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育儿百科 > 儿童保健 > 颠覆育儿常识的划时代的佳著《NurtureShock(错误百出的育儿-改变育儿常识的10个最新规则)》

  • weibo

育儿百科

Child Care

颠覆育儿常识的划时代的佳著《NurtureShock(错误百出的育儿-改变育儿常识的10个最新规则)》

Porter 伦子(Noriko Porter)(华盛顿州立大学人类发展学系讲师)
2013-11-06

日语

  笔者得知此书,是源于2008年在儿童发展学会(SRCD∶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上与本书的第二作者阿什利•梅里曼(Merryman Ashley)的相遇。该会议在美国美每两年举办一次,是一个聚集了世界各地专家学者的大规模国际会议。当时,阿什利•梅里曼对我发表的论文即有关专家在育儿方面的建议的日美比较研究显示了极大的兴趣,向我提出了很多问题。在交换名片时,我得知了即将发行的这本书的事情。

NurtureShock: New Thinking About Children
by Po Bronson, Ashley Merryman,
Grand Central Publishing, 2009

  阿什利•梅里曼是一位记者兼律师,曾经有过在克林顿政府担任过演讲稿撰写人的经验。而该书第一作者-记者兼作家的布朗森(Po Bronson),是曾位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的《这辈子,你想做什么?(What should I do with my life?)》的作者。成为构成《NeutureShock》素材的有关育儿方面的文章,获得了美国科学振兴协会杂志新闻奖、现代家庭评议会新闻优秀奖等多个奖项。在日本,InterShift出版社于2011年以《错误百出的育儿--改变育儿常识的10个最新原则》为题出版了该书的日译本。

  这本书的最大特征就是针对那些作为育儿常识深入人心的定论通过引用和介绍众多研究数据赋予其新的见解。书中涉及到很多正忙于育儿的家长们非常关注的课题,如"多表扬鼓励、使孩子成长"、"孩子的说谎"、"兄弟姊妹吵架"和"天才教育"等,本论文将着重介绍笔者特别关注的两个主题-"睡眠"和"天才教育"。


睡眠时间不能少(第二章)

  对我来说,最震撼的莫过于有关睡眠的这一章。在美国,睡眠和肥胖都是发达研究的主要课题,在这一章里,介绍了印证睡眠不足是如何给孩子的健康发展造成危害的。首先我注意到的是台拉维夫大学的萨德博士及其团队对4年级和6年级学生进行的研究。证明了"睡眠时间损失一小时,相当于损失两年的认知发展和成熟"。该调查历时3天,让孩子们比平时早睡或熬夜,然后对其进行智力测试,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打瞌睡的6年级学生学业成绩甚至降低到了4年级学生的水平。

  关于睡眠时间对学习成绩影响巨大的这一研究结果也与其他的研究结果一致,特别让我感兴趣的是明尼苏达大学的沃斯托姆博士对高中生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成绩为A的学生比成绩为B的学生睡眠时间平均长15分钟,B的学生比C的学生平均长15分钟,也就是说,成绩越差的孩子睡眠时间越短"。我本以为越是成绩好的孩子,因为学习时间长之故,睡眠时间该越短,但本书告诉我们睡眠不足会对孩子们的脑功能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导致白天的学习能力下降。*1

  孩子们睡眠不足的问题已然成了世界范围的普遍现象。其原因错综复杂,包括日程安排过于紧张、作业负担增加、电视、网络等各种各样的原因。即便美国没有日本那样的补习班,但在竞争社会的美国,到处频繁举办体育、艺术或学科领域的锦标赛或竞赛,孩子们每天的行程十分紧张。比如,我儿子在高中参加了军乐队的课外活动,每周一、周二、周四放学后都要练习两到三个小时,每周五因为要在高中美式橄榄球对抗赛上演奏,因此深夜而归也不是什么稀奇事。不仅如此,周末也常常要参加比赛或在大型活动现场演奏。有些地区或学区孩子们往往还要在高中选修大学水平的AP课程以及AP预备课程,就得花费大量的间完成作业、准备考试,就必然要减少睡眠时间。课外活动特别繁忙的时期,一般要到晚上11点以后才能就寝,早上5点半就得起床。这样的情况与书中记载的调查结果基本相同,即"进入高中后,特别是高学年的学生平均睡眠时间只有6个半小时多一点,每天平均睡8小时以上的学生只有5%"。

