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新闻点评 > 也说"虎妈"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也说"虎妈"

2012-07-10

摘要:

一本《虎妈战歌》以其家庭教育成果和严厉的教育方式不仅在美国引起了巨大反响,在"虎妈"蔡美儿的祖籍中国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本文作者并没有武断地对其教育方法下好或坏的评论,而是通过自己的阅读从书中看到了其成功的必然性,这种客观的态度是值得嘉许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杨希

  虎年末,"虎妈"及她的《虎妈战歌》在一片"骂声"和"叫好声"中火起来,一时成为网络上争议的热点。在羡慕她培养出两个优秀女儿的同时,更多人对她的教育方法产生了质疑和讨论。看完数篇相关新闻评论后,我的第一反应和大多数人一样,质疑这位"虎妈"的严苛,同情其女的不幸。但仅凭几篇新闻和评论就下定结论,总归不妥,何况新闻评论本身就带有一定价值取向。于是,我找来了《虎妈战歌》原文,看完以后,我庆幸自己之前没有妄加评判。

  很多人都认为,这本书是作者蔡美儿在宣扬自己严苛的教育方法和以此培养女儿的历程。但是,看过《虎妈战歌》的前言就知道,"实际上,本书聚焦了激烈的文化冲突、展现了如过眼烟云般掠过的赞美和荣耀,以及一位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妈妈,是如何在13岁孩子的面前诚惶诚恐......"所以从一开始,很多人对此书的定位就有失偏颇,只看到"虎妈"幽默夸张文字下的表面严苛,而极少看到她内心斗争和反思,以及真实用意。

  学了六年教育,不敢自夸深谙多么先进、全面的教育理念,但也知道一些基本的教育原则和规律,如"尊重孩子"、"相信孩子"、"平等对待"、"让孩子自由成长"。乍看,"虎妈"在这几方面做得实在不怎么样,我对她的某些做法也确实很不赞同,如"不准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不准演奏其它乐器而不是钢琴或小提琴......"当我看到这些"不准"时,发自内心地觉得她太霸道;也会像很多人一样认为这样至于极端的教育方式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女儿是一种偶然,甚至认为她看似成功的两个女儿是她严苛教育的牺牲品。在读完全书之后,我却发现,她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一种必然,这种必然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一、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主见,目标明确,不盲目从众

  喜欢"从众"是很多中国人的特点,这背后其实隐含着不自信和对安全感的追求:"因为别人这样,所以我也应该这样","和大多数人保持一致,比较安全"。"从众"心态在育儿问题上尤为突出,"他家闺女报了舞蹈班,我的孩子可不能落后"、"她家儿子在学奥数,赶紧给我儿子也报个名"......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应该怎么教育,干脆就跟着别人走。结果,大人焦虑,孩子受罪。

  而蔡美儿则相当有主见。身在美国这个自由多元的环境中,她能够明确且坚持选择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这比身在中国的家长需要更多勇气和决心。这一点将她和大多数家长区别开来,也是她能够培养两个出色女儿的原因之一。举个简单的例子,和很多家长一样,她也希望女儿多才多艺,因此她让两个女儿分别学习钢琴和小提琴。但她的不同之处在于:首先,她对于让女儿学习乐器的目的是明确的:希望女儿"有自己醉心的业余爱好和着迷的活动,但不是任何小兴趣(比如"手工劳动"这种努力方向不明确的活动;或者更糟,去练习敲鼓,最后可能染上吸毒的恶习),而是更有意义、更难掌握、更能发展高深的艺术造诣、提高自身潜能的爱好";其次,她对乐器的选择经过了深思熟虑:原本两个女儿都学钢琴,但小女儿似乎对钢琴并不感兴趣,"在音乐演奏会上,她从来不像姐姐那样表现得无可挑剔。"于是她决定让她学习另一种乐器。长辈都劝她给小女儿选择一种更简单的乐器如竖笛,但是她认为要让小女儿"摆脱姐姐大获成功的'阴影'","只能去练习更为困难、技艺更加精湛的乐器",于是她选择了小提琴。先不论这是否尊重了孩子的意见,至少和大多数家长相比,"虎妈"是在很负责地为孩子做选择。

二、以身作则,再苦再累也能够坚持陪伴孩子学习

  对大部分家长而言,最缺的就是时间,确切地说,缺陪伴孩子的时间。他们更相信老师的作用和责任,觉得把孩子送到学校或各种兴趣班就是尽了己责,自己去挣更多的钱,把孩子送去更好的学校和更多的兴趣班。如此陷入可笑的循环。事实上,他们并不清楚孩子到底学了什么、学得怎样、学得好或不好的原因是什么,而只看到了成绩单上简单的数字和自己付出大量时间金钱的假象。当这几个数字不是那么光鲜的时候,就会一味地责备孩子对不起自己的付出。可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是这些金钱和学校吗?他们真正需要的是父母陪伴自己的亲情氛围。我相信,如果家长能够每天花点时间用心陪陪孩子,"收效"一定远优于"离开孩子去挣钱"。

  "虎妈"在这一点上,堪称所有家长的楷模,我们来看她的一个周六:

