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非正规学前教育研究 > (2009)流动儿童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2009)流动儿童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2009-07-10

摘要:

  本文以四环游戏小组及北京润得立综合市场上的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分析,客观的、全面的、真实的来展现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特点。在研究流动儿童特点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身上有许多闪光点和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深入分析之后,我们找到了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张怡

  本文以四环游戏小组及北京润得立综合市场上的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分析,客观的、全面的、真实的来展现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特点。在研究流动儿童特点的过程中,我们摒弃了那种高高在上、自以为是、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他们的立场,而是把这些孩子当作大写的"人",尊重他们。也正是因为怀着这样的尊重之心,我们发现孩子身上有许多闪光点。当然,这些孩子身上也的确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然而在深入分析之后,我们找到了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

一、流动性强,深受双重文化的影响

  这些孩子有的是在老家出生后被父母带到北京,有的则就是在北京出生。他们的身份经常在流动和留守之间转换,这种转换也导致了他们双重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方式。

1、高频率的流动性以及流动中的相对稳定

  以参加四环游戏小组活动幼儿的出勤率来看,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高频率的流动性以及流动中的相对稳定。其高频率的流动体现在一年中多次不定期往返于"老家----北京"之间,这点从孩子参与四环游戏小组活动的不连续性中可以看出来。如:

海海,
2004年6月首次参加活动,持续来,全年参与活动175次;
2005年4月回老家,9月持续来,全年参与活动37次;
2006年3月至5月回老家,6月至8月断续来,全年参与活动18次;
2006年9月不再来,经了解2007年上北京的学前班,至今在京上学。
玲玲,
2004年6月首次参加活动,6月至8月,断续来,全年参与活动15次;
2005年极少来,全年共参与活动5次;
2006年持续参加,10月至12月几乎全勤,全年共参与活动202次;
2007年持续来,全年共参与活动205次;
2008年在京上少年宫。

  从孩子的出勤情况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些孩子流动性很高。其流动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父母无暇照看、老家有事、父母生意变更等。因此,四环游戏小组所招收的孩子的一个特点是没有固定的接收期。这正体现了非正规学前教育的理念和特色,即需要去适应流动人口的流动性、不确定性,满足该群体的需要。

  从这些流动儿童的居留时间来分析,许多孩子是在北京出生并成长起来的,他们多属于长期居住,而非"短期滞留",在京居住时间至少两年。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在流动中又有相对的稳定性。有很多孩子对家乡的感觉已经不亲近了,而会说自己是"北京人"。其实,相对于他们的父母来讲,他们作为"第二代",将来大部分会成为城市的建设者。

2、身份在流动与留守之间转换

  从参与活动的程度来看,在四环游戏小组登记之后持续参加活动的幼儿占到总登记人数的五分之一。从记录的信息可发现,多数孩子的参与程度是断续参加或偶尔参加。从幼儿中途回老家的情况看,约有40%的幼儿在四环游戏小组上学期间回过老家;随着上学年龄的临近,大约20%的幼儿父母选择送孩子回老家就读,较多家庭选择让幼儿在京上学。有时冬天天冷,父母也会把孩子送回老家,等到开春再接回来;有时父母生意处于旺季无暇照顾孩子,也会把孩子送回老家呆一段时间,待到淡季再接回来;另外,也有的幼儿回家读了一段时间,又转学来京。孩子的身份在流动和留守之间不停的转换,父母教养方式与祖父母或亲戚在教养方式间存在着不一致甚至是冲突,幼儿受到多元的价值观、教育观的熏陶。一方面极其宽松的发展环境有利于这些幼儿开阔眼界、发展独立自主能力;另一方面教育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一致性也不利于其安全感、自我意识的发展。

  这种双重的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方式对幼儿的影响极大,他们比完全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更加熟悉城市生活,城市的生活方式深深的影响这他们,有些孩子已经不习惯家乡的生活,走在街道上,他们会冲着肯德基、麦当劳的牌子大声叫喊"麦当劳!昨天我爸带我吃麦当劳了!"他们所玩的玩具也变成了"奥特曼",看的动画片也是"喜羊羊与灰太郎",深受城市文化的影响。但同时,他们时而会回老家,接触自然的机会也更多,能够频繁地接触到乡间的自然之物,也更加放松和自由。但是,习惯了在乡间平坦宽阔的路上来回奔跑、无拘无束的自由,在城市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拥挤环境中往往缺乏保护自己的意识。

