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交流活动 > CRN亚洲儿童研究会 > 分论坛②:0-3岁早期教育环境创设

  • weibo

交流活动

Events

分论坛②:0-3岁早期教育环境创设

2017-08-03

摘要:

  0-3岁孩子的早期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和家长关注的热点。本期介绍CRN亚洲儿童科学研究项目第一届国际研讨会分论坛②的两篇演讲稿:文颐老师在演讲中针对亲子园(亲子班)早教指导课程中的问题进行了梳理,王红老师就1-3岁婴幼儿家庭玩具的开发与使用情况作了相关阐述。
文颐、王红

主持人周念丽,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演讲嘉宾文颐,四川0-3岁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王红,上海普陀区早期教育指导中心区域管理部主管

周念丽: 0-3岁孩子的早期教育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关注的一个热点。我国教育部在2014年就开始推行0-3岁的早期学习发展。时隔三年,我们对0-3岁孩子的重视度也与日俱增。0-3岁的孩子要完全读懂很难,但是我们要去读他。我们今天有两个演讲嘉宾,第一个是文颐老师,现在是担任四川省0-3岁儿童教育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应该说她是最有发言权的一个专家,现在来欢迎文主任做主题演讲。

文颐:亲子园(亲子班)早教指导课程中需要梳理的几个问题

  当前诸多的教育热点之中,0-3岁儿童的保育与教育无疑是其中之一。很多年轻的父母不再满足于将孩子随便交给保姆、祖辈,而是选择到亲子园参加亲子活动,希望通过亲子园的教育活动提升自己的育儿知识和能力。但部分机构常常把亲子园与托儿所两类机构的性质混为一谈,导致亲子园的"幼儿园化"。其实亲子园与托儿所这两类机构在教育对象、授课时间、教育目标等方面有极大差异。

  我先来澄清一下概念。涉足0-3岁的早教有两类机构,一类是像原来的托儿所,现在叫“婴儿园”,还有3岁以下的托班,现在是“家庭教保园”。它是以公司的名义在家里开设的一个小小的看护点,主要是帮助家长带孩子。另外一类机构,不是帮助家长带孩子,属于幼儿园的亲子班,是一周两次来上亲子课。还有民办的亲子园、妇幼保健院、非常火爆的早教班等,这类叫做家长指导机构。它不是帮助家长带孩子,而是希望通过这个方式来指导家长。这两类机构是不同的机构。为什么不同呢?

  一个是早教机构,即前面说的托儿所等,是托幼机构,是全天候性质的,主要的对象是孩子,家长不参与,互动关系比较简单。所以追求的是对孩子有意义的教学。而另一类是早教指导机构,一周上几次,每次上课只有几十分钟,上课的对象既有孩子又有家长,人际互动非常的复杂。所追求的目标是对家长有意义的教学,所以这两个机构是不同性质的机构。早教指导机构,是不同于早教机构的。托班的游戏,绝对不能代替亲子游戏,不能混为一谈。我们做了家长调研,发现家长的意见还是比较大的。第一是没有(好的)师资,那些亲子园的老师没有达到家长心里面的要求;第二是课程的游戏非常丰富,但是看不出课程的效果。

  首先,就亲子课程的教育对象做一个探讨。在亲子课程里,教育对象有家长又有孩子,那这两个对象的重点是谁呢?如果说重点是孩子,一周两次课程对孩子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吗?通过这个活动,孩子就能全面地发展提高吗?不太可能。事实上,孩子的发展还是要依托家庭。如果把孩子和家长都作为主要对象,结果我们在操作的过程中,觉得非常的困难,因为这两个对象,基础不一样。他们想学习的东西也不一样,要求也不一样,所以觉得处理起来很困难。如果把这个对象定位为家长,那么这个课是追求对家长有意义的教学,是希望家长的育儿能力提高了以后,把他领悟到的东西带到家庭里面去。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考虑要针对家长的教育目标、教学计划、考核方式、师资配备,去关注家长以往的经验、家长的学习效果以及家长完成学习的可能性。

  第二,要确定教学内容是什么。很多家长对保育的相关内容知识是缺乏的,既然我们的对象是家长,能不能在课程当中给家长关于保育方面内容的一些帮助。另外,孩子都有个体差异,应该给有个体差异的孩子家长对应的指导。

  第三,是关于亲子班活动的结构。现在亲子班环节过多,缺乏个性化的指导,没有家庭延伸的内容,课上了就上了。没有针对这节课,给予家长在家庭内亲子互动的指导。

  如何解决这个结构的问题?第一个是分领域。这对于家长来说有两个价值。一是让家长了解到在这个领域当中孩子的发展水平;二是让家长知道这个领域独特的教育方法。认知、动作、语言、社会性等各个领域,有不同的组织亲子活动的方式。

  第二个是生活环节。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是有很多环节的,有吃饭、睡觉、穿衣服。比如,孩子喜欢帮妈妈做家务晒袜子,那么在晒袜子的这个生活环节中,怎么展开活动?让家长能够了解在晒袜子的过程中也有很多教育的元素,老师把它教给家长,教给家长一个思考问题的方法。

  第三个是材料。其实生活当中处处都是材料,但是家长不知道这种材料可以变成教具。通过亲子活动告诉家长,原来一个瓶子也可以作为一个教育的工具。我们有义务让家长都知道不一定是在上课当中才能得到教育,生活就是教育。

  第四个是生活场景。因为经常去打针,很多婴儿日常可能接触到的场景,比如说医院。当然,这个场景也可能是在超市、地铁、公交车等等,我们会告诉家长在这样的场景中怎么帮助和教育孩子。

周老师:现在全中国的0-3早教,基本上都是一动一静的模式,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今天文老师是把这个问题解释得非常透彻。下面我们请上海市普陀区的早期教育指导中心的王红老师,给我们做《小玩具、大智慧》的精彩分享!

