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非正规学前教育研究 > (2008)遥寄四环游戏小组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2008)遥寄四环游戏小组

2008-07-10

摘要:

四环小组不仅培养了三百多个孩子,家长甚至是志愿者本身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成长和成熟。已经离开四环小组的这位志愿者回顾了她的四环生活,并从动机这个角度出发,谈了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体会。
北京师范大学 韦小冰

  我自大四开始到硕士研究生毕业,亲身参与四环游戏小组活动将近四年,见证了游戏小组自诞生以来的发展历程。毕业至今已有一年半,平日里仍习惯性地留意与外来务工、特别是与流动儿童相关的社会新闻;冬天来临,很自然地会想起四环的孩子,不知道他们的小手是否又皴了,洗完手后有没有及时擦上手油。蓦然回首,游戏小组的一切仍然是那么熟悉、亲切,仿佛从来不曾远离。时常惦念的,是张老师和王老师、马老师三位老人家,他们不求回报,尽心尽力,几年如一日地守候着游戏小组。每每想起与游戏小组共同走过的日子,尤其是曾一起努力和奋斗过的团队,我的心中总是浮动着许多的感触。在此,我以过来人的身份,试从动机角度出发,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体会。

动机审视之一:我们到大学里做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上大学?自己对大学生活有什么期待?读完本科,为什么还要接着念研究生?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任务是什么?有的同学可能会回答,到大学里就是要学知识,研究生阶段就是要做学问、搞研究!可是,上大学仅仅是求取专业知识这么简单吗?毕业之后,单凭一腔"做学问"的热情和傲气走向社会,是否理所当然地就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有太多的事例告诉我们,事情往往并不如我们想象,当今社会缺乏的不是单纯做研究的人,而是会思考、做事情、能够妥善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人。

  记得台湾著名剧作家赖声川在反思我们的教育体系时提到:"现代的学校是学技术的地方,而不是获取智慧的场所。"本科阶段,我们已经大体掌握了本专业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连同研究生时接触得比较多的研究思路、程序等训练,就是上面所说的"技术"、"方法"。而"智慧",作为人生存和发展中很重要的一方面,从来就不曾出现在课表上,似乎也没有人向我们提出过相应的要求。没有人教你该如何陶冶性情、提高与人相处的技巧,每个人都是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过程中逐渐增长做人的智慧的。

  看来,在大学里,我们需要认真学习的不止是如何做学问,还要学习如何做人;做人与做学问之间,起码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动机审视之二:我们为什么要做四环

  循着上述思路,大家不妨顺便检查一下自己参加游戏小组的动机----你是如何看待游戏小组及其相应的活动的?有否深入思考过社区教育、非正规幼儿教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能否较快地在做的同时寻求行动的意义,内化外部动机,将之变成自己学习和成长的内在需要?很多时候我们在行动过程中之所以会遭遇种种困惑、觉得收获不大,这与内部动机不强、独立思考和反思精神不足有很大关系。

  动机问题折射在外也是心态问题,倘若做事心态没放好,不能正视甚至不屑自己所做的一切,抱着为做而做、得过且过的心态,恐怕研究生三年下来也不会有什么收获。我相信大家能上北师大,资质都不会差,而能否把四环做得更好一些,关键还在于如何把它变成内在的需求。

  审视动机之后,回顾与四环游戏小组相关的点点滴滴,我时常思索做人和做学问之间,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而自己,怎样才能够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如何学做人

  我们之中的同学多数为八十年代生人,这一代经常被人诟病的一点就是"自我中心",看待问题激进以及理想化。说到底,根本原因是时代变迁、环境变优越之后,我们与现实社会距离反而拉大了的缘故。

  如何增长做人的智慧?游戏小组的经历告诉我们,学做人,就是要到社会的广阔天地中去求取,在与人群的交流互动中积累。在参与游戏小组的过程中,我们亲身体察到社会生活最真切的一面,了解到占中国人口大部分的农民工人群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被唤起觉悟后对幼教的特殊需求。与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热情朴实的农民工接触,对于拓展我们思考社会问题的角度和深度、形成人文关怀的精神大有裨益。三年的时间看似很长实际很短,我们绝不能指望自己光靠坐在电脑前浏览一下社会新闻,发几句同情或唏嘘就能形成做人的态度,而要勇于走出学校这个象牙塔的小天地,去跟真实的人打交道。试想每天只需抽出半天左右投身四环,而不是在被窝里、电脑前或闲聊中消磨时光,就可以在实践专业知识的同时增长做人的智慧,何乐而不为呢?"梅花香自苦寒来",实践是最真实、也是最严酷的检验,人生要考虑的事情太多,而要真的做成一点儿事情,是很需要花一番功夫的。

