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全纳教育 > 自闭症幼儿应答性共同注意的特点_01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自闭症幼儿应答性共同注意的特点_01

周念丽(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2012-07-10

摘要:

  为探索高危自闭症幼儿的应答性共同注意特点,以6名自闭症幼儿为被试,将心理年龄与之匹配的弱智和正常儿童各6名作为对照组进行了实验研究。以秒为单位,对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编码(Coding)分析。研究结果:自闭症幼儿组的指点行为严重缺乏,追视和注视的发生率在显著水平上各低于正常和弱智幼儿组。成人的指点行为易唤起自闭症幼儿的追视,语言加指点行为易保持他们的注视。积极情绪能促进他们的应答性共同注意。

概要



关键词:

1. 问题的提出

  共同注意(joint attention),是指与他人共同对某一对象或事物加以注意的行为,一般包含着视线接触和指点行为[1]。

  Baron-Cohen将儿童的共同注意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元陈述指向,即儿童作为主导者去引发别人的视线接触,而另一类则是注视监控,即儿童追随他人的视线或指点去注视某一对象物[2]。本文将第二种情况称之为应答性共同注意,并作为本研究的内容。

  在对自闭症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的研究中,"应答性共同注意"已作为一个重要概念而备受关注。

  应答性共同注意被认为是心理理论的发展前提。Baron-Cohen(1995)[3]在他的心理理论的模块论中,反复强调了共同注意机制SAM(Shared Attention Mechanism; SAM)的功能,因为这是察看他人和自己的注意指向是否一致的功能。Baron-Cohen认为SAM在儿童的认知发展和整个心里发展中都是一个重要的机制。

  应答性共同注意是儿童在前语言阶段与他人进行社会交互作用的重要手段 [4-5],因为应答性共同注意能力的获得,意味着他们能知觉和判断他人的行为和发出的信号,并通过准确理解这些信号的含义来调节自己的注意和行为,从而能更好地适应环境[6]。

  应答性共同注意不仅是儿童言语发展的前身,与日后的语言发展密切相关[7],还与自闭症儿童的自我认知发展以及装扮游戏能力有着关联[8]。

  在研究中发现,正常儿童在出生后8-11个月,应答性共同注意能力就会逐渐提高,9个月是显著发展时期,而自闭症儿童应答性共同注意能力的获得明显滞后,发生频率不仅远远低于心理年龄相近的正常儿童[9-10],还低于心理发展水平相似的弱智儿童和有语言障碍的儿童[1-13]。

  因此,应答性共同注意行为的欠缺,不仅作为区分和判别自闭症儿童与其他发展障碍儿童的重要指标[14-16],还被看作是自闭症儿童社会认知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之一[7][17]。

  上述研究表明了应答性共同注意是研究自闭症儿童,特别是尚处于前语言阶段发展水平的自闭症幼儿的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切入点,给人以启发。但这些研究尚遗留着几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第一,自闭症儿童的应答性共同注意与其他儿童的主要差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二,自闭症儿童的应答性共同注意的发生频率在不同的唤起条件下,其差异是否会有所改变?
  第三,包括自闭症儿童在内的幼儿应答性共同注意与情绪之间有何关联?

  本研究将通过两个实验来探索这些问题。

2. 研究一 自闭症幼儿对语言和指点唤起的应答性共同注意特点

  为了探明自闭症幼儿在不同的唤起条件下,其应答性共同注意的特点,进行了此项实验。

2.1 研究对象
2.1.1 6名被试的自闭症倾向的确认

  A.被试的选择

  从上海市4所幼儿园中选出带有自闭症倾向的6名幼儿。其中2名选自全部是特殊儿童的特殊幼儿园, 2名选自在普通幼儿园的特殊班,另2名选自2所普通幼儿园的普通班。这6名幼儿的实际年龄范围为48-60个月,平均实际年龄为52个月;心理年龄范围为19-40个月,平均心理年龄为23个月,都为男孩。

  B.测评工具

  • ①DSM-Ⅳ(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APA);
  • ②ICD-10(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10 revision; WHO)
  • ③"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中对"儿童孤独症"的定义和标准;
  • ④小儿自闭症评估量表CARS(Childhood Autistic Rating Scale);
  • ⑤名古屋大学自闭症儿童发展量表NAUDS(Nagoya University Autistic Child's Developmental Scale)。

  C.测评方法

  根据各个评估量表题目,向被试的父母和长期与被试有直接接触的教师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并根据访谈结果给被试打分。

  D.测评结果

  通过上述5个评估工具对6名幼儿进行会聚式评估,所得结果是这6名幼儿全都符合评估标准,由此可以推断出这6名被试是高危(high risk)自闭症幼儿。

  为使行文简洁,在此全部用自闭症幼儿指代高危(high risk)自闭症幼儿。

2.1.2 对照组被试的选择

  为增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可比性,在选择被试中尽可能做到:

