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新闻点评 > "回乡办幼儿园"一热一冷的背后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回乡办幼儿园"一热一冷的背后

2012-07-10

摘要:

作者分析了最近出现了两则"回乡办园"的新闻,办幼儿园的主角一位是农民工,一位是放弃"北漂"的研究生,两者一冷一热,引起了作者的关注和反思。作者认为,政府部门应该对民办幼儿园特别是后者这样的幼儿园给予扶持和帮助。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杨希

  近日,两则关于“回乡办园”的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同样是回乡办园,细一比较,却会发现诸多不同,这些不同引人深思。

案例1:农民工花340万建幼儿园,力邀北京幼教专家回乡

  丁献波,49岁,濮阳市清丰县巩营乡丁家村人。十多年来,丁献波每年都要带领数百名农民走出家门,到北京建筑工地“淘金”。2010年,丁献波投资340万元在家乡建了一所标准化留守儿童幼儿园。

  园所主体建设由一起外出务工的附近村庄数十名农民自发前来免酬完成;当地县政府大力支持,称将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给予土地补助、流动资金等支持,并为其开设“绿色通道”。目前,已建成平房教室、睡眠室、办公室、保健室、餐厅、舞蹈室、儿童专用卫生间、厨房等30余间,喷水假山、自来水管等一应俱全,并从北京购置了塑胶地板、幼儿大型玩具、两部中巴校车。还请来在北京兴华教育集团的清丰籍老乡刘相玉担任园长,并以每年10万元的费用与北京兴华教育集团签约,园所使用教材和师资培训以北京市兴华教育集团为主。

案例2:研究生毕业放弃北漂回农村,在家乡办幼儿园引争议

  胡建强,29岁,天水市秦安县叶堡乡叶堡村人。2008年美术专业硕士毕业后,成为名副其实的“北漂”。2010年初,胡建强放弃在北京的工作,回村办起“百姓幼儿园”。

  办园前,胡建强做了村庄幼儿教育的调查,随后开始行动。家中院子成了活动场地,房子成了教室和寝室。胡建强想要给孩子们一个与传统农村教育不一样的学习环境,他尝试从重建乡村文化的思路出发,为乡村儿童找回自信,找回文化的根。他搜集动植物标本,把农村妇女绣的鞋垫当做艺术品挂在孩子们的宿舍里;阳春三月,他带孩子们上山写生,了解家乡的河流,让乡村的孩子们爱农村、爱家乡,他甚至萌生了编写一部乡土教材的想法……

  然而,从一开始,胡建强就不断遭到质疑和争论。家人的质疑明确且现实:其一,办幼儿园需资金,胡甚至连自己的生存问题都难以解决。其二,研究生在村里本是地位的象征,让胡一折腾却变成了负担。村里人议论更多:这人没什么本事,在外面混不下去,回来哄小孩儿讨生活。

一、简单的比较

  谁在办园?一个是农民工,一个是研究生,虽然从农村走到城市的道路不一样,但同样难能可贵的是:身在城市,却始终心系家乡的儿童,并能够将这种情感付诸实践。

  为何办园?乍看,两人都是为了让农村学前儿童接受教育。细看却发现,两人还是有所区别:丁献波是为了让家乡的留守孩子都能够有文化,更强调认知;而胡则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农村的家长认识到孩子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比如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等,更强调各种习惯的培养。

  如何办园?两所幼儿园性质很不一样。在硬件上,一个是豪华的城市化幼儿园,一个是条件简陋的乡土幼儿园;在师资上,一个邀请城市幼儿园的园长,一个则自己当老师,并以自己的行动影响身边的人,带动部分家长参与成为兼职老师;在课程上,一个选择加盟城市教育集团,由后者提供教材;一个则尝试从重建乡村文化的思路出发,推崇“乡土教育”和“生活教育”。

  反响如何?同样是回乡办园,因办园者身份不同,周围人的态度截然不同。“衣锦还乡”的丁献波“大手笔”出资建园,所有人都觉得是一件好事,政府部门在这件好事上更是“锦上添花”,树典型的同时给予政策支持。而“落魄小子”胡建强回乡办“百姓幼儿园”则备受质疑和争议,不仅没人伸出援手,反而冷嘲热讽,认为他回家乡办幼儿园是无能无奈之举。

二、背后的反思

  以上从办园主体、办园目的、办园方式和社会反响等方面对丁献波和胡建强回乡办园的不同之处进行了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有三个问题一直在我脑海里萦绕:

  1. 这两个幼儿园能走多久?
  2. 农村到底需要怎样的学前教育?
  3. 政府部门的责任到底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

  我想,前两个问题是相互联系的,决定幼儿园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就在于园所提供的服务是否符合当地需要。

  先来看丁献波的“兴华留守儿童幼儿园”,目前幼儿园仍在筹备建设中,还未开始招生,因此效果如何还需持续关注。但我们可以大胆预测。根据报道,此园具备同时招收300个孩子的能力。但在当地,是否有数量如此庞大的学龄前儿童?如若没有,势必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不管是硬件设施,还是师资软件,此园完全照搬城市幼儿园标准。但是,城市化的、大的豪华园就一定适合农村吗?我想这也需要打一个问号。

  再来看胡建强的幼儿园,和丁献波的幼儿园相比,不仅条件简陋,而且规模很小。最初只有3个孩子,后来增加到6个,孩子家长多是胡建强的亲戚和邻居。慢慢的,家长们看到了孩子身上的变化,有越来越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来,仅半年时间就增至20多个。虽然这个数目在一些人看来还是太少,但我却打心眼里偏爱这个简陋的小型幼儿园,个人认为这样的园所才是真正适合农村老百姓的幼儿园。在胡建强的“百姓幼儿园”身上,我似乎看到了第二个“四环游戏小组”,家长在胡建强的带动下成为幼儿园的老师。胡建强挖掘乡土资源,注重对孩子的生活养护和习惯培养,培养孩子对乡村的认同和热爱。这样的幼儿园才是农村需要的,才是适合农村的,也才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三个问题,是从政府部门对两个园所的态度中衍生出来的。对丁献波的豪华幼儿园,政府部门大力支持,这是“锦上添花”;如果对于胡建强的“百姓幼儿园”,政府部门能给予支持,这是“雪中送炭”——但是政府部门却不闻不问,甚至还不断质疑。事实上,哪个幼儿园更需要政府部门的扶持呢?我想,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雪中送炭”无疑比“锦上添花”更被人民所需要,也更受到人民的欢迎。可偏偏政府部门却看不到,或者是看到了却做不到,为何?因为“雪中送炭”需要走进人民、关注和倾听民生,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财力、人力和物力,却可能不太容易出明显的“政绩”;而“锦上添花”则容易得多,无需付出太多努力,却可以收获耀眼的“成绩”。因此,尽管人民更需要“雪中送炭”,但事实上,绝大部分政府部门都在扮演着“锦上添花”的角色。在这,我不禁要问:到底是政绩重要,还是人民群众的需求重要?到底何谓政绩,是几座高楼、几个广场虚构出来的表面的繁荣景象,还是人民生活的真正提高?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