捉迷藏的游戏等活动中,既巩固了10以内的数,又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3.实践 
  特殊儿童(弱智、脑瘫、视觉障碍)的感知能力差,表象贫乏,只能在直接观察具体事物的情况下进行简单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针对他们的思维特点,把教学内容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充分利用图片、模型、实物等,必要时还让他们看看、摸摸、闻闻、听听、尝尝等实际操作,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丰富他们的表象,开启他们的思维。在实践中努力做到教育与康复训练相结合,游戏与教育相结合,采用综合游戏的方法来实施教学。

  例:为脑瘫儿童设计的体育活动《小兔拔萝卜》

  活动的流程为:小兔跳跳----小兔拔萝卜----放松活动《小兔洗澡》,活动始终以游戏贯穿始终,活动的重点是:训练其右手抓握能力;难点是:发展其双脚并拢跳的能力。为此,教师由易到难设计了游戏:小兔练本领(练习双脚并拢行进跳,距离由近及远----练习障碍跳,高度由低到高)、小兔拔萝卜(第一次是与兔妈妈一起过障碍拔萝卜,拔小的、轻的萝卜;第二次则由小兔带着伙伴去拔萝卜,拔大的、重的萝卜)。

  活动中,教师根据该儿童的实际水平,注重感知与实践,注重积极情感的体验,创设活动情境,激励幼儿向自我挑战。活动通过游戏的方式主要训练该幼儿小腿及右手肌肉的力度,同时还整合了语言、数概念(数一数有几个萝卜)、重量等方面的知识,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运动、学习。由于活动设计合理,趣味性强,该幼儿十分积极,勇于尝试。当他非常吃力地用无力的右手去拔大萝卜却怎么也拔不动时,也还是拒绝了同伴的帮助,凭借自己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

(二)个别化教育的内容与途径

1.个别化教育的内容

  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残障类别各异,有弱智、脑瘫、肢残、视觉障碍等,又没有现成的教材可参考,这给教师在内容的选择上带来了很大难度,不知从何下手。其实,特殊儿童将来也要回归主流、踏上社会,因此,生活自理能力、社会性适应的培养是最关键的,也是他们共通的地方。选择的内容应来源于生活,让这些儿童在生活中学习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熟悉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和环境。我们注重了日常生活的指导,从实际出发,突出实效,如:采用强化、鼓励、适当帮助的方法培养其自理能力。此外,还针对不同类别的残疾孩子,有侧重点地选择相关的内容。由朴永馨主编的《特殊教育学》一书,对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任务发展的趋向进行了如下论述:"将进一步丰富体育活动内容,变换训练手段,增加活动量,强调非智力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强调培养特殊儿童的主动性、独立性,激发他们对周围事物主动探索的兴趣,重视培养特殊儿童与人交往的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进一步增加情感教育,重视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因此,我们也非常注重特殊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而非单纯训练某一方面的技能。在实施过程中贯彻了"一日活动皆课程"的思想,使幼儿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能获得智力、肢体的康复训练。如:将一些生活自理的操作过程、要领、步骤编成儿歌,让幼儿在每天的生活中边讲边做,便于掌握。

2.个别化教育的途径

1)在区角活动中实施个别化教育

  它是个别化教育计划实施中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根据个别化教育计划(简称IEP)的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选择内容,如:感官训练、小肌肉动作训练、语言能力训练等,并通过有针对性地投放材料,材料宜直观、形象,贴近他们的生活经验,如:穿珠、剪纸、粘贴、看简单的图片等。特殊儿童在选择材料时往往缺乏目的性,易受丰富的材料吸引,因此,在材料的提供上要注意限定可选性。教师的指导常以显性指导为主,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给予明确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从无目的地玩----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操作材料。对于新的学习内容,教师甚至手把手地教,而且常反复多次。对于已学的内容,则进行间接指导,并及时记录幼儿的完成情况,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信息。