  可见,双重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方式对这些流动儿童的影响是极大的,他们是"长在城市的农村人",身受城市和乡村文化的双重影响,也因而具备了许多城市幼儿所没有的优点。

1、个性特点
(1)天性自由奔放

  如果你来到四环市场,你会发现这里的孩子个个精神状态都非常好。他们个性自由奔放,无拘无束。由于父母较少有时间管教,他们大多数都是"散养"的状态,也正因此,相对于同年龄的城市儿童来说,他们接触自然事物的机会更多、自由玩乐的时间也相对更多些。市场旁边的沙堆、摊位旁停放的车子等都是他们的玩具;后海边的小广场、附近的胡同小院儿、市场外围的健身器材中心经常是他们流连忘返的场所;经常往返于老家和北京之间,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知了、蛐蛐、花大姐和乡间的花花草草,广袤的乡间大地和泥土的气息更赋予了他们奔放、质朴的性格。在游戏小组,每天早晨孩子们看到老师到来,都会大声的叫着"老师!"并飞奔着朝你冲过来,一下子抱住老师的腰,他们的热情总是让人温暖。天性自由奔放、无拘无束是这些孩子给人最直接的印象。也正因为此,他们的心理状态也较为健康和单纯,也更快乐!

(2)自理而独立

  由于父母生意的关系,没有太多的时间照顾他们。这些孩子早早的就学会了独立,生活自理能力很强。3岁多的孩子就能自己从市场走回家,会自己上厕所。刚会说话和走路的孩子就会自己拿钱买东西。四环市场上大一点的孩子能够给爸爸妈妈帮忙卖菜、收拾屋子和洗碗了。下面是一个妈妈描述自己孩子帮忙洗碗的过程:

妈妈说这三四天之内,姜静怡洗了三次碗,并具体说到:"这四天给我洗了三次碗,有两次是马上就去洗的,有一次是隔了一个晚上去洗的。我也没有教她怎么洗碗,她自己都知道要里面洗一下,外面洗一下,洗得很干净呢!"摘自《四环游戏小组故事》93页

  在这些孩子中,像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有时家长因为要上货、看摊,实在走不开,就常常把孩子一个人锁在屋里呆着,孩子醒来了就自己穿衣服、吃饭;有时孩子肚子饿了,就自己拿一块两块钱去买吃的、喝的,小小年纪的他们已经会照顾自己,做很多事情了!生活的压力迫使父母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孩子,反而让这些流动儿童早早的学会了独立和自理。

2、能力发展特点
(1)运动能力强 身体素质好

  相对于城市儿童来说,这些孩子在活动方式上有很大不同,他们每天有大量的时间都是在市场上钻来跑去,追逐玩耍,市场周围的三轮车上也经常看见他们爬高上低的身影。他们大肌肉的能力很强,跑、跳等运动很灵活,身体素质较好。在四环游戏小组,户外体育活动也往往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活动时间,无论是踩高跷、跳轮胎、跳房子、投球等自由活动,还是地雷爆炸、冰老人、老鼠笼等大运动量的游戏,孩子们总是玩得不亦乐乎。相对来说,安静的活动则没有那么受欢迎,他们的小肌肉能力也发展的不是很好。

(2)语言能力发展相对滞后

  相对于发展良好的运动能力来说,孩子们的语言能力则要滞后一些。主要表现在:孩子方言较重,讲不好普通话;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得晚一些,不敢在众人面前讲话等。一方面,由于四环市场上的农民工都是以地缘和业缘的关系联结在一起的,基本上交往的都是老乡或者亲戚,附近摊位都是自己认识的,方便照应。这种交往方式也影响到了孩子,通常都是老乡之间的孩子在一起玩,孩子在一起都说家乡话,有很多孩子从老家来北京,由于周围仍然是方言的语境,很长时间都不会说普通话,和其他孩子无法沟通,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交往困难。有好些孩子在北京上小学面试时因为口音的问题还受到了阻碍。另一方面,由于孩子们生活的圈子窄,范围小,父母和孩子之间缺乏语言的交流,因此语言表达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一遇到生人、或者在众人面前表达的时候就说不出话来,表现出紧张和局促;同时,孩子们的生活中很少接触到图书,很少阅读图书和故事,因此书面语言的发展也相对要滞后一段时间。