王红:小玩具、大智慧--1-3岁婴幼儿家庭玩具开发与使用研究

  玩具应该说贯穿整个学前阶段,在孩子1-3岁的成长过程中,对孩子的发展来说尤为重要。我们在日常的亲子活动中,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家长对玩具的内涵缺乏正确的认识。主要表现在,自然物和生活常见物在玩具领域里面的缺失。第二个是家长对我们婴幼儿的发展水平缺乏了解。表现在给孩子选择的玩具不能满足各阶段的发展的需求,或者是无法引起孩子的兴趣。第三个是忽视对孩子全面发展的关注,更倾向于的是玩具的教育功能,而轻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第四个是忽视了玩具、幼儿、家长三方的互动。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早教中心开展了1-3岁婴幼儿的开发与使用研究的课题。我们把玩具定义为:为儿童制作的、可以供儿童使用的商品玩具,同时也包括自然的非专门制作的环境材料。当这两大类定义为我们的玩具之后,我们对家庭玩具又做了进一步的界定,家庭玩具是要符合1-3岁儿童心理和生理需要的,是在家里可以实地操作摆弄的玩具。

  我们对120户的家庭做了相关的调研,发现家长对玩具商品的选择存在一些功利性。从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到,有近50%的家长把玩具的价值定义为教育功能,在后续的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大多数家长选择的是益智玩具。对于玩具如何使用获得的途径更单一,很多家长是依靠说明书,也有34.17%家长是通过书籍和杂志。使用时间也很单一,凸显出一个时效性的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对玩具开发提出了新的建议。首先,从商品玩具的有效使用、环境材料的有机渗透、玩具的有效选择与投放这三个方面,我们做了相关的一些思考。不同内容的拼版内容的呈现,可以拓展孩子的认知面。不同材质的,可以丰富孩子的感知体验,不同空间结构的,可以提高空间感知能力。那么同样的,不同风格的拼版,可以帮助孩子去建立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管理,拼版的不同的呈现方式,对孩子的手眼协调,都有推进作用。

  第二,在环境材料的有机渗透方面,我们提出的是逐步关注自然物,有机渗透日常物品,创新使用废旧材料。当我们把自然物渗透到孩子的游戏中,首先是孩子的认知和发展规律,同时我们也逐步推进,促进孩子的和谐发展。我们以晾衣架为例,其实在家庭中种类非常的丰富,有塑料的、有木制的、有弹簧的,有大有小。当我们把这个变成一些游戏,比如说喂小鱼、毛毛虫这些可爱的游戏的时候,其实孩子会在最宽松最自然的环境当中和谐发展。

  第三,在玩具的选择与投放过程中,我们提出了要具有探索性,要体现趣味性,凸显适宜性。我们大家都知道,当对一件玩具可以去探索的时候,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同时也可以延长孩子的注意力时间,提高认知能力。当一件玩具体现趣味性的时候,可以让孩子玩得更尽兴更投入。说到要凸显适宜性的话,其实配件非常多,是不是要把配件全部投放?很多家长都是全部投放,但其实不是每个环节都适合孩子。

  关于玩具的使用,我们发现其实是缺乏玩具、幼儿,家长三方的互动。因此,我们就把家庭亲子互动游戏,着眼于这三方面,从"婴幼儿--玩具"、"家长--玩具"、,"家长--玩具--婴幼儿"等多维度互动进行新探索、新思考。

  其实,生活经验是孩子游戏的基础、动作的基础,是孩子与玩具互动的一个前提。而家长对于玩具的认识和态度,会影响婴幼儿对玩具的看法。我们建议0-3岁孩子的家长要为孩子尽可能地提供自然物,这是与玩具互动的过程中,获得自然和谐发展最好的玩具。

  作为家长,要对孩子当前的发展水平有所了解,对玩具价值做一个先前的解读,对玩具材料做一个筛选。我们建议家长对孩子全身心地陪伴,和孩子一起探索,推进孩子的发展,从而使双方共同成长。


作者简介

Shih-Tsung-Chang.jpg 文颐

成都师范学院儿童心理学教授,现任四川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0-3岁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成都师范学院儿童心理学教授;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委会副理事长、四川省心理学会学前儿童心理与教育专委会主任、四川省早期教育行业协会专家顾问。主编"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婴儿心理与教育》等6部。


王 红(Wong Leefong)

上海市普陀区早期教育指导中心区域管理部主管,幼儿园高级教师,高级育婴师,统一管理普陀区早教指导站0-3岁早教工作,负责普陀区阳光娃娃公益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上海市规划项目《0-3岁残障及高危儿童医教结合早期康复模式的研究》主要成员,重点负责脑瘫儿童个别化康复训练的探索研究。分别编撰《0-3岁婴幼儿亲子活动教师指导手册·1-2岁》、《0-3岁亲子活动家庭指导教程》等。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