  "整个上午,我们都待在社区音乐学校,紧张得就像你在20种乐器的伴奏声中全力以赴。露露不仅要上舒加特先生的小提琴课,还要在课后和老师一起直奔另一个教室,接着上一堂小提琴和钢琴合班讲授的铃木教学课。(露露在每个星期五的钢琴课我们也从不缺席。) 回家以后,尽管上午三四个小时的课程已让我们筋疲力尽,我还是常常想方设法地给露露增加课后练习----绝不会让她无所事事,舒舒服服地只等着上下个星期的课!到了晚上,疲劳的露露已进入梦乡,我还会在灯下阅读有关小提琴的专业文章,听小提琴家的CD,努力地去体会他们精湛的技艺,捕捉那些在琴弦中跃动的音符和那些抑扬顿挫的小精灵。"

  做"虎妈"的女儿不容易,做"虎妈"更不容易,看上去是女儿在学习,实际上妈妈也在学,甚至付出的时间更多。我想,也许正是因为有"虎妈"的陪伴和以身作则,她的女儿才能够坚持学习小提琴,才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三、父母在育儿问题上达成一致,互相配合

  教育孩子,每个人都有发言权。因此在同一个家庭里,家长教育观点不一致在所难免,甚至成为很多家庭争吵的大部分原因。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互相不服,干脆"打架",后果则让孩子无所适从。

  在蔡美儿的家庭里,同样存在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华裔"虎妈"蔡美儿更坚持中国传统,推崇严格;而她的美国丈夫则崇尚自由,认为孩子的童年应该拥抱欢乐。二者相遇,必然产生激烈的战争。但是这两人却将"战争"扼杀在了萌芽状态。"虎妈"说:"尽管我和杰德没有对养育孩子的问题进行明确、透彻的讨论,但我们基本上认为,要在我们家采用中国式的培养模式。"两个人能够在教育方法上达成一致,为教育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虽然在具体的情境中,二人有时也出现分歧,但从来都不当着孩子面说,而是私下商量。在基本的教育观念达成一致之余,丈夫杰德还常带孩子们下棋或打迷你高尔夫或出去游玩,帮助孩子放松心情,丰富孩子的生活。

  说上面这些,并不代表我赞同"虎妈"的教育方法,每一种成功或失败的教育方法都各有可取之处和弊端。没有哪一种教育方法是万能或绝对正确的,别人所谓成功的方法往往也只适用于特定的环境和群体。我只是想说,表扬或批评某一种教育方法之前,最好能够先去了解它,然后再加以评论;在批判某一种教育方法之前,先学习其可能存在的可取之处,这样,才是一种负责的态度。

  注:本文所有引用均出自:蔡美儿著,张新华译,《我在美国做妈妈:耶鲁法学院教授的育儿经》,中信出版社,2011.1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杨希

  虎年末,"虎妈"及她的《虎妈战歌》在一片"骂声"和"叫好声"中火起来,一时成为网络上争议的热点。在羡慕她培养出两个优秀女儿的同时,更多人对她的教育方法产生了质疑和讨论。看完数篇相关新闻评论后,我的第一反应和大多数人一样,质疑这位"虎妈"的严苛,同情其女的不幸。但仅凭几篇新闻和评论就下定结论,总归不妥,何况新闻评论本身就带有一定价值取向。于是,我找来了《虎妈战歌》原文,看完以后,我庆幸自己之前没有妄加评判。

  很多人都认为,这本书是作者蔡美儿在宣扬自己严苛的教育方法和以此培养女儿的历程。但是,看过《虎妈战歌》的前言就知道,"实际上,本书聚焦了激烈的文化冲突、展现了如过眼烟云般掠过的赞美和荣耀,以及一位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妈妈,是如何在13岁孩子的面前诚惶诚恐......"所以从一开始,很多人对此书的定位就有失偏颇,只看到"虎妈"幽默夸张文字下的表面严苛,而极少看到她内心斗争和反思,以及真实用意。

  学了六年教育,不敢自夸深谙多么先进、全面的教育理念,但也知道一些基本的教育原则和规律,如"尊重孩子"、"相信孩子"、"平等对待"、"让孩子自由成长"。乍看,"虎妈"在这几方面做得实在不怎么样,我对她的某些做法也确实很不赞同,如"不准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不准演奏其它乐器而不是钢琴或小提琴......"当我看到这些"不准"时,发自内心地觉得她太霸道;也会像很多人一样认为这样至于极端的教育方式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女儿是一种偶然,甚至认为她看似成功的两个女儿是她严苛教育的牺牲品。在读完全书之后,我却发现,她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一种必然,这种必然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一、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主见,目标明确,不盲目从众

  喜欢"从众"是很多中国人的特点,这背后其实隐含着不自信和对安全感的追求:"因为别人这样,所以我也应该这样","和大多数人保持一致,比较安全"。"从众"心态在育儿问题上尤为突出,"他家闺女报了舞蹈班,我的孩子可不能落后"、"她家儿子在学奥数,赶紧给我儿子也报个名"......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应该怎么教育,干脆就跟着别人走。结果,大人焦虑,孩子受罪。

