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交流活动 > CRN亚洲儿童研究会 > 分论坛①: 幼儿园游戏和学习环境的创设

  • weibo

交流活动

Events

分论坛①: 幼儿园游戏和学习环境的创设

2017-07-27

摘要:

  本期介绍CRN亚洲儿童科学研究项目第一届国际研讨会分论坛①的两篇演讲稿,主题为《幼儿园游戏和学习环境的创设》。张世宗教授指出,提供适合幼儿教育的环境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能呼应幼儿成长学习需求的资源环境;二是能提供幼儿成长学习需求条件的教师。张燕教授介绍了北京四环游戏小组的实践,提出要"让孩子成为孩子"的观点。
张世宗、张燕

 

主持人马丽莉,华夏未来幼教集团总园长
演讲嘉宾张世宗,中国台北教育大学教授
     张燕,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马丽莉:今天,我们分论坛讨论的主题是《幼儿园游戏和学习环境的创设》。首先向大家隆重推出中国台北教育大学、艺术与造型设计系教授张世宗先生。

张世宗教授:幼儿园教室中的儿童博物馆:"请动手"乐育学材开发

  很高兴跟大家分享我在儿童博物馆动作操作学习方面的研究,我发现它和幼儿教育联系紧密。提供适合幼儿教育的环境,主要有两个关键:一是能呼应幼儿成长学习需求的资源环境;第二个是能提供幼儿成长学习需求条件的教师。

  首先,学前教育是一个特殊学习。孩子是天生的探索者、观察者,但是大人们常常把他关在教室里面让他上课,而忽略了他对大自然好奇的天性。这里讲一个故事,有一个幼儿老师拿了三张图片,介绍"这个是小鸡、公鸡、母鸡",然后问孩子有没有听过鸡叫。但是小朋友不举手,然后老师很善意地说,你们为什么不讲呢?小朋友回答说:"老师,这三只鸡都是纸片,不会叫的"。所以,学校要有开放教育的教学策略,要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维,重要的是教师的脑中、心中的开放,即是教育的开放。

  多年来,我们研究结合教育和娱乐的学习型态――即"乐育",发现游戏能引发内在主动学习动机,而通过系统化的游戏空间和玩物学具等的设计以提供游戏学习经验,能促进学习者能力的发展。游戏是最高形式的研究。我们用游戏和主动行为来做教育,可以选择三个功能:教知识、学能力、启动力。所以,老师要适时地转变这三个角色,要有足够的判断,不会教得太多而扼杀了孩子的判断。我们教学中,学校有一套正式的视听教学教材,还有非正式的部分,即是自然环境的学习。所以,有时老师教越多、使孩子玩得越少,成为被动教学。所以说,课程应该从固定到开放,教材由视听到多感,要让孩子在玩乐中主动地自我操作和自我创作,在学习中自由探索和选择,可以在"错中学"。

  关于学习媒介的三种媒介,一是针对物件来讲,教具是老师主导、控制的,是结构性很强、有秩序、有目的的;二是玩具。玩具本身是纯开放的,让学生自己去玩,由学生来控制。第三是学具。如果今天我们选择一套有系统的教材,放在角落由孩子去选择,这样我们就有教育目的控制,又有孩子主动学习的意愿。这个就是角落学材,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控制。

  通常看到一些博物馆的展示,上面都写着"请勿动手"。小孩和大人博物馆的差别就是把“请勿"的"勿"字拿掉,叫"请动手"。我在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看到一个口号,他说是孔子讲的,孔子到底没有讲这过句话?"通过实际地查找操作,我有机会去了解真相。"我们学校把人类的感官刺激做一个分配,如:眼睛、耳朵、鼻子。但是我们忽略了吃的经验,味觉和触觉被忽略掉了,那我们的课程会不会用它们的学习特性来做教学呢?

  这里提到一个概念:心流(图1)。当你能力低的时候,要挑战度低的就会很好。如果能力低,给他挑战高的话,他就会焦虑。所以,教学的时候我们要慢慢地成长。这个跟博物馆是不一样的,你没有办法去控制。我们要做不同的方法,你可以教,但是你要有让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学习。所以,我们有一个简单的口号:"低门槛,高成就"。越简单越好,但是你挑战度要越高越好,这个是比较容易做得到的。例如,一些折纸的说明书,把它从图象改成真正可以操作的步骤,孩子可以随着这个简单的教具慢慢学过来,然后形成一套完整的教材。

图1. 心流示意图

  那么,幼儿园要不要教幼儿写字?我们中国的字都是有图象的,它里面有一个图片,你认为简单孩子认为复杂,你认为复杂他认为简单。所以我的观点是不要。但是幼儿园要不要帮助孩子学写字呢?我说是可以的。重点在于:第一,以成人要求为中心。第二,以帮助幼儿为中心。问题的侧重中心不一样,答案也不一样。同样的道理,要不要提早教孩子更多的科学知识?当然不要。要不要提供多元的游戏?当然要了。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做?",而是在于"怎么做"。

  看看这个轮胎图片,可以组合成孩子可以用的东西,也可以组成不同的设置,让它有不同的玩法,但是材料只有一个。简单的部位慢慢堆高可以组合更高,如果要提供不同的挑战度,然后结合不同的材料进行组合。比如,这张马戏团的图片,你正常从左边看是小丑的脸,但从右边看是骑独轮车、马车、猴子等等,所以,换一个角度整个世界就不一样了。你蹲下来看到的世界和站着看到的世界也是不一样的。再比如,图片中间的这个四人(图2),你现在看到两个人上下趴在一起,还是左右背对背弓在一起?这本来就是一个多视觉的问题,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答案。教育是开放的,就看你从什么角度看这个世界了。

