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非正规学前教育研究 > (2011)社区融合视角下的非正规学前教育功能浅析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2011)社区融合视角下的非正规学前教育功能浅析

2011-08-31

摘要:

  以往谈到非正规学前教育组织,我们的视角往往都集中在其教育功能定位上,站在教育角度来看待一个组织的性质、功能等等。但是,作为依托社区资源,面向农民工家长群体的育儿互助组织来说,其功能还在于通过整合各种资源,改善农民工家长的人际环境、拓展其可利用的社区公共资源,增强其自身的主体性,从而更好的帮助他们融入城市社区。本文就是从社区融合视角切入,来探讨非正规学前教育功能。

  "团结凝聚力量,融合催生和谐!"四环游戏小组这个依托社区资源,面向社区流动儿童家庭建立的,以农民工家长为主体的育儿互助组织,自2004年4月7日诞生至今,已经在四环社区扎根了七年。作为社区非正规教育组织的四环游戏小组作为面向社区特定人群的文化教育中心,在提供教育服务的同时也促进公共空间的发育并为其发展注入活力1,尝试构建外来人口在城市的公共生活形式,致力于打造农民工自主自治的社区,促进流动儿童家庭融入社区生活。

  四环游戏小组从创立之初,就将"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区"作为宗旨之一。任何一个组织都是社会的一个单元,只有以开放的姿态,积极融入周围环境,合理利用其中的资源,与周围的社会系统和谐相处,组织才能够有长远的发展2。非正规学前教育具有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开放性和社区融合性等特征,与社区关系密切,能够吸纳社会各方力量,克服了正规教育与社会的隔绝,重建教育与公共生活的联系。四环游戏小组中的流动儿童家庭生活在城市社区,通过社区化的教育可以有效整合各种资源,改善他们的人际环境,拓展他们可利用的社区公共资源,增强他们的主体性,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社区。

  四环游戏小组作为社区非正规学前教育组织,是民间自发兴办的社区教育中心,在提供志愿服务、启蒙公共意识、凝聚社区人心、团结社会力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以社区为载体,通过多种渠道促进农民工融入社区。具体而言,四环游戏小组作为社区非正规学前教育组织,主要通过内部直接影响和外部间接影响两种途径促进农民工家长融入社区。四环游戏小组对农民工家长社区融合的直接影响主要包括促进融合方的主体性,创设促进农民工群体与其他群体(包括其他流动儿童家长、大学生志愿者、社区居民、以及社会公众等)交往的公共空间,并致力于打造农民工自己的组织。与此同时,也通过沟通社区资源,进行社会倡导,影响政策环境的改善和跨部门管理机制的建立健全,为农民工家长融入城市社区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 提供情感依托与心理支持

  非正规学前教育与社区相融合,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整合性,是"没有围墙的教育",符合现代教育的民主化、多元化、社会化的潮流。作为民间自下而上、自发兴办的非正规学前教育组织,四环游戏小组受到四环市场农民工家长的欢迎、周边市民的赞赏,以及来自社区基层组织的认同和支持。成来七年来,伴随老孩子毕业、新孩子入学,新老家长也不断地交替,但家长们对四环游戏小组的感情一直不增不减,不来不去。在这里,流动人口家庭找到了在城市中"安家"的感觉,四环游戏小组就像是城市夜晚永远守望他们的那盏灯,疲惫时获取动力的源泉,欢欣时倾诉衷肠的对象,是他们在城市里的情感联结。

  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再社会化过程中,为了适应城市环境而表现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其运用对社会和自身正确的认识而进行的新思维和实践,以便尽快融入城市。3在四环游戏小组介入之前,四环社区的农民工家长忙于生计无暇顾孩子教育,常常会力不从心或对育儿有一种无力感,多或者放纵或简单武断的暴力升级方式,效果甚微。小组促进家长参与育儿和组织建设,通过平等、尊重的交流,采取赋权增能的方式,帮助家长树立育儿的信心,增强育儿能力,从而确立作为家长和组织成员的角色认同感和角色胜任能力。可以说,家长通过参与小组的活动,实现了作为家长和作为独立个体的发展,萌生了主体性,从而在融合的双向互动中表现出更多的主观能动性。

  四环游戏小组不仅是孩子们快乐成长的天地、农民工家长文化娱乐的中心,而且是志愿者行动反思的平台、社区共享共建的公共生活空间:

  这里没有高高在上的权威,每个人都是被尊重的,因为每个人都是组织的主人,付出会收获快乐,奉献会带来自我价值感,每个人甘之如饴;
  这里没有僵化的制度,每个人都是被信任的,因为共享的价值观和目标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共同商讨并自觉遵守受惠每个人的制度,每个人自觉、自在;
  这里没有虚伪与狡诈,每个人都是被欣赏的,因为大家都自尊而自立,认同组织并认同自我,萌发作为独立个体的自主与自信;
  对此,每个人心向往之......