  而蔡美儿则相当有主见。身在美国这个自由多元的环境中,她能够明确且坚持选择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这比身在中国的家长需要更多勇气和决心。这一点将她和大多数家长区别开来,也是她能够培养两个出色女儿的原因之一。举个简单的例子,和很多家长一样,她也希望女儿多才多艺,因此她让两个女儿分别学习钢琴和小提琴。但她的不同之处在于:首先,她对于让女儿学习乐器的目的是明确的:希望女儿"有自己醉心的业余爱好和着迷的活动,但不是任何小兴趣(比如"手工劳动"这种努力方向不明确的活动;或者更糟,去练习敲鼓,最后可能染上吸毒的恶习),而是更有意义、更难掌握、更能发展高深的艺术造诣、提高自身潜能的爱好";其次,她对乐器的选择经过了深思熟虑:原本两个女儿都学钢琴,但小女儿似乎对钢琴并不感兴趣,"在音乐演奏会上,她从来不像姐姐那样表现得无可挑剔。"于是她决定让她学习另一种乐器。长辈都劝她给小女儿选择一种更简单的乐器如竖笛,但是她认为要让小女儿"摆脱姐姐大获成功的'阴影'","只能去练习更为困难、技艺更加精湛的乐器",于是她选择了小提琴。先不论这是否尊重了孩子的意见,至少和大多数家长相比,"虎妈"是在很负责地为孩子做选择。

二、以身作则,再苦再累也能够坚持陪伴孩子学习

  对大部分家长而言,最缺的就是时间,确切地说,缺陪伴孩子的时间。他们更相信老师的作用和责任,觉得把孩子送到学校或各种兴趣班就是尽了己责,自己去挣更多的钱,把孩子送去更好的学校和更多的兴趣班。如此陷入可笑的循环。事实上,他们并不清楚孩子到底学了什么、学得怎样、学得好或不好的原因是什么,而只看到了成绩单上简单的数字和自己付出大量时间金钱的假象。当这几个数字不是那么光鲜的时候,就会一味地责备孩子对不起自己的付出。可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是这些金钱和学校吗?他们真正需要的是父母陪伴自己的亲情氛围。我相信,如果家长能够每天花点时间用心陪陪孩子,"收效"一定远优于"离开孩子去挣钱"。

  "虎妈"在这一点上,堪称所有家长的楷模,我们来看她的一个周六:

  "整个上午,我们都待在社区音乐学校,紧张得就像你在20种乐器的伴奏声中全力以赴。露露不仅要上舒加特先生的小提琴课,还要在课后和老师一起直奔另一个教室,接着上一堂小提琴和钢琴合班讲授的铃木教学课。(露露在每个星期五的钢琴课我们也从不缺席。) 回家以后,尽管上午三四个小时的课程已让我们筋疲力尽,我还是常常想方设法地给露露增加课后练习----绝不会让她无所事事,舒舒服服地只等着上下个星期的课!到了晚上,疲劳的露露已进入梦乡,我还会在灯下阅读有关小提琴的专业文章,听小提琴家的CD,努力地去体会他们精湛的技艺,捕捉那些在琴弦中跃动的音符和那些抑扬顿挫的小精灵。"

  做"虎妈"的女儿不容易,做"虎妈"更不容易,看上去是女儿在学习,实际上妈妈也在学,甚至付出的时间更多。我想,也许正是因为有"虎妈"的陪伴和以身作则,她的女儿才能够坚持学习小提琴,才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三、父母在育儿问题上达成一致,互相配合

  教育孩子,每个人都有发言权。因此在同一个家庭里,家长教育观点不一致在所难免,甚至成为很多家庭争吵的大部分原因。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互相不服,干脆"打架",后果则让孩子无所适从。

  在蔡美儿的家庭里,同样存在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华裔"虎妈"蔡美儿更坚持中国传统,推崇严格;而她的美国丈夫则崇尚自由,认为孩子的童年应该拥抱欢乐。二者相遇,必然产生激烈的战争。但是这两人却将"战争"扼杀在了萌芽状态。"虎妈"说:"尽管我和杰德没有对养育孩子的问题进行明确、透彻的讨论,但我们基本上认为,要在我们家采用中国式的培养模式。"两个人能够在教育方法上达成一致,为教育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虽然在具体的情境中,二人有时也出现分歧,但从来都不当着孩子面说,而是私下商量。在基本的教育观念达成一致之余,丈夫杰德还常带孩子们下棋或打迷你高尔夫或出去游玩,帮助孩子放松心情,丰富孩子的生活。

  说上面这些,并不代表我赞同"虎妈"的教育方法,每一种成功或失败的教育方法都各有可取之处和弊端。没有哪一种教育方法是万能或绝对正确的,别人所谓成功的方法往往也只适用于特定的环境和群体。我只是想说,表扬或批评某一种教育方法之前,最好能够先去了解它,然后再加以评论;在批判某一种教育方法之前,先学习其可能存在的可取之处,这样,才是一种负责的态度。

  注:本文所有引用均出自:蔡美儿著,张新华译,《我在美国做妈妈:耶鲁法学院教授的育儿经》,中信出版社,2011.1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