  更值得注意的是十几岁的孩子由于生理机制的问题"晚上常常睡不着觉"的情况。十几岁孩子的大脑,晚上天黑以后90分钟都不会分泌用来催眠的脑内物质-褪黑激素,所以10点过后仍难以入睡。于是,早上在学校打瞌睡的学生和开车去上学高中生交通事故在增加。明尼苏达州的某个学区在看到调查结果后将早上开始上课的时间推迟了1个小时,结果孩子们的SAT(大学升学考试)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可是,尽管十几岁的孩子需要充足的睡眠,但美国高中早上开始上课的时间非常早。我儿子的高中就是7点20分开始上课的。为了准时到达学校,校车6点半来接孩子,有些住得远的孩子6点就得坐上校车去学校。那样的话,5点或5点半就得起床。书中也提到,美国很多学区的校车第一趟通常先把高中生等高年级的学生送到学校,然后第二趟再把中小学生等年龄较小的孩子送到学校。这样做也算是为了节省校车数量和司机雇佣费用的学区预算对策吧,也是为了让比赛、活动较多的美国高中确保学生在放学后有足够的时间参加训练和活动。据说,美国疾病对策预防中心正在向高中建议推迟早上开始上课的时间。有关这方面的情况,可参照 美国睡眠财团(US 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 上介绍了的耐人寻味的文章,可供参考。


IQ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第五章)

  天才班项目在日本尚未形成一种制度,从美国等发达国家,到中国、韩国等亚洲各国,已经广泛渗透。所谓天才,是指那些能力明显高于平均水平的人。笔者也曾在刊登于儿童研究所Child Research Net的论文 《美国的天才教育》 中提到过,最常被用来判断是否为天才的指标便是智商(IQ)。

  在本章中作者反复强调,以幼儿为对象的智力测试,作为预测儿童学习成绩的判断材料并不怎么起作用。比如,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孙(音译)博士为调查智商测试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判断将来的学业成绩,对44篇论文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发现进小学前的智力测试与其后的学力测试平均只有40%左右的关系。对美国、加拿大、英国共计3万4千名孩子实施跟踪调查研究的结果也显示了入学前的智力测试或成绩测试与其后的学业成绩最多只有40%的关系。

  如果说幼儿时期的智商和入学后的成绩没有直接关系的话,那么实施天才班项目势必会出现高估或低估某些孩子(错误地肯定或错误地否定)的问题。也可以认为,在对学前儿童实施天才班选拔考试的学区里,那些大器晚成类型的孩子们可能错失接受天才教育的机会。

  另外,按照美国现有的教育制度,一旦考上天才班,便不需要再次参加考试,可以一直留在天才班里。而本书作者却对美国社会根深蒂固的"智力是与生俱来的、不发生变化"的观念提出了质疑。

  我想冒昧地谈一下自己的私事。我的女儿曾经为了进一所私立学校附属幼儿园在快到5岁的时候接受了发展测试(Developmental Indicators for the Assessment of Learning - Third Edition(DIAL-3)。那个幼儿园和天才教育完全没有关系,是一所以实施立足于皮亚杰的结构主义的保育实践闻名的幼儿园。测试结果显示,女儿在认知水平和运动感觉功能方面比一般孩子略微发育迟缓,因此幼儿园方面建议我们参加由州政府管理的专为发育迟缓的学龄前儿童提供的补偿项目-Title 1 Preschool。回想起当时的考试,我记得对于考官的"请说出英文字母"、"你的中间名字是什么?"、"把小朋友借给你的玩具弄坏了该怎么办?"等提问,女儿不知道怎样回答,或回答得文不对题。

  现在再想起来,我感觉女儿当初之所以回答不上来,应该是跟我的日本式育儿有一定的关系吧。有关日美两国母子交流方面的比较研究的结果显示,与美国的母亲相比,日本母亲缺乏促进孩子智力发育的语言刺激,或者说那样的刺激很少。日美发展心理学比较研究的权威-东洋先生,也在自己的著作中指出日本母亲不太教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说很多母亲似乎觉得不该教孩子。而美国的母亲、特别是那些中产知识阶层的母亲经常和孩子进行语言沟通,并且用词丰富。我在美国感受到的文化冲击之一就是美国的母亲们和孩子间的语言互动,每次去动物园或儿童博物馆等公共场所,都会看到那些母亲就好像在给自己的孩子上一堂小型的课。