3、行为习惯特点
(1)生活习惯不好和卫生习惯欠缺

  行为习惯问题是对于流动儿童来说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从整体上看,四环市场的流动儿童行为习惯普遍不太好,表现在没有良好的饮食习惯,很多孩子早上不吃早餐,有的自己买了包子边走边吃;也缺乏一定的卫生习惯,早上起床不洗手洗脸,有的孩子每天小脸象花猫似的就从家里跑出来,小手也黑黑的,指甲长长的,而且经常会把手塞到嘴里;很多孩子也没有刷牙的习惯,小一点的孩子常常就地大小便;常穿拖鞋到处跑动等。

(2)金钱意识出现较早

  这些孩子整日处在"你来我往"的市场交易环境之中,知道拿钱就能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他们花钱的意识比城市的同龄儿童出现的更早。加上父母整日忙于生意,很少有时间去照料孩子的饮食起居,只有给孩子钱让他们自己去买吃的,市场上诱惑又多,孩子们整天都拿着钱自己去买东西。

案例:还记得2006年4月的一天,呼爸爸无奈的对我说:"现在呼世奥学会撒谎了,早上跟他妈要五毛钱说是买包子,她妈妈怕他买零食就直接买了包子给他,没想到他根本就不吃,而且自己又跑到包子铺把东西退了,非要钱不可,还威胁包子铺老板,要是不退钱就砸他们家玻璃。"

  还有一个爸爸也反映说自己的孩子捡破烂卖钱去买零食,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3岁多的孩子就会自己拿钱去超市买糖吃。四环的这些孩子耳濡目染父母做生意的情景,较早的产生了金钱的意识,慢慢学会了像父母一样"做生意"。

(3)爱吃零食

  吃零食的现象在四环市场这些流动儿童中普遍存在,也是一个让所有的家长提起来都普遍感到头疼和无奈的问题。

  以下是志愿者记录的与一位家长就孩子吃零食问题进行交流的过程:

"你们经常给她钱买吃的吗?"
"经常!他每天都要零钱,不给就哭,现在都习惯了,也为了做生意,不然她在旁边闹,没法做生意!反正也没有多少钱。"孩子爸爸皱着眉头,有点像诉苦,又有点神气的样子。
"那她一个月要多少钱啊?"我有点吃惊了。
"她一天得10块左右,一个月基本上要300多块钱吧!"爸爸算完,自己也有点吃惊:"哎呀,这么多呢?"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一个月基本上要花300多块钱的零花钱,这对于家长来说,也不是一笔小数目啊!从我们和家长交往过程中了解的情况看,四环市场的每个孩子每天都要花上几块钱的零钱,少则三块五块,多则十块八块,孩子的这些钱全拿来买零食吃,家长给孩子的花销基本上就花在吃零食上了。在整个四环市场上经常会看到手里拿着花花绿绿的零食边走边吃的孩子。零食的种类主要是一些有颜色的糖果、奶豆、辣豆干等,夏天加上冰棍种类就更多了。卖零食的小铺就在市场附近,也缺乏良好的卫生许可条件,这些零食里面大都含有色素,大量食用对孩子身体极为不利,影响了孩子们的身体健康。

(4)安全意识薄弱、经常遭遇安全事故

  这些流动儿童大都行为比较莽撞,走路时不注意身旁的车辆、行人,眼睛不看前方,常会造成磕碰伤。另外,他们行为过于自由大胆,毫不注意城市环境与乡村的不同,过马路时不会注意来往车辆行人,常常在马路上横冲直撞。更有的孩子对周围的危险事物缺乏防范意识,误食、误玩等,导致经常出现安全事故。

案例:2007年11月27日,老师发现5岁多的李岩整个左脸又红又肿,还有擦伤的瘀青。一问才知道,李岩从游戏小组放学后一边往前走一边回头看,没有注意前面是一辆重型摩托车。猛一回头,左脸完全撞在车上,造成严重的磕碰伤。

案例:2007年12月1日,4岁的陶坤在自家摊位上玩时,磕到摊位棱角上,碰破了眼角,万幸没有伤到眼睛。

案例:2006年11月,父母都去看摊了,5岁的徐藤一个人在家,肚子饿了,发现一包看起来很好吃的"糕点",全部吃完。却不知道她吃的是父母没有收好的蟑螂药。

案例:李小惠2岁多的弟弟一个人在市场周边玩,发现地上有半瓶没喝完的"可乐",非常高兴的捡起来,喝掉大半。后来出现中毒反应,家长盘问,才知道原来喝的是人家扔掉的洁厕灵。

