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交流活动 > CRN亚洲儿童研究会 > 主题演讲1:幼儿园环境创设与教育

  • weibo

交流活动

Events

主题演讲1:幼儿园环境创设与教育

朱 家雄(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2017-03-11

摘要:

  本期介绍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朱家雄先生在"2017年第一届CRN亚洲儿童科学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稿《幼儿园环境创设与教育》。什么叫环境?环境是指围绕着主体的所有的外界事物,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包括宏观、纵观、微观,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言之,就是"我"以外的所有的一切都称之为环境。

对婴幼儿环境的重新认识

  什么叫环境?环境是指围绕着主体的所有的外界事物,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包括宏观、纵观、微观,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言之,就是"我"以外的所有的一切都称为是环境。人类发展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早在七八十年代就对环境做了如下定义:"环境包括了机体以外的影响人的发展,或者受人影响发展的任何事件和条件。"这里有一个问题,如果环境没有影响到人的发展或者受人的发展影响。那么称不称得上是环境呢?

  举个例子,有一个年轻人发了财,想报答他的父母。有一次他把一个环境非常好的咖啡厅包下来了,让父母亲到里面去享受。咖啡厅环境设计优雅,装点一流,放着轻音乐,服务十分周到。不过,没过了几分钟,两个老人就跑出来了。儿子问:环境好不好?两个老人回答:没看见!不知道是什么,什么都没有。继续问,音乐好听吗?老人答:没听到。咖啡喝了吗?不喜欢。

  所以,这对这两个老人来讲就不是环境,因为它没有影响到主体。辩证唯物主义是说任何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承认还是不承认,它总归是客观存在的。布朗芬布伦纳不是这样考虑的,他有一些唯心主义的。所以从这样的观点看问题,环境离开了主体以外它到底存在不存在?从物质本身的客观性来看它依然存在。但是对人到底有没有起作用,这个才是关键。这两个老人后来到了老茶馆里去了,在那里喝喝茶,聊聊天,对于他们来说这才是享受,这才是环境。所以环境的客观性,跟它的主观性到底如何思考。这就是对环境的重新认识。

  按照布朗芬布伦纳的理论定义,创设环境的两个条件,首先第一它是儿童以外的客观的存在,它本身就是客观的东西。第二,它影响着儿童的发展,或者受到儿童发展的影响。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通过环境创设顺应、促进、影响儿童发展

  走进一个幼儿园,琳琅满目,样样方面都有,但是它到底有没有影响着儿童的发展,或者环境本身受了儿童发展的影响?我们学前教育将两件事情,第一是顺着他的发展,这是跟中小学之间非常大的差别。于是,我们强调儿童自己玩,强调他的游戏,因为游戏是最顺着孩子的。儿童本来就会自然发展,就像一个种子种在地上一样,他在那里长,总归要长大的。但是真的在这个当中,这个材料到底有没有影响发展,其实我们是不知道的。

  然后,它影响儿童发展了吗?我们假设影响他发展了。让儿童围绕自己的经验,作用于环境和材料,自我满足来生成儿童自己的意义。这个意义是儿童自己生成的,一个小孩子在玩一个什么东西,其实他到底有什么意义,其实我们成人是不大知道的。但是你得顺着他来,这也是一种教育。

  第二是影响儿童发展,通过环境来促进孩子的发展。这个有可能让儿童在更高的水平上来发展,而不是说你爱怎么玩就怎么玩。我们教师之所以要存在,就是为了促进儿童在更高水平上的发展,这才是我们要的教育价值。那么,怎么促进儿童的发展来达成教育的目标呢?而这个教育目标不是儿童发展规律,教育目标是教育者设定的一个东西。所以我们不要把儿童发展跟教育这件事情混起来。

  除了发展以外,其实环境还要我们教育者来赋予它的教育意义。根据儿童的发展规律固然好,但是我们真的不知道小孩子真正发展的是什么样。教育者不仅要学习他能够学的东西,而且要学到应该学的东西。应该学的东西,同样是有教育思考价值的。所以环境要赋予教育意义,这样的环境才会真正意义上促进儿童的发展。作为老师一定要明白,同样一个环境,我怎么用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的身上,就赋予他不同的教育意义。这个是在更深的层面上思考问题了。比如,我们给小班孩子安排的环境,以为这个环境正好适合小班的孩子,我们给中班的孩子,还有大班的孩子安排不同的环境。我们有没有想过这很累的,环境的创设把老师的精力都用完了,老师还有精力思考其他的问题吗?同样是这个东西,儿童发展了,材料本身的意义不一样了。这叫由于儿童发展了,材料的功能发生变化了。所以环境其实不只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而是随着发展中的人,其本身意义也在变化。

  环境属性之一是客观性。它是人以外的所有的一切,这个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它也有主观的属性。主观属性包括两个意义:一个是儿童成了环境的意义,就是不同的孩子玩同样的材料,其实他玩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同样的孩子,玩不同的材料,其实玩的意义也是不一样的。这个是孩子在生成他玩的意义,他完全是按照自己的经验在展开。这好比是我们的一个人在吃外面的东西一样的,有的东西对这个孩子来讲能消化,有的对那个孩子来讲不消化,都是一样的道理。另一个是成人赋予环境教育意义。教育是人给予的,是教育者给予的。不同层面的人有不同的要求,那么这分别通过什么途径来实施呢?通过游戏,通过教学来实现这两个环境的价值。所以没有教学不叫幼儿园,没有游戏也不叫幼儿园。