2)在集体活动中贯彻、实施个别化教育

  通过教学目标的分层、材料的分层、环节安排的兼顾性、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来体现,实施的前提是在不影响全班教学的情况下,兼顾到特殊儿童的需要,正视和研究他们与正常儿童之间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安排活动。

a.目标、材料的分层

  教师根据特殊幼儿的实际情况,在集体活动中为其制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努力寻找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目标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还应包括心理、社会适应、情感等方面。在材料的提供上,教师则通过降低操作难度、提供不同的材料或提供模仿的范例等来体现。

b.优化活动的组织形式

  灵活运用小组教学、伙伴教学、个别教学的形式。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尽量为特殊儿童提供练习、表现的机会。如:一些浅层次的问题可以让他们来回答;为他们提供一些在集体、小组面前表现的机会。另外,常采用伙伴教学的方式,通过伙伴的提醒、帮助,让他们不断有所长进。

3)利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实施个别化教育

  充分利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来培养其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认知能力等。如:让特殊儿童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分发碗筷、活动材料等);鼓励他不事事依赖他人,学着自己如厕、用餐、穿脱衣;引导他们和同伴交朋友,学着与人交往,合作完成一件作品等。

4)通过个别训练来实施个别化教育

  个别训练是对特殊幼儿较为有效的教学形式,它遵循缺陷补偿的原则,力求使特殊儿童不足的方面能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逐步缩小与正常孩子的差距。如:教师针对特殊儿童的实际水平,事先作一些铺垫,使其熟悉活动内容,活动后再进行复习与巩固。我们常采用情境教学、伙伴教学的方法,由于创设了模拟情境及宽松、愉悦的氛围,这些儿童学习兴趣增强,更容易接受知识,理解教师的语义、模仿动作,学习各种技能,在活动中也表现得特别投入、自信。

  一般来说,运动、认知方面的内容较适宜开展个训,但需要指出的是,个训时要考虑内容、方法的整合性,如:可整合语言、动作、认知、音乐等,使内容更丰富,更具趣味性。在方法上,可灵活运用个别、小组的形式,使训练效果更好。这种个训一周可安排2、3次,其余的则渗透在角游、区角及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进行。

5)通过家园合作来提高个别化教育的效果

  这是很关键的一环,家长的密切配合是取得良好康复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经常向家长介绍一些科学的训练方法、训练内容;注重家园联系,及时反馈,以便及时调整计划,更好地实施个别化教育。并尽量争取家长的配合,通过邀请家长来园观摩活动、召开家长会,早晚接送时的交谈等形式,及时交流孩子的情况,使家长感受到教师的努力及孩子的可喜变化,形成指向一致的教育合力。

五.实施个别化教育的成效

1.幼儿发展

1)两年来,这些实施融合保教的儿童有了明显进步,变得合群、乐于交往了,能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愿望,与同伴友好相处。个别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了明显好转。非常内向的张××,再也看不到他孤单的身影,自由活动时间,他也会主动和小伙伴一起交谈、游戏,虽然他的话仍不多,声音也较轻,但毕竟跨出了可喜的一步。

2)他们的自理能力、运动能力、适应能力明显提高,能自己如厕、穿脱衣、用餐,乐于参加体育活动,他们的认知、情感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只有一点光感的朱××,刚入园时家长特别担心,孩子的自理能力那么差,能否适应很成问题,因此,家长只付了两个月的学费。可两个月到了,家长却爽快地把余下的学费都交清了,因为孩子的变化太喜人了,能自己如厕,穿脱衣,而且他又那么喜欢上幼儿园,那么喜欢自己的老师,家长能不高兴吗?脑瘫幼儿顾××,走路经常要摔跤,如今,走路不仅稳多了,还能小跑呢!

幼儿发展状况实例

  案例一中的重症肌无力儿张××,在他入园后,家长坚持隔周带他到上海治疗,在幼儿园也坚持天天服药,教师针对其特点为其制定了个别化教育计划,多接近他,鼓励他,定时提醒他如厕,尽量延长他的睡眠时间,并力争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如今的他,早已能自如地控制大小便,动作协调灵活了,人也活泼、开朗多了,症状亦减轻了许多。

  案例二中的弱智儿倪××,教师为她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制定了适宜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发展她的生活自理能力,采用伙伴帮助、合作教学、分层指导等形式对她实施教学。两年来,她在各方面获得了较大的改善,自理能力、动作发展很突出,认知、语言、情感、审美和交往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如:知道穿衣要整洁,变得清爽可爱了;能跟小朋友一起玩了......