图2. 四人图

张燕教授:与孩子的天性合作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与孩子的天性合作",在实践中认识童年特有的地位,让孩子成为孩子。主要讲三个问题,第一是幼儿园要真正成为孩子游戏的乐园;第二是"四环游戏小组"的日子和孩子;第三是孩子眼中的四环游戏小组,以及他们在游戏小组的生活。

  我们从四环游戏小组的冠名说起。四环游戏小组是2004年创办的,面向流动儿童的非正规学前教育组织。所谓"四环"是社区、胡同的名字。以胡同和社区的名字命名,很容易得到社区的认同感,它是社区的一分子、一个组成成员,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世外桃源的东西。四环游戏小组到今年已经是第十三年,曾经我们也做过四环游戏小组面向流动儿童的探索,就是非正规理论教育的实践。对于入学前的孩子来说,学前教育的组织形式应该是以非正规为主,就是依托社区这样很小的、很便利的一种形式。

  幼儿园要真正成为孩子游戏的乐园,那我们的幼儿园是干什么的?在幼儿园里,成人要和孩子的天性合作,正规的学习不是其主要的任务。教育要适应儿童,而不是有所违背,让孩子适应教育,这个是颠倒过来的。《儿童权利公约》到现在已经颁布二十八年了,这里面明确了涉及儿童的一切行为都应该以其最大利益为首要的考虑因素,但现在实践中实则很多违背儿童天性的情况存在。

  很多孩子不喜欢去幼儿园,因为他在园里不快乐。为什么不快乐呢?因为一切都要听从老师和教材,就是成人的高控制,没有自由游戏,只有不断地排队、老师不断地训话。其实孩子的快乐只需要一点点,我们一开始办四环就有这样深刻的体会。事实上孩子的快乐并不是技术问题,也无关乎金钱和物质。核心问题是人,是人"是否用心做教育"。你要走近童心,发现孩子,永葆初心。

  教育是生命事业,需要回归人,回归生活。我们这几年办学特别重要的体验就是: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化的流水线。我们非常认同不宜强调规模和标准化。教育是根的事业,所谓根深才能叶茂,因此,我们要关注每个有效的生命,下慢功夫、笨功夫,守护、养育发展的生命。做教育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之相互反馈无止境的认识提升的过程,是不断学习成长的过程。教育者需在实践中不断澄清观念,反思调整行为,“做”中“学”,逐步形成职业信念。要从孩子的需要出发,以其最大的利益为首要考虑,保证其发展权、游戏权。我们一定要敬畏生命、尊重儿童,不是按照书本而是要按照季节的规律。因为孩子也是自然中的一分子,他的一种成长规律,也是一种自然规律,你要去遵循,而不是违背。

图3. 孩子们想出来的跳房子与梅花桩的新玩法

  四环游戏小组的孩子生活是从游戏开始的,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游戏中学习,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图3)。游戏小组给了孩子充分自由游戏的时间和空间,与此同时,多样化的活动为孩子的兴趣萌芽提供了可能,包括课程的实施致力于激发其好奇心和内在的学习愿望。老师一定是孩子的"大游戏伙伴",要去体验童心,重拾童趣和童真;要全身心投入教育过程、特别要关注细节;要和孩子共享游戏的快乐、自然材料的发现,多方面创造条件,开发多样性的玩法,能够让孩子玩得尽兴。比如,把奥运会的标识牌拿出来印上两套,让孩子来玩接龙或是配对,还有象形文字的辨认接序。另外,还有"大把抓",让一、两个孩子抓一大把杏仁或花生,抓完了以后计数。家长也可以参与孩子的游戏当中,回归第一任教师角色,陪伴孩子的过程就是参与教育过程。家长和教师是平等的教育伙伴。

图4. 四环游戏小组,我们的大家庭

  大家看这幅画(图4),这是我们的大家庭,四环游戏小组。游戏小组里这个是房子,房子里是我们的办公室,活动室,还有阅读室。小朋友在玩玩具,听老师讲故事,做操......这十几年下来,我们的感受,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小精灵,游戏小组在四环孩子眼中是小朋友的家,别的幼儿园都没有游戏小组好。有的孩子因为家离得远,又上别的幼儿园了,但最后又回到这来;还有孩子放学后不走,说要在这里玩,没有玩够。

  四环游戏小组是一个民间草根组织,我们一路经历了很多挫折风险,但是我们很快乐。我们要不断地经历一些磨难才能成长,包括对自己、对教育的看法也在发生变化。教育是立于行的教育,有行动才有教育。所谓知易行难,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理论的标准,最重要的是拒绝功利。好的教育是一种修行,是长期的文化积淀。好的教育能给孩子留下丰富而快乐的童年生活印记。

 

作者简介

Shih-Tsung-Chang.jpg 张世宗

台湾UEPlay游艺馆创始人,原台北教育大学教授。纽约普列特设计学院建筑硕士,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硕士,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博士。致力于创意教学系统设计、创新设计等研究与教学、幼儿园和儿童博物馆等学习环境的软、硬、韧系统的开发设计。


张燕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学前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幼儿教师工作室主持人之一,并主办公益组织"四环游戏小组"。研究领域为学前教育原理、学前教育体制与管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社区非正规幼儿教育和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等。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