2. 创设交往的公共空间

  社区公共空间是指社区内的人们可以自由进入,并进行各种思想交流的公共场所。如果社区居民缺乏社区交往的公共空间,就会缺乏交流、沟通、互动的平台和条件。社区公共空间不仅是一种物质存在,它还包括社区内部的各种社会关联和人际交往方式。当城市社区这个有机体内部存在的各种形式的社会关联和人际交往的结构具有某种公共性,并以特定空间形式相对固定的时候,它就构成了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公共空间。社区内的各种公共活动场所是居民人际交往的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参与各种社区活动则是培育社区人际关系的内在要素。而培育社区公共性和社会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通过社区参与创造促进社区居民人际交往的公共空间和公共领域。4

  非正规学前教育组织创设并拓展了农民工家长与志愿者、家长之间,以及农民工家长与社区原住民之间交往的公共空间。一方面,非正规学前教育组织也将活动拓展到社区的公共场所,农民工群体以组织的形象和强调的规范置身其中,在一定程度上对社区原住民对作为外来人口的农民工家长的印象转变,同时也强化了农民工家长自身的群体认同。

  另一方面,非正规学前教育组织本身就拓展了农民工家长与不同群体之间的人际互动的可能性,提供了一种平等、理解、尊重交往的平台,形成一种"去权威化"、"伙伴式"的交往方式,农民工家长轻松而愉悦,大胆展现真实的自己。因为在这里,原生土壤的乡土文化是被尊重的,文化的自信让他们更愿意主动表达,他们自尊而自信,并怀着开放包容的心愿意倾听来自同一群体和其他群体的声音,互相提供支持。小组也创设了社区居民与外来人口交往的公共空间,越来越多社区周边居民原意参与志愿活动,或捐赠物品,或为小组的发展建言献策,社区的原住民和外来人口因为参与小组的活动,共享小组的理念和价值观,逐渐形成"社区共同体"。农民工家长作为城市的新居民,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投身社区生活,以更加主动的风貌融入社区。

3. 促进融合方主体性的确立

  在社会生活中,一般性的交往过程或是平等而融洽的,或是一方强势一方被动的。"融合"作为一种积极取向的交往,强调两个彼此独立的对象之间的平等互动。在"融合"取向的互动中,这种平等来自彼此的尊重与接纳,通过真诚地交流弥合心理上可能的不平衡。因此,"融合"的发生需要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包括拟融合的双方都要确立主体性,双方都认可对方与自己是相对平等的,有接纳对方的意愿并表现出一定的接纳行为。但在融合基础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可以借助融入社区的第三方,通过提供情感依托和心理支持,为相对弱势的一方确立自身的主体性,并通过创设一定的公共空间,增进双方的了解与沟通。

  农民工在再社会化过程中为了适应城市环境而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包括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其运用对社会和自身正确的认识而进行的新思维和实践,以便尽快融入城市。 四环游戏小组倡导生活化、乡土化、自然化的教育理念,以及强调农民工家长的文化主体性和育儿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为重建流动人口群体的价值观做贡献。可以说,在四环游戏小组,"这些农民工家长有了新的组织归属感、有益的学习娱乐氛围、接触到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6,"这些新的有益的力量使这些彼此陌生的农民工在进城谋生的过程中逐渐从分散走向团聚和合作,从而使农民成长为具有积极地参与性、有责任感、有承担性的主体"7

  在四环游戏小组介入之前,四环社区的农民工家长忙于生计无暇顾孩子教育,常常会力不从心或对育儿有一种无力感,多或者放纵或简单武断的暴力升级方式,效果甚微。小组促进家长参与育儿和组织建设,通过平等、尊重的交流,采取赋权增能的方式,帮助家长树立育儿的信心,增强育儿能力,从而确立作为家长和组织成员的角色认同感和角色胜任能力。可以说,家长通过参与小组的活动,实现了作为家长和作为独立个体的发展,萌生了主体性,从而在融合的双向互动中采取一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 营造良好社区环境,探索跨部门管理