2.教师发展

1)增强了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

  班中有这样一名特殊儿童,教师肯定要付出比其他教师更多的努力和辛劳,要有一定的奉献精神,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因为特殊儿童的进步往往是缓慢的、微小的,有的甚至还会影响活动的正常开展,陡增很多麻烦。尽管这样,教师还是伸出热情的双臂接纳了他们,用爱心、细心、耐心、恒心去帮助他们,不断摸索、反思、调整、实践,为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而不辞辛劳,为设计每一个活动费尽心机,为孩子每一点细小的进步而欣喜不已。因为,他们也是班级的一份子,他们将来也要长成参天大树。个别孩子入园初没有形成良好的如厕习惯,经常便溺在身上,教师总会耐心地安慰孩子:没关系。更是有很多教师放弃休息,对特殊孩子开展个别训练,为他们准备不同的活动材料......关心、帮助特殊儿童已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2)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

  通过多次的业务学习、活动观摩研讨、教研活动、个案、案例的撰写,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增强了她们的业务能力。教师对特教知识熟悉了,能根据观察到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组织活动的能力、随机调控的能力也增强了。在工作中,教师善于做一个有心人,能依据特殊儿童的残障类别和实际情况,制定学年、学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短期训练计划,并落实到每周的康复训练中,及时做好反馈记录,每月还有反思与调整。很多教师都长期对班中的特殊儿童进行跟踪观察记录,以便及时调整策略,和家长互通信息。老师们撰写案例、个案的能力明显提高,每学期我们都组织交流,有教师撰写的案例在市级刊物上发表了,有的则在我们特教中心编的《育苗》专刊上发表了。

3)转变了家长观念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些特殊儿童的家长往往不敢正视现实,也不愿向老师说明孩子的情况,而是遮遮掩掩,有个别残疾程度重些的孩子,其他家长颇有意见,认为这样会影响自己的孩子。在园方、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家长学校、宣传栏、推心置腹的交谈,家长们的态度转变了,开始由拒绝----接纳。很多特殊儿童的家长不仅能正视现实,还能积极配合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有个别孩子已经到了入小学的年龄,可家长还是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执意要再呆一年,因为他们认为孩子在这里学到了很多,孩子开心、家长放心。

五、今后努力方向

  回顾两年来的实践,我们认为还有一些关键的问题急需解决:

  1.特殊儿童的早期教育是一项十分艰巨和复杂的社会工程,它涉及教育、医学、家庭、社区等各个领域。就我县目前的特殊教育干预方案来说,往往更多的是教师单方面的事情,缺乏其他社会支持系统的参与,这就难免会造成个别化教育方案的片面性、不合理性,如何与医疗、康复机构及专业人士合作,使保教与治疗并举,制定更适宜的干预方案,包括定期的评估,将是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

  2.对特殊儿童的观察记录还有待不断调整、完善,目前,我们的观察是比较粗线条的,没有细化,不能真实而详尽地反应孩子一段时间内的行为变化,而且有些记录也不一定有价值。如何做到切实有实效?

  3.由于缺乏相应的教材,教师在教学中难免带有随意性,针对性不强,在集体活动中因把握不好适宜的度而影响了特殊儿童参与活动的效果。探索适宜特殊儿童进行融合教育的活动内容也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与文章:

陈东珍:《学前特殊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版
任健美 赵庆:《加强个别化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现代特殊教育》, 2001年第1期
胡春娜:《试论随班就读课堂教学的特殊要求》,《现代特殊教育》, 2001年第3期
汤盛钦:《特殊教育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
周念丽:《融合保教对正常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幼儿教育》,2003年第3期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