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全纳教育 > 实践报告 > 残障儿童新生学校适应研究_01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残障儿童新生学校适应研究_01

2012-07-10

摘要:

作为特殊儿童新生进入辅读学校,各种矛盾逐渐越来越突出,他们的种种不适应表现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秩序,也制约了他们各方面的发展。因此研究残障儿童的新生适应很有现实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从情感培养入手,引导特殊孩子形成良好的适应环境的能力,使之顺利完成从幼儿到小学生的角色转换,并为今后一生的学习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上海市陆家嘴辅读学校奚菊华 徐放英

 

一、引言

  我国的特殊教育起步较晚,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形式长期以来沿袭着传统的特殊教育形式,而特殊教育内容中包括多重残疾儿童教育亟待有相应的教育形式相配套。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20世纪中叶开始与普通教育间融合----一体化,90年代,人们又提出了"全纳性教育"的思想,其目的让残疾儿童回归主流。作为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一个组成部分的特殊教育,由于实行残障儿童在普小的"随班就读"政策,现在特殊学校招收的新生智商越来越低,已经到了普通小学实在无法容纳这些孩子时,家长不得不把他们送到特殊学校的地步。又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政府在特殊教育方面的财政支出有限,加之人们对残障儿童的教养观念的滞后,使残障儿童的早期干预不尽如人意。鉴于上述原因,作为辅读学校,每年新生进入学校初期的各种矛盾越来越突出,他们的种种不适应表现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秩序,也制约了他们各方面的发展。怎样帮助残障孩子适应新环境、适应小学起始年级的学习生活?如何在特殊学校中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迄今为止,很少有人关注这些问题,国内各大专业学术报刊上几乎也没有这方面的报道和研究成果,因此,从特殊教育的角度出发,研究残障儿童的新生适应很有现实意义:从情感培养入手,引导特殊孩子形成良好的适应环境的能力,使之顺利完成从幼儿到小学生的角色转换,并为今后一生的学习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二、研究过程
1. 研究对象

  以某辅读学校2003年一年级新生为研究对象,共11人。其中男生5人,女生6人。被试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被试障碍分类
  

  从上表可以看出,虽然此次研究所取样本比较小,但是在该班级中学生的残疾类型十分多样,他们不仅仅是残障儿童,还包含了自闭症、多动症、脑瘫等各种残疾类型。他们中有4人接受过一年的特殊幼儿教育,其中三人在爱心幼儿园,所受训练内容和方法见爱心幼儿园资料。一人在残疾人康复中心幼儿班,但由于安置模式问题,类似于托班,并不进行有效的训练和干预;另外,有3人断断续续在普通幼儿园就读过;其他4人从没进过任何学校学习且其中2人年龄偏大,超过10岁,他们的智商平均在40-50。从新生最初进校时测评表所反映的情况看,他们在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感知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交往能力等诸方面能力非常差,在适应和交往方面尤为突出,要适应小学生活相当困难。为此,促使我们特教工作者对这些新生这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

2. 研究方法

  对学生进行了分别从促进师生情感,加强学生互动、单元主体教学等方面入手的有计划的、促进班级融合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具体如下:

2.1 加强师生关系,在师生之间建立信任感

  入学后,学生之间互不相识,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他们有共同的老师,在同一个教室。此时此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极为重要了。为了得到学生的充分信赖,我们采取了以下一些方法来帮助我们达到目的。

  第一,在入学第一周对学生采取"放养"的方法。由于学生本身障碍的限制,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从未接触过学校。因此,从一开始就要求他们掌握并遵守学校里的一切规章制度是不太现实的。鉴于这一原因,在他们入学初期并不对他们进行一系列规范方面的要求,而是尽力为他们营造愉快的学校生活、环境,使他们逐渐习惯于每天在学校里生活8小时,从而能够喜欢学校,愿意每天来学校。这是学生将来能很好地融入学校生活的关键。因此,这一周的一切活动研究者不对学生作任何要求,只是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现并及时记录。