案例:李岩和哥哥在自家的门前玩一辆倒放着的小三轮车,车轱辘朝上,哥哥在一边欢快的摇,车轱辘飞快地转着。李岩觉得很好玩,想让车轱辘停下来,小手伸进去,把大拇指甲给卡住了。李岩大哭,大拇指血流不止,幸好妈妈及时地发现,给李岩止了血。

  从上面这几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的安全意识都比较欠缺,孩子年龄小,自身能力欠缺、控制力不强,本身就容易出事,这些家长放养的方式又让孩子形成了大胆、粗放的性格,举止莽撞,在完全不同的城市环境中没有适应和调整行为方式,所以事故频发。家长平时很少告诉孩子一些保护自己的方法,致使孩子对身边的一些潜在的危险较为忽视,遭遇安全事故。在游戏小组,经常有孩子被热水烫伤、从三轮车上或摊位上摔伤等等。

4、社会交往方式特点
(1)"熟人交往"的方式

  农民工家长之间"老乡靠老乡,亲戚带亲戚"的交往方式除了影响到孩子的语言发展之外,还影响到了孩子们的交往方式,由于临近的老乡会居住在同一个大杂院或四合院之中,邻里关系较为和谐,家长延续乡土社会"熟人社会"的关系也反映到了幼儿身上。老乡间不同年龄的幼儿通常在一起玩耍,大哥哥姐姐会照看小弟弟妹妹,彼此之间都是以兄弟姐妹称呼,小妹妹被别人欺负了,会有哥哥姐姐帮忙"出头",保护她。父辈们之间淳朴的人际交往关系和浓厚的乡情也折射在幼儿身上。这种混龄的交往环境对于孩子互帮互助社会性的发展有一定的好处。

(2)攻击性行为较多

  四环市场上的孩子一旦和别人发生了矛盾和冲突,常常是以"拳头"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说不上两句就开始推打。在游戏小组,最初也经常发生争抢玩具、推打小朋友的现象。

案例:2007年12月16日,游戏小组投放的新玩具空竹吸引了很多孩子,5岁的王丹很快就掌握了动作要领,而4岁的新孩子赵文卓很想玩,却怎么都不得其法。老师请王丹小姐姐教一教赵文卓,可是赵见王丹要来拿空竹,上脚就踢。

  从案例中看来,孩子防范意识极强,以为别人是要抢自己的东西,立刻付诸武力解决。对于这些流动儿童来说,他们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缺乏安全感,因此对周围怀有防范之心,以武力来保护自己,所以攻击性较强一些。这些流动儿童普遍有一种对外界的敌意,容易将对方行为解读为恶性目的,自然而然地给以攻击性反馈,这是四环孩子的独有特点。

二、流动儿童特点的影响因素

  和城市的幼儿不同,流动儿童在个性、能力发展、社会交往方式等方面都具备着许多独特的特点,那么,他们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呢?受到哪些方面因素的影响呢?根据布朗论布芬那的生态系统理论,儿童的发展是会受到他所处的社会生态的影响。包括家庭、父母、社会环境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

1、家庭的影响
(1)狭窄的家庭物质空间

  国务院妇儿工委和中国儿童活动中心共同开展的"中国流动儿童状况调查"中显示88.3%的流动儿童家庭租用民房,57.6%的家庭居住面积在10-30平方米。四环游戏小组幼儿的家庭居住环境可以从志愿者的家访记录中窥见:

记录一:阳阳家在市场口,车水马龙,相当喧闹。阳阳家从事收购废品的工作,两间店铺每月租金2600元。一间堆放纸板、塑料瓶等废品;另一间的一半堆放二手家电,另一半用布帘隔开,仅容得下一张床,这就是卧室了,一个十多寸的电视机勉强放在一个高脚凳上,看电视的时候必须坐在门口的位置。整个屋中只有一个小灯泡照明,到了晚上灯光昏暗,照明差。没有做饭的地方,就在摊位门口支起锅做饭,吃饭的桌子也是摆在门口的大街上。

