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交流活动 > CRN亚洲儿童研究会 > 第二届亚洲国际会议 > 主旨演讲③:学龄前儿童社会情绪能力的发展与养育环境(上篇)

  • weibo

交流活动

Events

主旨演讲③:学龄前儿童社会情绪能力的发展与养育环境(上篇)

菅原 Masumi(御茶水女子大学基干研究院人类科学系)
2021-01-21

摘要:

  本期介绍2018年3月在东京举办的第二届亚洲儿童国际会议上御茶水女子大学菅原 Masumi教授所作的主旨演讲。我们分两次介绍,今天介绍该演讲的前半部分内容。
English 

自新生儿时期开始出现的情绪及行为的个人差异

  本文将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阐述学龄前儿童的"社会情绪能力是如何发展的"、以及"养育环境对社会情绪能力的发展有何影响"这两大问题。

  按照世界经合组织2015年的定义,所谓社会情绪能力是指:(1)连贯的思考、感情、行为模式中表现出的能力;(2)在学校教育和日常学习中发展起来的能力;(3)对其本人的社会、经济成果产生重大影响的能力。具体来说,社会情绪能力包含为实现目标必须具备的耐心和自我控制能力、与他人合作所需的协调性和共情能力以及根据情境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

  上述能力中很多概念类似发展心理学、儿童精神医学、儿科和保育学长期以来一直在研究的"个性",为此在思考如何培养社会情绪能力时发展心理学等学科领域的传统概念和见解十分有用。

  发展心理学将个性中在孩子出生不久就出现的情绪、行为的个人差异称为"气质"。孩子们生来便具有各不相同的气质,自出生时起情绪、行为就可能和其他孩子有所差异。事实上用《新生儿行为评定量表》(布莱泽顿测查)这一标准对出生3~4天的新生儿的兴奋程度、镇静程度、运动控制能力等六个项目进行测查的结果显示,每个孩子的得分都不同。换言之,气质可以说是发展初期的个性。

  测查得分高并不意味着好,得分低也不能证明差,得分只是对每个孩子个性的概述而已。成年人应该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使之能应对环境自己做出调整。若能在发展初期给予足够的帮助,则有利于培养孩子保持与生俱来的个性同时适应环境的能力。我认为,这种调节能力正是社会情绪能力。

四岁之后儿童的协调性迅速发展

  在推进人格研究的过程中,近年来心理学领域以"七因素人格理论"为依据的研究活动十分活跃。这是精神科医生罗伯特・克罗宁格所提出的人格理论,主张"神经传递物质代谢、分泌中的个人差异与人格有关"。通过按七因素包括追求新奇性(容易兴奋、冲动性)、持久性(坚持不懈的韧性)等四个气质特征和自我志向(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能力)、协调性(对他人的接受和包容、与他人的合作、共鸣意识)等三个性格特征设定的诸多项目对个人特征随年龄增长发生的变化进行测试,进而了解人格发展状况及与之相关的主要因素的研究工作正在积极展开。我也正和克罗宁格先生合作制作以上述理论为依据的测试方法的日语版,针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测试并深入展开有关个性的研究。本文将介绍根据2至6岁儿童的测试数据研究发展变化的一些成果。

  在多个测试项目中,随着年龄增长(从2岁到6岁)出现明显变化的是与社会情绪能力有密切关联的协调性,过了4岁之后,得分急剧上升。这一结果可能与发展心理学中被称为"心智理论"的现象有关,众所周知,儿童自4岁起逐渐能够理解"他人也有自己的想法和心情",因此在共情、协调性方面会有急剧的提高(图1)。

  另外,研究结果证明,年龄越大越不容易冲动,随着年龄增长,根据环境控制自己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我们也就同一个群体的孩子的变化进行了纵向测试。在"2~3岁"和"4~6岁"这两个年龄段来看,结果显示"2~3岁"时的冲动性得分在群体中偏高的孩子,有很多在"4~6岁"时得分仍然高于其他孩子。也就是说,2~6岁的个人的人格在某种程度上是稳定的。


图1

※本文收编于CRN亚洲儿童学研究会第二届国际会议演讲录中。

作者简介

菅原 Masumi (御茶水女子大学基干研究院人类科学系)

菅原 Masumi 御茶水女子大学基干研究院人类科学系教授。曾担任国立精神、神经中心精神保健研究所室长,2002年起就任御茶水女子大学研究生院人类文化专业副教授,2006年起担任现职。专业为发展精神病理学、教育心理学,就影响儿童时期个性发展和精神病理发现的庭、保育、学校环境、媒体环境等课题开展研究工作。此外还实施自孕期至成人阶段的长期跟踪调查及以双胞胎为对象的行动遗传学研究。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