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交流活动 > “尽情游戏”研究 > 从"儿童科学"的视角出发--对"玩"与"学"进行科学论证

  • weibo

交流活动

Events

从"儿童科学"的视角出发--对"玩"与"学"进行科学论证

小林 登(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国立儿童医院名誉院长、CRN儿童研究所名誉所长)
2012-08-01

  ■“玩”与“学”控制程序的存在

  婴儿是在“玩”的过程中“学”,“学”的过程中“游戏”的。在人生的起跑线上,“玩”与“学”是互为表里,相互融合的。可是,随着孩子的成长,二者逐渐分离,最终形成一种异常的游离状态。

  关于这一点,只要观察在校孩子们的行为,便一目了然。上课时间和休息时间泾渭分明,休息时,孩子们嬉闹着,欢声大作。当然,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包括“学习”在内,“工作”与“玩”的游离现象则更加显著。

  然而,在自然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和传统文化既存的社会中,仍存在很多“玩”“学”不分的现象。例如,波利尼西亚的孩子们在岛屿间游泳、嬉戏、划船,或学习捕鱼技术,并以此作为成人后的生活手段。游牧民族的孩子们则策马奔驰在草原上。除了骑马,他们同时还学会了与家畜共同生存的技术。这些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

  仔细想来,对我们所居住的所谓先进国家现代社会中的孩子们而言,“玩”与“学”的分离是否过于严重了呢?今天我们透过“玩”与“学”的关系,对其本质进行重新探讨,正当其时。

  观察胎儿和新生儿的身体运动及表情变化可知:他们大脑中存在一种与生俱有的调节身心活动的控制程序。即便腹中的胎儿在妊娠期也会吮吸手指和微笑。那就是控制程序,是无人教授的。因此,它是由遗传基因所决定的一种程序。 婴儿出生后,在父母的“关爱”中,儿童时代是电子游戏、体育运动、扑克;长大后是麻将和高尔夫;老年时期是门球等。“玩”的部分与管理智力的脑部控制程序相交织,高度发达,并高度复杂化和多样化。

  由此可见,不管是儿童、成年人还是老人,毫无疑问他们都能运用其大脑中的“玩”的控制程序进行游戏。

  对婴儿而言,“玩”与“学”是融合不分且具有特别意义的,因而非常重要。婴儿们在和母亲捉迷藏或被父亲一次次高高举起的过程中,感受到“生的喜悦”。他们会挥动着手脚,出声欢笑,呈现出满脸喜悦的表情。可以说,那不仅是“玩的喜悦”,也是习得生存技能的“学的喜悦”。通过这一过程的反复,与婴儿天生俱有的遗传基因所形成的、控制身心活动的基本程序相结合,从而达到对大脑皮层和前脑叶智力程序的调控。 胎儿在母亲腹中的微笑、刚出生的婴儿在第一次洗澡时的轻松惬意的表情都证明存在一种控制微笑和喜悦的基本程序,它是由控制情感的精神程序和表情肌的基本程序相结合形成的。学童看漫画、大人听落语(日本的单口相声)时发笑,那是因为与更高级的智力程序相结合,达到了更为复杂的控制。

  如此,从“玩”的发展状况看,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基本的身心控制程序通过各种不同的组合,构成了“玩”的控制程序。

  当然,由于元件的控制程序是遗传基因所决定的,“玩”的控制程序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组合也将复杂化,“玩”的模式及喜好也将因人而异。

  仔细想来,“学”的控制程序不也是相同的吗?我们观察到,胎儿会旋转被子宫突起卡住的头部,脱出母体外。这显示,存在一种以求生为目的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控制程序。它在大脑中对手脚用力时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这就是控制“思考”的基本程序。以此为中心,将负责“记忆”和“模仿”的基本程序进行组合,智力程序的控制能力得到加强,“学”的控制程序便由此产生。包括语言能力的发展在内,只要观察婴幼儿的学习过程,这便不难理解。
 
  ■ “玩”与“学”控制程序的启动开关

  我们认为,无论是“玩”的控制程序还是“学”的控制程序,都是追求快乐的精神程序。也就是说,它是与“回报系统”(rewarding system)相联接的。把细小的电极插入老鼠的脑部,轻按手柄导入微弱的电流,老鼠便马上学会按压手柄的动作,并按住不放。这证明了“快乐中枢”存在的事实。它可以对大脑进行自我刺激,激发与快乐相关的物质的产生。“回报系统”(rewarding system)是以其为中心的神经细胞网。以此为支柱,组成各种各样的身心控制程序,于是“玩”与“学”的控制程序得到了发展。

  而开启“玩”与“学”的精神控制程序的是来自“玩”与“学”的场所的信息。我们必须将这些信息区分为“感性信息”和“理性信息”来进行考虑。对此的理解,可以借助于母亲的语言或育儿语言(motherese)。当一个母亲对孩子说“○○、真是个好孩子!”的时候,“真是好孩子”就是“理性信息”,而说话时的节奏、声音的高低和音律则是“感性信息”。 “理性信息”负责开启位于大脑皮层的与理性有关的精神控制程序,而“感性信息”负责开启位于大脑深处中脑(大脑边缘体)中的情态和感情的控制程序。我们认为,位于中脑的“报酬系统”(rewarding system)也是与它们相联的。

  “玩”与“学”的控制程序、“感性信息”和“理性信息”都是通过与各自相对应的程序的各种组合,来运行程序的。但是,毫无疑问,感性信息对“学”的控制程序、理性信息对“玩”的控制程序,也都分别发生了较大的作用。

  在较早的时代,对孩子们而言,“玩”的场所就是大自然本身。在那里,太阳、树木、流水和风等来自大自然的信息开启了他们“玩”的控制程序。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那样的信息愈来愈少,来自人工事物的信息却与日俱增。进而,随着信息化程度的进展,IT信息几乎掌控了控制程序。而其中“感性信息”所占的比重似乎极小。

  20世纪是科学技术的时代,IT技术的高度发展大大推进了“玩”的技术化。但是,21世纪,已经到了我们不得不考虑如何缩短“玩”与“学”之间的距离;如何把“玩”运用于“学”的时刻,尤其于教育机构更有必要。因此,我们必须以大脑的科学研究为核心,对大自然中的“玩”与“学”―――人类科学的基本问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而增加不断IT化的“玩”的“感性信息”的成分,更好地促进“玩”的科学技术化和IT化。

 

作者简介

小林 登 (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国立儿童医院名誉院长、CRN儿童研究所名誉所长)

小林 登 日本儿童学会名誉理事长、日本婴儿学会名誉理事长、日本母乳哺育学会名誉理事长、日本防止儿童虐待学会理事。195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医学部。历任国际小儿科学会会长、国立小儿医院医疗研究中心第一任中心主任、国立小儿医院院长等职。曾获日本医师会最高优秀功劳奖(1984年11月)、每日出版文化奖(1985年10月)、国际小儿科学会奖(1986年7月)、瑞宝章二等勋章(2001年秋)、武见纪念奖(2003年12月)。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