  农民工在城市的社区融合是一个多层面展开的过程,社区支持是促进农民工的社区融入有效方式。社区可以为流动人口在社会交往和文化心理层面的融入提供支持,帮助其进入城市社区,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在社会层面和文化心理层面上完成城市化。这就需要加强社区建设,转变管理方式,为外来人口提供就业、健康、医疗、教育等信息咨询和必要的支持性服务,促进其更好地融入城市社区生活。

  伴随非正规学前教育组织的发展,其在社区的影响力和社区居民对其的认同度越来越高,同时全社会会倡导和谐社区建设的背景下,社区和街道基层行政组织也越来越认可其依托社区,以民间的智慧和力量,通过自助和互助的育儿方式,解决社区内有需要的人群的受教育问题,并在卫生保健、安全防患和向弱势群体拓展文化娱乐资源发挥的辐射作用,表示大力支持。因而,非正规学前教育组织为促进外来人口家长和当地社区的相互融合创设了良好的社区环境和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二者之间的融合。

  非正规学前教育组织与社区内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卫生防疫、文化娱乐等资源沟通,为流动人口家庭服务:如联系卫生防疫部门定期组织体检,联络社区图书馆定期开展亲子阅读,组织全体家长和幼儿到周边景点春游、秋游,或利用社区公共广场开展亲子运动会,从而让家长了解到这些可用的社区资源渠道,有利于家长享受城市公共资源。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或基层社会,作为与居民和公众联系最密切的基层政府应当发挥管理和服务功能,成为儿童发展与教育管理的责任主体,结合体制改革和社区建设(包括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的健全、社区配套服务、功能完善),建立起跨部门和领域的社区教育领导小组或管理协会,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增强社区公众的广泛参与性,将各方面力量与资源(如有关妇幼保健、科学喂养、医疗矫治、发展监控、早期教育等)组织起来,自主自治,发挥地域社会对教育管理的整合功能,实现教育与社区建设同步发展。8

  从长远来看,城市化进程将长期存在,在城乡二元格局不变的情况下,流动人口很难真正融入城市社区。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核心是公民平等权利的保障。要从根本解决农民工问题,必须加大户籍制度的改革力度,推进劳动就业、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相关的管理政策改革,形成农民工与市民身份统一、权利一致、地位平等的制度体系。

  尽管非正规学前教育在促进农民工家长社区融合所发挥的作用有限,但毕竟还是从微观层面的农民工家长社会交往和文化心理,以及中观层面农民工家长作为新居民参与社区生活和以组织成员身份参与面向公众的活动等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亲历并见证四环游戏小组创立和发展的志愿者马伟华老师感慨,"四环游戏小组如今的这批家长素质更高了,教育意识更强了,也更知道维护自身的权益了"。游戏小组在成长、孩子在成长、志愿者也在成长、家长也在成长!我们也欣喜地感受到,农民工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自治社区的雏形正在形成。

  非正规学前教育以民间的组织化形态为载体,以农民工家长主体的理念为倡导,以家长之间的育儿分享与互助为平台,提供了农民工融入社区的一条路径,值得在其他流动人口聚居的社区进行推广。2007年,北京市石景山区刘娘府社区的一个民间组织----同心希望家园,就根据当地社区的特点,成功地效仿四环游戏小组探索出的非正规学前教育发展模式,在当地创办了"社区儿童活动中心"。2009年,海淀区肖家河社区又成功借鉴四环游戏小组的模式,开办了"社区新居民亲子活动中心",获得了农民工家长的好评......期待非正规学前教育的星星之火可以点亮更多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聚居社区的流动儿童家庭!

参考文献

1.Peter Mayo. Learning communities: schools, parents and challenges for wider community involvement in schools [EB/OL]. www.cyprusconferences.org/ernape/documents.
2.张燕主编. 非正规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3.陈敏. 差异, 调试, 融入----浅谈农民工再社会化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5(4).
4.陈敏. 差异 调试 融入----浅谈农民工再社会化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5(4).
5.刘羽. 非正学前教育组织中的家长培训----以四环游戏小组为例[D].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8.
6.钱里群, 刘铁芳.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C].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7.张燕.社区非正规教育----解决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的另一种思路[J]. 学前教育, 2006(1).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