记录二:岩岩家住在大杂院里租来的一间十多平米的平房里,租金一月四百(包含水电费),屋中没有暖气,比较冷。一进门,岩岩就很自然地脱了鞋上床,一会儿自己躺在床上打转,一会从被子上跳下来,玩得很开心。妈妈说:"李岩就是这样一回家就在床上玩"。屋里有些黑暗,很小,孩子在家里的活动空间仅限于床。家具也简单:横放着一张床,门口一个柜子没有盖,里面凌乱的衣服露在外面,柜子上架着一个小电视。上厕所得到社区的公共厕所去上;连做饭也是与别人合用厨房;更没有洗澡的地方,通常打一盆水在屋里擦洗,孩子就在院子里洗。

  家庭环境无疑是影响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四环市场上的这些流动儿童有着完全不同于城市儿童的成长环境。一家人生活在狭小的屋子里,饮食起居都是在这有限的空间完成。有的全家人都睡在一张床上。床占据了屋子的大部分空间,孩子的活动范围十分有限,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床就是孩子的活动场所。这样的物质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 家庭空间狭小,地上的炉子、水壶、桌上的剪刀、针线等东西全都在孩子视线之内,都是潜在的安全隐患。
  • 狭窄的活动空间不能满足孩子的活动量,孩子也因而常出现在胡同、巷道之中奔跑玩耍,易跑丢或遭遇安全事故。
  • 拥挤的生活空间,孩子的卫生、健康也不能得到完全的保障。家里没有洗澡的地方,有的孩子很长时间都不洗澡,衣服也不常更换,对孩子卫生习惯形成不利。

(2)较为封闭的家庭精神环境

  四环市场农民工的家庭多数属于核心家庭,即由父母及未结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其优点是人口少、辈分少,便于流动,家庭关系简单,成员关系密切,内聚力较强,容易形成教育合力。但是,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这些家庭中,忙碌的生意使得父母与孩子间的情感交流的时间减少,儿童更多的时间是和电视为伴或在自家摊位附近疯跑。爷爷奶奶或者其他近亲在老家,不能相见,情感交往少。父母、外祖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往很少,家庭的封闭性、缺乏互动对于儿童情感、语言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3)忙碌的家庭生活状态

  四环农民工家庭一日生活是这样展开的:(以夫妇双方都在京的为例)

时  间 活  动
6:00--7:00 夫妇起床,上摊位,卸货,码放整齐,准备卖货。
7:00--8:30 夫妇其中一个回家,叫孩子起床,带孩子上市场,孩子自己走到游戏小组。(但这个时间通常不固定,有的孩子九点、十点才来,就是因为摊位上生意太忙,家长走不开。)
8:30--11:00 孩子在游戏小组开始早上的活动,这也是家长生意最忙的时候。该在游戏小组当老师的家长按月排班。
11:00--15:00 孩子放学了通常不回家,或在摊位待着,或在市场里疯玩;下午两点左右是大多数农民工家庭吃饭的时间,有的家庭是母亲回家做饭,带着孩子一起吃完,再过来换父亲去吃;有的家庭是花钱在市场小吃城买饭吃;有的干脆不吃,两顿并作一顿,晚上回去才做饭,孩子胡乱吃个包子或烧饼。午饭后,少数孩子回家睡觉,部分孩子在摊位上睡觉,多数孩子仍在市场疯玩,不睡午觉。
15:00--17:00 孩子在游戏小组开始下午的活动。
17:00--19:00(20:00) 孩子回到摊位上,父母仍在忙碌,在冬天通常能够七点收摊回家;夏天就没准了,天黑了才能回家。多数家庭比较重视晚饭,但一般回家之后才弄饭,这时孩子早就玩累了,往往是父母抱着熟睡的孩子回家,晚饭自然顾不上吃了。

  周而复始,第二天一早,忙碌的一天又开始了......忙和累是四环家长每天的生活状态,一位父亲说:"哎,最近实在是太忙了。我一天都睡不了多久,晚上1点多和别人去上货,车是人家的,自己又没有,人家说几点走就得几点走!早上回来又要开摊守摊,困!实在没有时间管孩子。"特别是蔬菜区的家长,经常半夜上货,凌晨回来,觉也顾不上睡又接着看摊卖菜,有时还接给一些饭馆送菜的活。通常每天睡4~5小时,有时甚至1~2小时,简直是拿命换钱。岩岩妈妈说:"开始的日子很艰苦,菜需要天天都进货,一般都是晚上十点出发,第二天早晨才能回来。或者是下午1点去进货,晚上八点回来。进货的时候是几个人租一辆四环的大车,到了新发地(在六环外)等拉满人才可以回来,所以经常回到四环已经早晨了。"