  关于环境创设,我提出一个置疑,大批幼儿园到底在看什么?在想什么?如果不解决环境问题的话,那看起来就很盲目。所以老师们看到的也许东西做得好,我回去也学一个,模仿它一下;这环境我认为很好,把它移过来了。但是你更深层的想法是什么?它到底能够发挥什么作用?看同样这个材料,你说这是什么?这是材料还是环境?材料到处都是,环境就是人以外的,但是它在影响着人,或者受人的发展影响。

  顺便讲讲蒙特梭利,它有很多的材料,这个材料本身没有意义的,别的材料跟它差不多的。但蒙特梭利当年以及他继承人,对于每一套材料赋予了蒙特梭利的教育意义,这个就变成环境了。所以我们真的好好地去研究一下,有的人很轻易的说蒙特梭利是蒙人的,但是想想全世界有三万到六万所蒙特梭利的学校,到底有哪一个教育方案能比得上蒙特梭利的?没有。所以,一种材料如果没有赋予教育意义的话,蒙特梭利教育和别的教育也就一样了。

asiapj_01_01.jpg

玩具、游戏与玩具教育

  其实,幼儿园就两件事情,一个是玩,一个是教。它的组织形式,就是完全的玩,完全的教,以及这个当中玩中教,教中玩。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是玩跟教的不同程度的结合。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玩跟教是可以组合在一块,但是不会从这个变成那个。因为玩和教是两回事,玩是从儿童的意愿出发的,教是从成人的想法出发的。它们从做法上可以完全整合成一体,但是这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用游戏来替代教学也不行,用教学替代游戏也不行。就像我为什么把玩经常比作大米,把教比作绿豆。你说大米和绿豆可以混起来烧,尽管到最后分不清了,但是大米没有变成绿豆,绿豆没有变成大米。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以我们绝对不要用玩来替代教,教来替代玩。

  从环境上来讲,用玩具作为环境的话,完全是玩的,就真的是玩具。完全是教的,就是教具,不是玩具了。但是,我故意制造了这么一个词,以玩为主、教为辅的叫玩教具,以教为主、玩为辅的叫教玩具。这里有一个玩具价值的再创造的问题。把玩具变成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就是说玩具到底是客观存在,还是我们要给予它意义?

  我们玩玩具,其实有三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纯粹给小孩子自己去玩,一种叫玩当中有教,教当中有玩,另外一种纯粹是为了教,只是教具而已。我们分别来看看,这个是孩子在幼儿园当中最直截了当的一个环境。其实玩具制造商,把材料变成的玩具,应该说这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对于玩具本身来讲,它的价值从木头变成了玩具,它也许三块钱的东西变成了十块钱的东西了。但是对教育来讲,玩具怎么变成有教育意义的东西,那其实是在做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事情,那就是再创作的过程。

  把玩具变成教具,那是教育者再创造的意义,需要关注的是教育要达成的目标。老师把玩具拿来就是为了要教你什么,不需太多关注兴趣和需要是怎么样。这个并不复杂,复杂的就是既当玩具又当教具。在玩的过程当中,指导他并赋予它意义,这个过程,儿童意义也会生成,教育者也要赋予它意义。所以既关注儿童兴趣需要,也关注教育目标的达成。

  在研制、运用玩具中,通常会产生的误区就是儿童的再创造的过程。不要以为教育者有多高明,小孩子玩的东西我们全都看得明白。其实,儿童是一本读不懂的书。如果都容易读得懂,那么以后的心理学家会没有饭吃的。儿童在玩玩具,我们解读儿童,误认为需要"读懂"孩子。现在很多专家在忽悠人,要看懂孩子、安排正好适合他的材料,然后这样去教育他。其实这个是做不到的事情。对于儿童,我们只能解读,没有本领读懂。

  这里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如果把玩具用成教玩具或者玩教具的话,玩具的意义是教育者给予的,意义的赋予是根据教育目标、儿童发展等指标来进行的,实现教和玩的相结合。关于教具,它的意义是教育者给予的。意义赋予是根据教育目标跟儿童发展的规律,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到底给孩子什么,教育者必须清楚。其实这是玩教具(教玩具)与教具之间的不同。

  最后做个结论,意义赋予的依据之一就是教育目标。习近平主席在两三年以前说,上海小学一年级的教材把古诗词给取消了,这很不应该。这些东西应该从小嵌到小孩子的头脑当中去。你要也要,不要也要,嵌进去。这个就是教育赋予的意义。

  意义赋予的依据之二是儿童发展的规律。比如一套蛮不错的材料,一个出版社把它引进过来了,它用绳子把这几个动物穿起来。如果你只是看材料,它只是一堆东西而已,让小孩子去玩。如果只是让孩子玩,小班,中班大班玩的水平差不多的。但是你赋予它意义之后就会发现太多的教育意义在里面了。问题不是材料好不好,而是老师好不好。各种各样的可以赋予教育意义的东西,就在于老师能不能找到并且为之实践。

  所以,我并不主张幼儿园到处都是材料,因为有可能真的没有教育功能,这个玩具就是跟木材、跟废瓶子放在一块,其实是一回事。每一种操作材料后面都至少有五类国际顶级专家在支撑,比如:儿童教育专家、儿童心理学家、玩具设计师、材料专家、教学一线人员等等。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材料怎么选择,教师怎么选择,所以说,赋予材料意义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作者简介

朱 家雄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朱 家雄 中国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学术委员会顾问,环太平洋地区学前教育研究会(PECERA)中国大陆委员会主席,任《欧洲学前教育研究》、《环太平洋地区学前教育研究》等国际学术期刊国际编委。 学术研究和教学主要集中在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幼稚园课程等方面。曾主持多项课题研究,发表论著、译著和教材数十种,论文百餘篇,先后获省部级以上的奖项多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朱家雄学前教育研究: href="http://www.zhujx.com/" target="_blank">http://www.zhujx.com/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