  根据旅居法国时的育儿经验撰写的畅销书《抚养宝宝:一个美国妈妈发现法国家长智慧》(Bringing up Bebe∶One American mother discovers the wisdom of French parenting)中也提到了这样的文化差异。该书作者曾在纽约的公园里看到中产知识阶层的母亲一刻不停地对自己孩子说话的情景,感到十分吃惊。作者解释说,那些母亲就像解说员一样对孩子的一言一行进行解说,似乎籍此来丰富孩子的词汇量、给予其智力上的刺激,但在法国却看不到这样的情景。可见,即便跟法国相比,美国的母亲在促进智力发育的早期语言教育方面也显得更为积极。*2 综上所述,可见越是在幼儿时期,智力测试就越容易受到社会文化差异造成的不同教育环境的影响。而参加天才班项目的多为白人而非少数人种的事实也就可以理解了。一度被诊断为"发育迟缓"的女儿后来也进入了天才班项目,这无疑是"幼儿的智力难以把握"的极好佐证。

  《NurtureShock》中还提到,据最近的脑科学研究成果,大脑中负责智力处理的领域会移动。据说孩子们小时候,控制语言知识的大脑左半球发育较快,而进行高层次推理时所需的脑前额叶皮质是大脑中发育最晚的部分,在青春期到来之前不会有质的飞跃(转换成高性能)。作者们还指出,"孩子最终能否在学习上取得成功"取决于大脑学习以更有效的网络进行知识处理的程度。首尔国立大学的李博士以韩国高中生为对象实施的实验验证了这一事实。实验结果显示,优秀的学生们进行信息处理时大脑自动转换为脑前额叶系统的网络,而其他学生则未表现出这样的转换。因此,在实施天才(资优)教育的生源选拔时,至少应等到能够正确判断智力水平的小学3年级时为好。现在,日本尚未引进天才教育的机制,我衷心希望日本教育界在参考美国天才教育机制,尤其是选拔、开始时期方面的经验的同时,积极探讨日本应实施什么样的教育以进一步开发孩子们的潜能。


总结

  有关育儿的书籍举不胜数,但多半仅停留在专家们提出一些建议的水平。本书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它颠覆了很多人们通常认为是正确的育儿方法,就读者们容易忽略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另外,本书还围绕每个话题简洁明了地介绍了数量庞大的实证研究的内容,令读者对书中陈述的观点心服口服。阅读过程中读者内心甚至会产生对话,自问自答,深入思考。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本书无疑是一本能提高家长在育儿方面的主动性、促成家长自身成长的杰作。


(注)

  • *1 关于睡眠不足和学业的关系,2012年刊登在专业学术杂志《儿童发展》(Child Development)上的UCLA的学者们以美国高中生为对象的研究报告称,为了学习牺牲睡眠时间的情况下,对次日上课内容的理解、作业和考试等均会产生不良影响。这篇报告还告诫人们这样的倾向随着学年的上升会愈加明显。

  • *2 对婴儿家长的采访进行比较的国际研究证实,和其他国家(意大利、韩国、西班牙、荷兰)的家长相比,美国的家长积极帮助孩子提高认知经验的倾向十分明显。


参考文献

  • 东洋(2004)日本人的管教和教育-根据有关发达的日美比较- 东京大学出版社 Branson,P., Merryman, A.(2011)错误百出的育儿-改变育儿常识的10个新原则(小松淳子译)、东京∶Intershift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NurtureShock: New thinking about children. New York : Twelve)

  • Druckerman, P. (2012). Bringing up Bébé: One American mother discovers the wisdom of French parenting. New York: The Penguin Press
作者简介

Porter 伦子(Noriko Porter) (华盛顿州立大学人类发展学系讲师)

Porter  伦子(Noriko Porter) 出生于石川县金泽市,先后毕业于富山大学教育系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教育系幼儿教育硕士课程和密苏里州立大学人类发展家庭研究专业博士课程。1987年起在日本北陆学院短期大学从事保育工作者的培训工作,长达11年,同时还担任富山大学教育系客座讲师。现任华盛顿州立大学人类发展系讲师,担任“多样性”、“亲子关系”、“保育”领域的讲座。在保育领域开展了广泛的研究,而近来将日美育儿比较研究作为主要的专门领域。作为自闭症患儿的家长根据自身经验撰写的论文《发挥高功能自闭症患儿特征的保育实践-以项目实施方法为线索》荣获2011年日本保育学会“仓桥奖”中的“研究奖”(论文类)。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