  由此可见,忙碌的生活导致孩子的生活被迫与父母作息、做生意时间一致,流动儿童的作息呈现出成人化的现象。另外,由于生意时间的不稳定性,极大的影响了一家人的生活,孩子的早饭、午饭时间很不规律,有时一天没有一顿正餐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所以,才会导致孩子们经常拿钱买零食的现象。因此,四环市场上流动儿童爱吃零食的现象一定程度上是"情有可原"的,他们吃零食也是不可避免的,只能是在"吃什么"这个问题上引导家长有所认识,尽量准备一些牛奶、饼干等食物,饿了让孩子先垫一下,保证基本的健康和营养。

(4)父母传统的教育观念

"管吃,管穿,不生病就行。"----家长对流动儿童的要求

  家长们一天的生活大都是在摊位上度过的,整日忙于生意,对孩子的教育根本无暇顾及。"管吃、管穿、不生病"这是北京润得力市场中大部分家长对于学龄前孩子的心态。他们一方面是因为生活所迫,"太忙了,回到家已经晚上八点了,等吃完饭,收拾完毕已经十一二点了,还得去上货,根本没时间给孩子讲故事",另外一方面是这些家长普遍欠缺教育自信,认为自己不识字,文化低,教不了孩子;更重要的原因是,在他们的观念里,学前的孩子不用管不用教,等孩子长大了上学了自然就好了。"我们家长挺累的,所以对小孩也就只能照顾到他不生病,不饿着,不冻着就可以了。我们自己文化水平都不高,生意上的事情又特别的多,比较忙,没有时间来对他进行教育。孩子还小,长大后慢慢会好的。"

"多识字,会算算术。"----家长对流动学前儿童的教育期望

  关于孩子的教育,这些农民工家长最希望孩子多学"本领",能够认字、写字、算数就是最好的。有很多家长在家里教孩子识字、算算术、写名字、学拼音,让孩子死记硬背、做数学题等。在他们的眼里,这才是真正的学习,而对于游戏、画画、折纸这些都认为是"玩儿",玩玩儿可以,但是不能耽误"学习"。他们的教育观念还是受到传统的思想的影响,重认知、轻情感和社会性,对于行为习惯、语言方面的发展很忽视,因此才导致了孩子们这些方面的行为举止较差,语言发展滞后的现象。这些都得在家长身上找原因。

"谁揍你,你就揍他。"----家长教给孩子的人际交往准则

  流动儿童攻击性行为较多,经常以拳头来解决问题,除了出自保护自己的需要之外,同时也是受到家长的影响。"谁揍你,你就揍他",这是一位爸爸教给孩子的人际交往准则,同时也是四环市场上大部分家长教给孩子的处世方式。他们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让孩子不吃亏,别受苦,但是却不知道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也怪不得在孩子们身上出现了那么强烈的防范心理和攻击性。

  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及父母的教育观念对流动儿童的影响是极大的,可以说,孩子的行为习惯、能力及社会性发展都是直接来源于父母的影响。因此,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根本的,要帮助流动儿童改善,必须从改变父母教育观念,从家庭教育入手。

2、社会环境的影响

  北京润得力综合市场是北京市内规模较大的一个农贸市场,它的治安和卫生与其他市场相比还是算不错的,但是进入市场还是会有脏乱的感觉,尤其是市场大棚内熙熙攘攘,高分贝的噪音常让人烦躁。市场中打架、吵架的现象也常有发生。另外,市场地处老城区,附近的居民收入属于中下层。市场是个小社会,其中鱼龙混杂是不争的事实。这些孩子整天生活在市场之中,没有过滤的就直接接受了来自市场的各方面的影响。孩子随地扔东西、吐痰,孩子之间打架、骂人等现象常常发生。家长也经常会反映,孩子会突然间说脏话了,让大人担心不已。市场就如同个大染缸,时刻在浸染着这些孩子。如何让孩子们出淤泥而不染,学会分辨是非,摆脱环境的不良影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三、总结与反思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流动儿童的特点不是凭空产生的,他们的特点受到父母教养方式、教育观念、家庭环境及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流动的身份和不稳定的生活状态对孩子们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中国大社会背景下的产物,是城乡二元对立体制的产物,体制不变,这种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必将长期存在,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发展问题也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在现有的体制条件下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为他们提供一片自由飞翔的蓝天,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问题。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