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非正规学前教育研究 > (2006)记志愿者教师之一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2006)记志愿者教师之一

2006-07-10

摘要:

志愿者们既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是他们持之以恒地用爱心滋润着四环游戏小组的孩子们,才让这个非正规教育组织走到了今天并不断发展壮大。本期登场的是两位志愿者,一位是退休的中学教师,另一位是北师大的学前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她们都有哪些有意思的经历呢?

 

记志愿者教师的榜样----王老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 贾卫云


  第一次去四环的时候。活动进行的时候,只见一个身材矮小的老太太在其间忙来忙去,一会儿给教师志愿者拿材料,一会儿给到来的孩子擦鼻涕。起初我还以为她是某位热心的家长,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她其实是我们游戏小组的忠实支持者----王京燕老师。随着活动参与次数的增加,我们对王老师的情况有了更多的了解。王老师今年60多岁了,家住四环市场附近,曾经是一所中学的教师。王老师退休后本可以在家颐养天年,共享天伦之乐,可自从听说我们这些北师大的师生在四环这块"闹哄哄"的地盘组建了一个专为外来人口子女受教育提供的游戏小组,于是主动联系我们,成为教师志愿者队伍的一员。


  王老师除了在居委会值班,无论刮风下雨,坚持天天到游戏小组参加活动。四环市场的孩子比起城市里的孩子确实显得有些"好动",刚刚整理好的玩具和图书,第二天又是一片狼藉。为此,老师没少费心,上课时这边厢给小朋友讲道理,做示范,那边厢王老师已经悄悄地把图书和玩具整理整齐了;有时教师们的交接工作没做到位,做活动准备的时候显得手忙脚乱,只好求助于身边的王老师:"王老师,剪刀放在哪里了?""王老师,胶带您知道放哪儿了吗?"......总之,王老师充当着我们的"左膀右臂"的作用,为活动的顺利组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有时我们亲昵地把王老师称作是游戏小组的"管家"。有人说:年轻人应该是充满朝气,充满激情的,但是王老师对游戏小组的热情与投入,毫不逊色于青年人!人总是有惰性的,有时因为下雨、下雪,自己也想睡个懒觉,晚点儿再去四环。每当这个时候,一个佝偻的背影总是会从我的脑海中浮现,笑眯眯地向我招手:"小贾,来啦?"一阵内疚感顿时充满了整个心房,我马上从床上爬起来......不知从何时起,王老师的一言一行已经成为我心中一幅难忘的画面,她的身影,她的精神,比任何一个遥远的伟人在我心上留下的印象都要深。
  王老师不仅是游戏小组优秀的"管家",更是一个出色的协调员和通讯员。利用经常到市场买菜的机会,王老师经常与四环的家长打交道,彼此都很熟悉,每次到摊位上总是主动沟通孩子的情况,如"谁谁有进步了","谁谁这段时间老不听话,您得好好管管"...... 王老师对每个参加游戏小组的孩子家庭情况总是心里有数,她经常将了解到的这些情况及时告诉我们,以便我们更全面地把握孩子的成长背景和特点,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大大地促进了家长工作的顺利开展。孩子们总是亲热地喊她"王奶奶",家长们总是尊敬地称呼她"王阿姨"。另外,王老师还利用她对附近地形较为熟悉的便利条件,建议我们领着这些从农村来的孩子去周围郊游,拓宽视野,并主动担当起大家的领路人。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从四环市场到西海湖畔,竟然能保持与我们这些年轻人同样的步幅。一次次的外出郊游中,孩子们体验到了外面的世界如此多彩,春天春暖花开,秋天硕果累累,冬天皑皑白雪,夏天烈日炎炎。"老师,我知道桃花什么时候开了!""老师,我今天看见野鸭子了"......听着孩子们这些兴奋的话语,看着孩子们在湖边欢呼跳跃的样子,王老师的心里乐开了花,嘴角边荡漾的笑容如同孩子般纯真、惬意。


  不知不觉,四环市场的育儿支援行动已经坚持了一年多的时间,尽管我们曾经受到了一些人的"冷眼",遭遇了身边很多人的误解,但是不管别人怎样说,王老师一直对我们不离不弃,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的活动,参与我们的活动,从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志愿者,什么是崇高的志愿者精神!曾经也有人不解地问王老师,整天跟孩子呆在一起,不管吃不管喝,图个啥?王老师对此总是坦然一笑:为了这些孩子的成长!短短的一句话,却道出了志愿者教师共同的心声。
  向我们的好榜样----王老师,致敬!

我,因此而成长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 贾卫云


  蓦然回首,才发现在四环做志愿者已经一年了。直到现在,我还清楚记得第一次去四环游戏小组的那份激动和欣喜。这是一间座南朝北的房屋,里边两张放满各种各样教具的桌子,还有三十多个活蹦乱跳的孩子,构成了常人眼中的四环游戏小组。我怎么也忘不了教研会那天赵老师给我们讲的那个叫"过招"的故事,里面其实是没有什么英雄行侠仗义情节的,我却仍听得泪流满面。现在想想,多半是感动于赵老师对四环孩子的真情解读和那份深沉的教育情怀吧。赵老师或许不会想到,就是她那次小小的"过招",成就了我在四环做志愿者的决心。


