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幼儿园 肖月佳
时事摘要:
2021年4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随后,北京市出台《北京市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2021年6月,北京市海淀区出台《北京市海淀区关于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实施方案》。系列文件的逐层出台,将幼小衔接工作再次拉回大众的视野,大家不禁思考:“幼小衔接”喊了多少年,今年有何新动向?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可以窥得学前教育杜绝提前教育和课外超前教育的发展路径。《现代教育报》于2021年11月27日发表了《双减之下,幼小衔接怎么准备》的报道,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面向学前儿童的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已不见踪影,减轻了学龄前儿童的学习负担。针对“加强幼小科学衔接”的建议,教育部答复:“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各省(区、市)全面推行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但是,针对国家出台的种种减负不减质的措施,家长们依然对子女的学业成就有诸多担心。
1952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首次明确规定,幼儿园应使幼儿“在入小学前获得健全的发育”[1]。至今,幼小衔接从政策层面历经了幼儿园单项主体责任到幼儿园、小学双向主体责任,一直到现如今强调多方主体责任。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取得重大成就的近二十年,幼小衔接工作越来越步履维艰,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小学的学业竞争压力影响着幼儿园的课程改革,学业压力早已下沉到幼儿教育阶段,因此再怎么呼吁“幼儿园禁止小学化”“小学须坚持零起点教学”等,也改变不了家长们“鸡娃”的现实。今年国家再次将科学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作为一项攻坚行动,可见其力度之大,决心之大。针对当前实施的幼小衔接工作,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关注成长的延续性和一致性,变“让幼儿准备”为“为幼儿准备”
幼儿的成长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其发展也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故不宜过度强调阶段性特点而忽视连续性,例如,大班幼儿如果在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对文字产生兴趣,进而有认字、写字的内驱力,那么就不能一刀切地认为识字就是小学化,就是不可以,而是要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支持幼儿自然而顺利地过渡到下一学段。学段上的差异不应将幼儿的成长人为地割裂开来,与其强调“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让孩子提前学习拼音、算数等知识,不如思考我们可以“为幼儿准备什么”。
学前阶段的幼儿入学准备在四环游戏小组的非正规学前教育中就有很好的体现。在四环游戏小组,孩子们感受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与自己生活的关系,作为游戏小组的小主人,包饺子、扫房子、刷院墙……;混龄的游戏环境为幼儿提供了天然的社会性发展机会,大哥哥大姐姐们不断感受自身的成长,有进一步想上小学的主动意愿;每次活动后的口头作文是每个家长和孩子早已养成的习惯,孩子们用图画、符号记录活动过程,家长们用文字记录孩子们的感受;游戏小组在生活化的日常活动中逐渐为幼儿进入小学做好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
幼儿园到小学是很自然要经历的发展阶段,这个发展阶段会遇到什么问题,可能对不同背景中的儿童、不同个性特点的儿童是不一样的,不能一刀切。要切实关注幼儿的发展需要,因地、因时、因势利导,关注幼儿成长的延续性和一致性。
二、增进多方协同合作,变“让我做”为“我能做”
“双减”政策的出台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学校、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共同协作,帮助幼儿顺利平稳地走好人生奠基阶段的每一步,协作共同体下的每一方都要考虑从自身角度为幼儿平稳过渡到小学可以做什么。以前,在幼儿园禁止小学化一边倒的政策下,幼儿园束手束脚,以至于大量存在的课外辅导班满足了家长希望幼儿学科化学习的需要。现今,幼儿园首先需要思考:自己在幼小衔接工作中能做什么?
2021年,国家出台了《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和《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幼儿园很容易对照到入学标准上,针对要实现的目标来看要做什么,这只是一种缺乏主体意识站位的简单操作。那么这些文件出台后我们怎么做呢?这里强调幼儿园要有自主权和主动意识。
例如,我园近年来一直在探索与小学协同运转的过程中,关注教师关于幼小衔接工作的实际需要,从而建立了幼小衔接专题研究项目和协同教研机制,切实从教师需求层面增进双方的互通了解。
三、建立实践共同体,变“各人自扫门前雪”为“众人拾柴火焰高”
外部支持系统建立后的良性运转,需要多方构建实践共同体,切实做到幼儿园、小学和家长之间的互动研讨、共同合作。近年来,幼儿园和小学正在探索帮助大班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的有效方式,积极促成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教师之间持续的教研活动,尝试从课程的双向衔接入手,调整合并两个阶段课程的核心要素,在大班开展幼小衔接主题活动,在小学低年级开展小组化的合作探究学习,力求课程的一致性。此外,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交流可以帮助幼儿园抓住入学准备的短板,促成在大班下学期这一入学前的关键时间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既符合幼儿园教育活动特点,同时也支持大班幼儿入学准备需要。
在幼儿园和小学的实践共同体建立中,还要持续探索长效的实践机制,幼儿园要关注幼儿入小学的成长变化,持续调整完善幼儿园的入学准备工作。小学要关注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在零起点教学上深挖适宜的实施策略。家长更是要和幼儿园、小学保持密切的沟通、协作,理解幼儿发展特点,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形成最大化教育合力。
总之,幼小衔接路归何处?不是光喊口号流于表面,不能低头拉磨不去抬头看路。需要把教育看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深处其中的每一个人从自身角度思考如何去行动,关注幼儿长远而持续的发展,切实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基。
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
[1] 刘源,张志勇.幼小衔接政策的历史演进与展望,教育科学,202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