  第二,"好朋友"原则。出于各种原因,这些儿童的活动范围及其狭窄,绝大部分儿童长期局限于家庭环境。他们很少接触陌生人,也不知道该如何与陌生人交往,因此,在最初的几天,"闷葫芦"成了他们的典型的外部表征。在这几天里,教室里出奇的安静,没有人开口,很少有人走动,甚至连上厕所都需要老师来"宣布",否则没有人会主动要求。为了改变这一情况,老师开始刻意拉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包括与他们一起玩玩具,给他们讲故事等,虽然他们有时候并不回应老师。收效最大的是一种上课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体现在任务的完成上,研究者在每个学生在朗读或回答简短问题的时候都会握住他们的手,把他们的手完全纳入研究者的手掌,并在交谈时刻意弯下腰或蹲下以保持视线与他们的视线处在同一水平位置。这样师生之间会逐渐变得亲密。

2.2 加强同学关系,促进互动

  在班级中,所有的学生在入学以前基本上都是从未谋面的,为了使他们尽快适应学校生活,首先要与周围同学融合。然而由于他们自身障碍的限制,要主动与别人建立良好关系是十分困难的。因此,研究者在实验中尽量帮他们创造互动的机会,加深他们彼此之间的认识、了解。课程的整合为我们创造了很好的机会。我们发现在一年级初期的课本上有很多内容都存在着关联。比如语文和常识课本都包含着认识我们的班级等课程,再结合说话课,进行学生之间的融合训练。我们从帮助他们记住对方的名字入手,结合自我介绍、提问游戏等方式,让学生不断重复自己的姓名,年龄,现在的身份,并让学生角色配对进行游戏练习。这样,他们之间交流的第一个屏障被打破了,他们可以通过叫对方的名字来开始他们的交往。

2.3 循序渐进,帮助学生将遵守制度变成习惯

  正如前面所提及的,在学生入学伊始就要求他们守规矩是不现实的。尤其这些孩子,要打破他们以往的生活模式并加进新的内容是极其困难的。因此,在这方面,循序渐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里的循序渐进是将规则的掌握放到一个很慢的速度,一次只强调一个要遵守的规则,在一段时间里反复重复提醒,直至他们有了自觉遵守的意识以后再开始另一个规则的学习。这个学习进程是不固定的,可能只是几个小时,几天,甚至会是整整一个星期。因此,在开始的时候我们主要将规则学习的重点放在了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即辨别上下课的铃声、课堂纪律和午餐秩序上。

2.4 因材施教,辅以适当的增强物

  增强物是用于鼓励学生良好行为或抑制问题行为发生的方法。当学生在学校活动过程中有某些好的表现,及时强化会使学生产生成功的喜悦,有信心继续做下去。由于我们研究的对象是刚入学的新生,他们年龄小,智商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以兴奋型和抑制型最为突出,所以在选择增强物时以消费性的正强化物为主,如巧克力、饼干、可乐、膨化食品等。然后利用各种途径如和家长交谈、研究者出示许多平日里孩子爱吃的食品、饮料等让他们选择,从而了解每个学生各自喜好的东西作为他们增强物,一旦某一学生在某方面做得好时(如主动和老师或同学打招呼、能与别人分享玩具等)及时给予增强物并辅以适当的表情、言语、肢体语言(微笑、拥抱、拍手等)进行表扬。根据强化原则,一个人表现某一行为之后,若获得别人的赞扬,会感到快乐,以后他还会继续出现这一行为。因此,尽管研究者对本班试验的时间不长,但这样的奖励方法所起到的效果相当不错。

2.5 在班级中试行主题教学

  在对学生适应学校常规进行训练的同时,对新生的教学如何进行,如何能最有效的帮助他们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也成为研究的重点。主题单元教学一直是特殊教育教育界不断研究的方向,我们也在这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实践。在这里我们分别按照单元主体制定了教学计划,并以春天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包括感知、美术、语训三类课程的教学活动,通过激发学生的多重感官,感受春天,并用语言和色彩描绘春天。学生通过一系列主题教学活动,能很好地掌握关于春天的常识。

  本研究所选样本虽然是小样本,但学生障碍类型的涵盖比较全面。正是由于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障碍造成了他们在同样的环境下学习取得的进步却不尽相同的结果。原先能力较强的适应较快,能力差的则适应得很慢,进步的速度不一致使得学生之间的得分差距拉得更大。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