  穿过还算繁华的新街口外大街,走进那一条条狭长的经典胡同,路过那一排排等待"接零活"的外地民工连,便到达了四环综合市场。这条熟得不能再熟的路线,不知怎么,现在想起来鼻子竟然有几分酸。一走进市场,便有很多孩子喊着:"老师来了,老师来了!"长这么大,我从来没有见到谁会为我如此欣喜若狂,此时此刻觉得自己真的很幸福,有这么多人重视我,需要我。于是我领着一群孩子骄傲的走进市场管理的大院:拿钥匙,开门,请孩子自己放桌子,小凳子......一天的育儿支援行动便开始了。
  在开始的几个月里,用"喜----怒----哀----乐"的发展过程来形容我的感受丝毫不为过。尽管开始时我就知道自己将面临来自全国各个地方的孩子,教育起来可能有些"众口难调"。由于我本身也来自农村,对于农村孩子的基本特点多少有一些了解,诸如规则意识较差,粗枝大叶,对事情大而化之等。但这些都被我初有的激情掩盖了,我相信凭自己的爱心和能力能够做好志愿者工作。经过一次次平凡的活动,我觉得情况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乐观,面对四环的这些"特殊"孩子,我曾经摇头兴叹:几个月教育下来,孩子们怎么还是有那么多的"毛病",怎么就见不到他们的进步呢?每天早上还是有很多的孩子吃零食,还是有那么多的孩子饭前便后不去洗手,那几个孩子还是会在活动中经常攻击别人......我的教育耐心和细心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究竟什么样的教育形式和方式才适合这群孩子?
  经过对教育活动的反思和对四环市场家长生存情况和对孩子教养观念、教养方式的进一步考察,我的心绪终于平静下来,意识到做志愿者光有激情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工作的实际效果和意义,如我们的活动对服务对象有哪些实质性的触动和带动?于是我也有了更多心平气和,有了更多责任意识。孩子们的那些所谓的"坏毛病"与整日忙于生计的家长教养有直接的联系,家长们整日忙着上货、买卖,并没有多少时间来照料自己的孩子,更甭说教育他们了。通过一次次与家长接触与交流,我了解到外来务工人员生活的不易:他们起早贪黑,冬天再冷,夏天再热,为了生计都要大半夜就去上货,大清早就起来出摊。听着他们质朴的话语,我有时竟会眼圈发红,除了感动,更多的是情感上的共鸣!父亲也是终年在外打工,行业还没有四环家长的稳定,整日风餐露宿,我一年难得见他一面,但是父亲在家从来不提他在外的情况,有时听着、看着四环的家长我会突然想起远在他乡的父亲,他过的又该是怎样一种日子?所以每次与四环家长聊天之后,我感觉身上顿时又增添了一份责任感,同时又觉得其实他们还是幸运而又幸福的,幸运的是我们这个志愿者团队选在了四环综合市场这个地方,他们的孩子能够享受到我们这些专业素质还过得去的人带给他们的关怀和爱心;幸福的是通过我们的宣传得知,社会上有那么多人在关注他们,关注他们的孩子,给他们带来了其他农民工所渴望的精神上的抚慰。这些情愫,使得我对四环市场、对这里的孩子产生了别样的感情。

  尽管一年中总是不断重复着走同一条街道,我却没有因此而觉得枯燥和孤单。在这条路上,从西海湖畔那翠绿的闪着光亮的树叶上我感到了春天的到来,于是我组织孩子们迈着轻盈的步伐来到婀娜多姿的垂柳旁边,看着孩子们在湖边欢呼雀跃,我心里无比幸福;从胡同里各家门前的各种叫上名叫不上名字的花卉中,我知道夏天已经悄悄到来,夜来香白天眯着它那细长的眼睛,喇叭花却整日欢快的向行人在早晨高歌一曲,我带领孩子们穿过胡同,来到大娘大爷们的聚会场所----雨来广场,在那里开心地度过了难忘的六一儿童节。通过一次次的户外活动,孩子们不仅比城里的孩子更多地融入大自然,同时开阔了眼界,增加了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不知从何时开始,我忽然觉得这群孩子长大了很多,从他们的眼睛中,我不再感到眼神里的游离和麻木,而是充满了亲情的留恋和热爱。这次或许孩子真的进步了吧,我想。
  或许是孩子的进步给予了我更多的信心,我愿意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四环,关注这里的家长,关注这里的孩子,关注这里的春夏秋冬。现在每周去四环参加活动已经成为了我的一种习惯,要是一周没有去,我会觉得这周过得很漫长,甚至都觉得有点儿"无所事事"了。一些同学有时候也开玩笑地问我:"怎么?这周怎么没去四环啊?"他们也逐渐习惯了我这个经常往外跑的同学。很多同学都是在阅览室安安静静地看书、写文章,有时我也很羡慕他们,能够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手持香茗闻着书墨的香味,而我却要到四环组织孩子们活动,心里多少会有点遗憾。但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并不后悔,古人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经常用这句话来激励自己前行。


  当我把自己读研究生的感受寄给远方的朋友们时,他们有的同情,有的鼓励,有的不以为然,无论他们的反应如何,我还是觉得自己的行动对于孩子们是有益的。我没有想过自己能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什么贡献,只是由衷地为自己能够尽一己绵薄之力,为四环的孩子提供一些帮助而感到自豪!感谢我的导师张燕教授为我们提供的担任志愿者教师的契机,没有她的带头和介入,我们这个志愿者团队是难以组建起来并有所发展的。我深深地体会到,不求回报,一心向善,才能打动身边人,赢得他们的关注和参与。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