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非正规学前教育研究 > (2005)游戏小组的课程建设(2)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2005)游戏小组的课程建设(2)

2005-07-10

摘要:

四环游戏小组组织了丰富的课程活动,志愿者老师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产生新的灵感,慢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期的课程建设的内容选取了三个实例,有蒙氏活动,讲故事时孩子们的困惑以及手工制作等。

<< 上一篇

 

蒙氏活动在四环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 张晓庆

一、研究的缘起
  之所以在四环游戏小组开展蒙氏活动,是因为蒙台梭利的教育与四环游戏小组教育的兴起背景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1.教育对象群体:教育对象都是弱势群体的孩子。父母忙于生计,无暇照顾自己的孩子,任由他们自己到处跑着玩。孩子的生活习惯比较差,语言能力差,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且都是自然状态下出现的混龄,年龄差距比较大,有2~7岁的孩子。

2.家长特点分析:"儿童之家"的孩子都是来自贫困家庭,由于父母白天上班,孩子无人看管和照料,在社区内到处跑;四环游戏小组的孩子都来源于外来务工人员家庭,他们从老家到城市生活,父母为了生存而劳碌奔波,收入低下,居住以及其它各个方面的条件都很差,属于城市中的弱势群体,无法为孩子提供足够的教育。

3.教育性质:处在社区之内,由社区提供的场地,让孩子们聚集在一起接受教育。并且,都有意识地利用社区资源,争取社区内热心人的帮助和支持,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

4.教育目的、宗旨:都是为了让这些处于弱势群体的孩子能接受到一定的学前教育,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发展孩子的各种能力,尤其是发展相对滞后的方面,如语言、认知能力;都是在观察和了解的基础上,试图寻找一种适合这个特殊群体的教育方式,并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找出一条能适合更大范围的相似群体的教育方式,以便推广,使更多的孩子能接受到适宜的教育,促进他们的发展。



二、蒙氏活动本土化的探索
  蒙台梭利教学法在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上具有独到之处,而这正是四环孩子需要的。同时,尝试在四环游戏小组教学活动中利用蒙氏教学,也是我们探索非正规学前教育课程建设的途径之一。四环游戏小组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照搬蒙氏教学,因此我们在实践中逐步探讨蒙氏教育本土化的问题,如下:

给孩子做讲解示范 1.利用身边材料,开发蒙氏教具的替代物
  教具是蒙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台梭利根据自己在特殊儿童教育中获得的丰富经验,将之运用到正常儿童的教育上。蒙氏教学通过让孩子有目的地操作一系列自行开发研制的、训练目的各不相同的教具,从而达到促进他们各种发展领域能力的提高。四环游戏小组作为一种志愿者性质的非正规教育形式,不可能拿出一笔钱来购置昂贵的蒙氏教具,基于这点,我们应该根据蒙氏教育的理念,利用身边的已有材料,开发适合当地孩子使用的蒙氏教具替代物。
给孩子做讲解示范
  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开发出共四十多种玩教具:日常生活方面的有如:舀的工作、钉扣子、编织、照顾自己、照顾环境等;感觉教育方面的有如:纸盒塔、彩色立体组、串珠、拼图、分类游戏等;数学教育方面的有如:写数字、数字与筹码、执骰子等;语文教育的有如:写名字等。这些贴近现实生活的自制教具,受到了多数孩子们的欢迎。
针线的工作
针线的工作
开始工作 2.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开展活动
  参加游戏小组活动的孩子的家长绝大部分都是市场里的摊商,日常忙于生计,很少有时间陪伴与照顾孩子。这群孩子的身体素质比较好,大多肌肉活动能力很强,但是生活习惯、语言能力、认知能力、社会性发展普遍较差,规则和任务意识也相对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开展蒙氏活动时,强调在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养成一定的规则意识,如:要求幼儿在工作中要保持安静、有序的教室环境;工作结束以后要把教具收拾好,放回原来的地方;保持自己和教室的整洁卫生;利用自然的混龄状态,发挥以大带小的作用,发展幼儿的社会性等等。
开始工作


3.加强与家长的双边互动
  四环游戏小组要想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必须注意充分调动和利用家长群体这一特殊资源,获得他们的支持。为了加强与家长的双边互动,我们采取了一些适宜方式,如:就地取材,发动家长收集各种材料作为教具的代替物,共同为孩子创造有准备的环境而努力;向家长介绍不同的蒙氏教具操作方法及其发展价值,这样他们在当"妈妈老师"的时候就可以给予孩子更多有针对性的指导等。
  四环游戏小组的蒙氏教学活动已经取得了一些效果,如开发了多种玩教具供幼儿操作、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形成一定的秩序感等。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注意在今后的教育中加以改进,如教师的个别指导还不足够,年龄小的孩子(两岁半左右)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的要求,完成教师给予的任务等。

喜欢涂色 妈妈指导我工作
喜欢涂色 妈妈指导我工作

孩子的困惑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 贾卫云



  今天的语言课上,我给孩子讲了个故事《橡皮膏明明》。本想通过故事让孩子们知道平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安全隐患,结果却被中间出现的一个小插曲搅得不了了之,事情是这样的:
  故事中有提到"小熊明明正在玩滑滑梯的时候,因为没有抓住扶手而从上面摔了下来","老师,什么是滑滑梯啊?"正在认真听讲的闯闯突然问我。我一愣,赶紧问其他小朋友:"你们知道滑滑梯是什么样的吗?"结果我发现很多小朋友都摇摇头,眼睛里充满了困惑......

