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非正规学前教育研究 > (2008)四环游戏小组作为一种亲子教育形式与社区资源的互动_01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2008)四环游戏小组作为一种亲子教育形式与社区资源的互动_01

2008-07-10

摘要:

本文从理论上归纳了四环游戏小组的性质,指出其作为非正规教育形式,最关键的特点在于它最终会过渡到以四环农民工为主体,从而实现社会互助的形式,因而具有可以推广的意义。目前,小组着重强调以家长为参与甚至实施教育的主体,把家长视为最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唤起家长是孩子"第一任教师"的内在责任感,以保证农民工学前儿童接受教育的长效性。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 寇丽娟

一、四环游戏小组与亲子园

  亲子园作为近几年出现的新事物,对它的定义林林总总。但是大家基本都认同它是以学前儿童及其父母为对象,传播正确的育儿观念和家庭早期教育的科学知识和方法,一般是以亲子活动作为主要的教育形式,以0到3岁儿童及其家长为服务对象。我们认为,亲子园的实质是为0~3岁婴幼儿家长提供育儿指导和支持。自2004年3月起我们在北京市德胜门内农贸市场开展的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四环游戏小组就带有这样的性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视之为一种社区非正规的亲子教育形式。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到2003年工资性收入比重已占农民收入的三分之一。就目前的资料而言,农民工进城的趋势仍是有增无减。在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农民工流动呈现出"举家迁徙"即家庭化流动形式,并且越是低龄儿童往往越跟在父母的身边,他们的受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据了解45%的农民工在农贸市场做小商贩,他们处于学前年龄阶段的子女大都在市场中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针对这一现实状况,我们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力求寻找一条可以解决农民工学前儿童接受教育的具有推广性的民间道路。我们研究的领域已经超出了教育的范围而是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其中我们也不断地思索教育和社会的关系,这一思想意识表现为我们对社会资源的挖掘、与社会资源的互动。

  四环游戏小组由具有专业学前教育知识的人发起,并倡导社会各界的人士自愿参与,逐渐过渡到以农民工家长自身为主体对自己的学龄前子女施加教育,最终实现社会互助。四环游戏小组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强调各种活动的综合,而不是一个单纯的教育机构或组织,组织是依托于活动的进行而存在的,活动是它存在与发展的原动力。最关键的部分就是它最终会过渡到以四环农民工为主体,从而实现社会互助的形式。这是它区别于其他非正规教育形式的显著特点,因而具有可以推广的意义。四环的农民工家长从孩子父母的角色转变为孩子的老师,从经验性的带孩子转变为依据科学的育儿知识教育孩子,他们既是四环游戏小组的教育对象和受益者,同时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在参与活动和各方面积极互动中,家长与专业志愿者及社区热心人员就教育儿童组成教学共同体。通过四环游戏小组这样一个平台,家长之间、家长和教育者之间也在相互学习和分享育儿经验,探讨相关问题,在四环游戏小组这样一个综合体中我们共同成长。家长参与是我们这个综合体的关键部分,因而可以称之为特殊的或是另一种形式的亲子园。

  目前我国城市的亲子园主要有三种形式:以幼儿园为依托;以社区为依托;社会力量兴办的商业运作亲子园。其共同特点是"以亲子活动为组织形式,宣传科学的育儿理念"。四环游戏小组作为亲子园可以归属为第二种类型,但是又具有一些独特性,我们不是自上而下由行政力量发起的,而是由教授、学生这样的社会力量或者说民间力量发起,是教育研究者面对教育现实的思考,更是以实际行动摸索解决方式的践行。

  就目前而言,尽管所有的亲子园都强调家长的参与教育,但往往是由正规的教育机构开办的,教育机构及其教师成为教育职责的承担者,家长作为教育服务对象只是教育的配合者;四环游戏小组则强调以家长为参与甚至实施教育的主体,把家长视为最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唤起家长是孩子"第一任教师"的内在责任感,以保证农民工学前儿童接受教育的长效性。

二、四环游戏小组的社会支持系统

  四环游戏小组是一种依托社区的非正规学前教育模式,整个四环游戏小组的行动都是和所处的环境互动的结果,它带有自己特定的场域特点。

  一是人员构成的场域性。我们倡导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由于地理因素,四环综合市场所处的社区中的人员具有参与活动的可能性。志愿者作为输出教育的志愿者是外援,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限制,四环农民工学前儿童接受教育的长效性还是需要依托农民工群体自身的力量。这一群体具有自己的特点,开展活动也有带有一些个性化的特征。

  二是地理资源的场域性。我们走的是一条低投入高收益的道路,因为资金的限制,我们必须挖掘当地的资源,四环市场也是我们对孩子施加教育的场所,市场及周边环境中蕴涵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孩子通过逛市场认识各种商品,认识它们的不同作用,以及随着季节变换市场产品的变化等等。四环综合市场毗邻景色宜人的后海,不同的季节里,后海带给孩子不同的感受。每天在摊位上奔忙的四环家长都没有一点的闲暇时间带孩子欣赏身边的美景。现在后海成为四环的家长和孩子经常的休闲场所。我们还和新街口少儿图书馆的老师取得联系,带孩子去图书馆看书。新街口少儿图书馆平日因为读者少,大量的图书资源都处于闲置的状态。而四环的孩子却因为消息闭塞,不能享受身边的社会基础设施。当然资源发掘、利用需要以对所处社区硬件条件的了解为前提。

  三是非物质资源的场域性。我认为社区的非物质资源就是指该社区的人文环境,风俗习惯等精神因素,也可以看作是社区的文化资本(这里的文化是指广义而言的文化)。社区的发展水平、经济条件、基础设施配置决定它吸引契合它条件的居民,当地的居民必然带有一定的同质性,当然他们之间会有差异,但是差异性会有一定的范围。通过与已有的非物质资源互动并发挥其最大效能,提升这些资源的意义和价值。

  1、农民工家长

  这是四环游戏小组最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不是简单的发动家长而是在无序的个体家长之间搭建联络的纽带促进家长的组织化行为,我们不但有针对家长的一系列工作还帮助家长建立规章制度,促进家长组织的形成。

  我们开展了以下家长工作:

  (1)志愿者上午组织的教育活动。我们从周一到周日的上午由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志愿者组织孩子两个小时的活动。我们的活动不同于正规的教育,它不拘泥于国家规定的大纲,编撰的课本,可以更好地考虑自己面对的教育对象的特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但是并不是一种无目的的纯属自发的行为。我们的每一个活动都有教育意图,并且考虑每天的教育活动的衔接。我们的课程不是既定的,而是随着教育活动的开展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家长、学生志愿者都是课程的建设者。课程建设者的队伍随着志愿者队伍壮大也会不断地壮大。

  开始时家长完全游离在活动之外,只是我们的行为引起了家长的"观奇"心理和本能的"防备心理",家长此时对我们的宗旨、行动意图一无所知。随着活动的持续,家长对我们的意图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家长放心的把孩子送来,然后继续自己的生意。随着家长渐渐地了解了我们的行动意图,家长部分地参与活动。为我们提供废旧材料,生意不忙的家长会和学生志愿者一起组织活动,没有受过学前教育专业训练的家长也在活动中具有了老师般的责任心,并且还对教育活动和孩子的适宜性提出自己的见解。当然这目前还不是所有家长都可以做到的,但是我们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