  人们通常有一种误解,以为研究生阶段跟随导师就是学习做学问。其实,与导师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也是在受着关于"如何做人"的熏陶。导师的为人、风范,同样是我们学习的目标。犹记求学期间,张老师经常告诫我们:"态度决定一切"。也许大家印象中充斥的更多的是张老师不停的训导和反复的叮咛,但只要静下心来想一想张老师严谨、踏实、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就会肃然起敬。每周五召开的例会上,张老师总是我们当中精力最旺盛的;平时,她常常主动给我们打电话,事无巨细地认真指导我们如何做四环;写论文的时候,她又不厌其烦地把我们约到她家里,逐字逐句地分析,帮助我们理清思路......还记得某次到张老师家谈事情,发现她正利用商场的宣传单在叠纸盒子。她告诉我,这些纸阔挺,折了盒子不容易坏,可以给孩子装些蜡笔什么的。这个细节让我十分感动:张老师一把年纪,工作又这么忙,稍微空闲下来还时时惦记着四环,那我们这些做学生的还有什么理由喊苦喊累呢?

如何更好地做学问

  我们常常努力寻找学习的各种窍门,殊不知做学问更多地得益于一些简单而朴素的学习习惯。在四环游戏小组,坚持写好每一篇教案、组织好每一次教学活动、做好每一次反思笔记,这就是促使我们成长的"诀窍"。如:

  常思勤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方有所得。平时下意识地培养反思的紧迫感,努力做到"当下反思",多写一点儿东西,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感想,才能"做了不白做",及时调整,获得进步。

  多看书,广泛涉猎。书尽量看得杂一些,除了专业书籍,平时读书看报亦可多收集和整理外来务工子女方面的新闻,分析别人评论的角度和思路。厚积薄发,如此一来,写论文的时候就不至感觉行文单薄、流于说教。很惭愧,我在求学期间没有好好研读老师们推荐的书籍,等到过后看了,有感悟了,却已无法及时融入到毕业论文的撰写当中。

  营造良好的学习共同体氛围。游戏小组的全体成员组成了学习共同体,这个群体的氛围与做学问的效率直接关联,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维护它,要避免说丧气话、做事拖拉推搪,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内耗,把有限的精力多用于求学问、学做人上。

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

  如何提高自身走向社会的适应能力?现实中的幼教土壤迫切需要我们具备哪些"拿来就用"的技能?我参加工作后的感悟是,具备课程设计、实践与反思能力是极其重要的。这些能力绝对不是修改几篇一线教师的教案即可获得,现代幼教对研究生的要求也绝对不是只是坐在办公桌前做案头工作。

  此外,具备指导与培训教师的能力也很重要。如何指导新时代的幼儿教师,为他们搭建专业成长的阶梯?现在的幼儿园大多比较重视打造自己的教师队伍,注意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教师的眼界扩大了,见识增长了,反思辩证能力也得到了加强。他们不再像以往那样似懂非懂、迷信学术权威,而是迫切希望单纯的理论培训可以转化为观念分析 + 示范型的指导,能够学有所用,学助所用。寻找一条理论指导实践的有效途径----这与我们当前从事的游戏小组探索不谋而合。每周至少一次的观点碰撞,实质上也是我们自身作为教师参加参与性培训的过程,我们的困惑、感悟与当下老师的体验不无相同之处。如果我们能够好好把握游戏小组这个难得的契机,把自己锻炼成为既具备过硬的专业理论,又能熟练组织教学活动,还善于反思的新型教师 / 研究者----这,难道不是未来幼教事业对我们的职业期待吗?

展望游戏小组的未来

  四环游戏小组自 04 年成立至今,直接受益幼儿多达三百多人。看着孩子们一天天健康成长,看着家长、社区人员乃至各界同行对游戏小组从逐渐认同到鼎力相助,看着我们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从生疏到熟练,今昔对比,相信每一个人都会体会到沉甸甸的成就感,感受到教育与成长的力量。

  四环游戏小组是我们这些年来一直在用心经营的作品。回顾诸多新生事物的发展历程,从产生到获得公众的广泛认同,总是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期间受到怀疑、误解、排挤都是正常的,应以平和心态正确对待。新中国成立几十年,很多事物、概念因发展需要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特别是近年来,"社区"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社区组成人员具有流动性的特点,要建设健康、文明、具有凝聚力的高素质社区,妥善解决流动人员的受教育问题是关键。游戏小组正是社区教育实践的一种积极尝试,活动充分显现其灵活性与普适性,以教育影响幼儿,通过幼儿带动家长群体。

  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代表着未来幼儿教育发展的方向,只要坚持下去,边做边思考,沿途挥洒的每滴汗水都将成为我们成长、成熟和走向成功的印证。或许可以把这种坚持称之为"信念",信念即基准,坚定的信念经受得住各方的抨击,我们万不可妄自菲薄,轻视自己的劳动和思考,自己先打倒自己。作为一名学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习接纳别人的批评,从别人的批评中辩证地吸纳成长的养料。这一点也许很难做到,但一定要努力做到,如此一来我们才能做出真正的杰作。

谨以此为记,遥寄四环游戏小组,诚与各位同门共勉之。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