  A 所处环境的可比性

  所选择的6名弱智儿童和6名正常儿童,分别与自闭症组的被试在同一个幼儿园,甚至是一个班,是同样的教师。这不仅在物理环境,同时在人文环境上都力争做到有可比性。

  B 心理发展水平的相应性

  在选择对照组儿童时,为找寻能与高危自闭症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相匹配的正常儿童和弱智儿童,使用"丹佛智能筛选测试(Denver Developmental Screening Test, DDST)",选取了在4个能区发展水平都相近的12名儿童。

  所选的6名弱智幼儿的平均实际年龄为55个月,平均心理年龄为24个月,6名正常儿童的平均实际年龄和心理年龄均为23个月。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设计

  • 自变量:唤起手段,唤起材料。
  • 因变量:追视和注视及指点行为。
  • 采用(组别3)×(唤起材料2)×(唤起手段3)的混合实验。
  • 三组分别为自闭症幼儿(AU)组、弱智幼儿组(MR)和正常幼儿(T)组;唤起材料为食物和玩具;实验条件为"语言唤起"、"指点唤起"和"语言+指点唤起"。

2.2.2 实验程序

  在各个被试所在幼儿园(共4所)的一间约15M2的安静房间里,将被试最喜欢的食物和玩具各3种交错摆放于高度约140cm的木橱之上,被试需稍仰视才见。被试被逐一带进房间参加实验。

2.2.3 实验条件

  • 语言唤起:只用语言,按序说出食物和玩具的名称;
  • 指点唤起:只用右手的食指按序点食物和玩具;
  • 语言加指点唤起:主试用语言和指点,同时按序说出和指点食物和玩具。
  • 三种唤起条件随机地各施行2次。

2.3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2.3.1 数据的收集和编码(coding)

  在实验中,均用数码式摄像机(Canon,MV550I)将全过程拍录下来。在拍摄过程中,因怕站得太近对被试产生干扰,所以都用22倍的焦距进行远距离拍摄。

  将所拍摄的全部内容,输送到电脑中,通过多媒体编辑软件(Ulead Video Studio DV简体中文版),以每一个被试在实验中的表现为一个单元,进行渲染(编成一个片段),复制到CD-ROOM上。

  用"豪杰解霸(XP超强版)"对实验内容进行秒读,然后根据编码表(coding sheet)进行编码分析。

  由于整个实验时间短,实验又是对变动最快的视线进行分析,所以将每3秒定为1个分析单位。实验分析总长度为120秒。

  根据实验目的,由三个部分组成编码表(Coding Sheet):"视线接触"、"指点行为"和"表情。

  按三种实验条件,分别对"视线接触"、"指点行为"、"表情"进行编码。

  被试在2次施行中有相同的相应行为发生时,每3秒为一个空格,记入1次。如有不一致的反应,则记入半次。发生率按下列公式计算:
  发生率计算公式:发生率=该行为的发生次数/分析对象时间(秒单位)

2.3.2 信度分析

  为评估分析信度,由笔者和两名受过Coding训练的大学生(不知实验目的)对整个实验场面进行独立编码。而后根据评分者之间的评分方差进行方差分析,求得评分信度系数。本研究中的两个实验的信度系数分别为0.87和0.93。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应答性共同注意的组间比较

  应答性视线接触在此被分为两类,一类是追视,一类是注视。以下将从"追视"和"注视"以及"指点行为"三个方面将自闭症幼儿与弱智组及正常幼儿的发生率进行比较。

  (1)自闭症幼儿组与对照组的应答性追视行为比较

  "追视",是指被试刚被唤起注意时的视线接触。以每种实验条件的起始至15秒为分析内容。

  表1为三组被试的应答性追视的平均值和标准差,以及T检验的结果。

  因本研究着重于找出自闭症幼儿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因而所进行的T检验都是将2个对照组分别与自闭症幼儿组之间进行的两两组别的检验。

  表1结果表明,不管哪种唤起条件,AU组(自闭症)追视行为的平均发生率都最低。但是,除了在"语言加指点"的唤起条件下,AU组(自闭症)的追视行为平均发生率与T组(正常儿童)之间的差异达到p

作者简介

周念丽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周念丽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1995年获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1998年获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教育硕士学位,2003年获中国华东师范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6-12月期间到美国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做访问学者,研究婴幼儿情感发展,2006年5月-2007年3月期间,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访问学者在名古屋大学研究学前融合教育。 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儿童发展心理、亲子关系、0-3岁儿童测评和培养方案建构,主要著作包括《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自闭症儿童的社会认知——理论与实验研究》、《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比较与实证研究》、《0-3岁儿童多元智能评估和培养》。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