  活动结束后,孩子们那一双双困惑的眼睛在我眼前挥之不去,尽管当时我向他们描述了什么是滑滑梯并告诉了它的玩法,但他们的表情告诉我,这远远不是孩子们想要的。这件事情使得我不禁又想到我们以前组织的一些活动:孩子们为什么不喜欢玩,老是在活动中当"逃兵"?面对四环这群特殊的孩子,我们怎样才能把活动组织好呢?怎样才能施行"就地取材"式的教育,使孩子得到发展呢?
  从我自己的活动效果来看,我认为:我们的活动内容应该结合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的生活背景。四环的孩子基本都是来自农村,尽管有的出生在北京,但是他们的父母迫于生计几乎没有时间、金钱和精力带他们出去玩。他们的活动场所就是市场周围的胡同巷子。类似滑梯等大型玩具他们很少见到,即使见到了也因为要收费的缘故望而却步。所以,当课程内容超出了或者说与他们实际的生活经验没有发生联系时,活动效果往往并不明显。非正规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在制定活动方案时不可能按照正规教育机构的套路进行,四环游戏小组也是一样。对于这群孩子,我们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活动内容才是适宜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不禁又重新思考了他们的群体特点:基本都是来自农村,对城市中的事物了解甚少,更别提幼儿园、游乐场这些"遥远的"地方了。作为志愿者教师,活动开始之前我们应该有怎样的预设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会提出哪些疑问?这次活动让我了解到"非正规教育"决不等于"随意教育"。比如在讲"滑滑梯"故事的时候,我可以先拿滑滑梯的图片让孩子们认识它,然后教给他们玩法,同时把更多的玩具介绍给他们认识。这样不仅能帮助孩子加深对故事的理解,还能扩充孩子的认知范畴。与家长交流的时候,我们不妨也建议他们,如果在报纸上看到对孩子发展有利的图片时,不妨剪下来给孩子们看看,这样比单纯地讲给孩子听要更加吸引孩子。俗话说得好:"处处留心皆学问",教育孩子不能囿于固定的时间、空间,社会、生活、成人的经验都是孩子认识世界的潜在的资源宝库,志愿者和家长都应该努力成为这些资源的提供者,引导孩子去求真、求善、求美。


"美丽的风车"教学活动反思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 韦小冰

 

教学活动设计:
美工活动: 《美丽的风车》
教学目的:
1. 正确使用剪刀、图钉等材料进行制作。
2. 懂得欣赏和珍惜美好的事物。
教学材料 方形彩纸、粗吸管、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1. 懂得欣赏和珍惜美好的事物。
2. 分步骤详细演示风车的制作过程,提醒幼儿注意观察,重点说明粘胶水部分。
3. 制作过程:对折彩纸----从四个角开始剪到距离中心一半的地方----掀起角的一边,粘到中心处----摁上图钉,使图钉穿过吸管(避免图钉尖儿露出来)
4. 鼓励大孩子语言指导小孩子制作风车,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选择做折、粘的环节。



教学活动反思:
  六一儿童节的时候,一些社会热心人士捐给四环游戏小组好些活动制作材料,其中就有大量鲜艳的彩纸。除了折纸的一般用途,这些彩纸还可以用来干什么呢?如何避免材料的闲置浪费?带着这一疑问,我查看了一些教学活动参考书。结合游戏小组目前经常驻留的幼儿群体情况(4岁半~6岁的孩子占主体)考虑,根据孩子的年龄发展水平以及平时对他们动手能力的考察,我设计了本次"美丽的风车"的美工制作活动。
  为了确保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活动之前我试着动手制作了风车,从而亲身体验了活动的难度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当孩子们看到美丽的风车在我手上随风转动时,他们表现得很感兴趣,都愿意亲手做一做。高涨的制作热情使得他们在接下来的制作过程讲解环节精力特别集中。考虑到把四个角逐个往里掀起来、粘到纸的中心处是一个制作难点,我作了重点讲述和反复示范。
  接下来发放材料的时候,问题出现了:是一下子把材料都发给孩子,还是逐样发放呢?这时一旁帮忙的苗老师(幼儿崔京生的妈妈)建议我逐样发放,完成一个步骤后再发下一个步骤需要的材料。见我有些犹豫,她解释道:"孩子多,都发就乱了。"这句话提醒了我:是呀,今天来的孩子不少,每张桌子周围坐了4~5个孩子,如果都发给他们,难免会发生争抢的现象,图钉没收好的话还有可能会扎到孩子。于是我采纳了苗老师的建议,先把纸张发给孩子。事实证明,家长的建议是正确的,有助于风车制作的逐步顺利开展。
  这件事给了我不小的启发:平时我们请家长来当"妈妈老师",似乎更多的是协助我们维持一下活动纪律、帮忙发放材料、照顾孩子等等,而家长也习惯性地倾向于只是关注自己的孩子,导致"妈妈老师"在活动当中总是处于不起眼的配角地位,作用发挥很有限。其实,作为专业志愿教师的我们,在忙于组织教学活动之余,有没有想到要主动去咨询一下妈妈老师对活动各个环节的建议和意见呢?家长本来就相对缺乏教学技能,比较被动,能够放下手中繁忙的生意、坚持来参加活动已经很不容易,我们不能期待他们都能像崔京生妈妈那样主动向我们提出自己的想法。总而言之,我们不但要发挥教学主导者的角色,还要发挥积极引导家长的角色,主动走近家长,激发他们对活动的思考,了解他们的心声,从而促进教学活动质量的提高乃至家长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增强他们对游戏小组发展的信心以及自身育儿能力的信心。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