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新闻点评 > 校车二问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校车二问

2012-07-10

摘要: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农村学前教育已经越走越偏,甘肃的校车事故给我们敲了一记警钟。超载虽然是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但校车是否真的有必要? 农村学前教育是否需要过分追求规模化和正规化? 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是真正适合农村的学前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杨希

●新闻回放:

校车事故:

  2011年11月16日9时40分许,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镇一大翻斗运煤货车与当地小博士幼儿园接送车迎面相撞,事故造成21人死亡,其中2名成人(1名司机,1名随车教师),19名幼儿。据调查,发生事故的校车核载9人,实载64人。

事故之后:

  1、关于事故的原因
  新华社在两天后(11月18日)的报道中总结了校车事故的五大原因:

  • 校车驾驶人员安全意识淡薄,严重违规超载,左道超速逆行。
  • 幼儿园私自改装车辆,逃避监管,车辆限定9座改装为无座。
  • 幼儿园董事长李军刚安全责任意识不强,对所辖737名学生只安排4辆校车接送,没有尽到第一责任人责任。
  • 因大雾天气影响,货车和校车司机遇到紧急情况处置不力。
  • 教育、交警部门监管不力。

  2、关于事故的处理
  事故发生之后,全国上之下都陷入一种"谈校车色变"的状态之中,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都开始紧急排查校车,开始加强校车的监管。温家宝总理于11月27日在第五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上表示,要让校车成为学生安全的流动校舍。事故发生地庆阳则表示将投入近7亿元,新建155所公办幼儿园,每所学校配备标准化校车一部。


  从事故原因的分析和事故后的处理,相信每个人都可以看出其中的逻辑:"校车"出事了,当然是校车本身数量、质量以及直接当事人的责任。要避免出事,只要加强校车管理,多投入有质量的校车就可以了。

  可是,榆林子镇校车事故真的只是校车出了问题吗?配备标准化校车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吗?如果真是这样简单的话,校车事故何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呢?

  对于这次校车事故,我始终有两个问题,也许这两个问题能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上面的三个疑问。

校车之问一:农村为什么要用校车?

  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因为要上学,所以要用校车。可是,为什么上学就非得用校车?九十年代初,我上学前班、小学的时候,也是在农村地区,从来都是自己步行上学,从来没有校车之说。难道"一零后"的孩子们娇惯到连上学这段路都不能走,都得坐车了。必然不是这样的,校车出现的原因在于:不是现在农村的孩子变娇惯了,而是他们的学校变远了,他们学校的人变多了。至于学校变远、人数变多的原因,那就不得不说"撤点并校"了。

  2011年起,我国为了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摒弃"村村办学"的方式,对临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发展成中心学校,即"撤点并校"。在农村地区,幼儿园或学前班一般都是附设在小学内,随着"撤点并校",村小学附设的幼儿园或学前班也并成了中心幼儿园或学前班。"撤点并校"在大量补贴资金的推动下迅速席卷农村。在这一政策的实施下,中国农村小学校数量从1997年的51万余所减少到2006年的29万多所,减幅达42.5%。而从整体来看,至2006年全国的小学校数量已经降到建国初的水平。

  撤点并校,本意是为了让农村地区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事实上却使农村孩子的上学之路越来越艰难。记得我小时候,上下学的路上是一天之中最快乐的时光:三五个小伙伴,在乡间小路上,呼吸混合着青草和水稻清香的空气、采摘野花、追赶蜻蜓、躲避偶尔出现的小蛇......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每天都那么美好。而现在农村的孩子,却不得不被困在甚至是被塞进所谓的"校车"里,恐怕连自如地转身、呼吸新鲜的空气都是奢望,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地完成学业,保住命就已经很不错了,哪里还能奢望说怡然自得地欣赏生命中的风景呢?孩子上下学需要乘坐校车,对于家长来说,除了对子女安全的担心,还有一份经济上的沉重负担。为了减轻家长的负担,很多学校只能一再降低校车的收费,其结果就是校车里的孩子越来越多,出事的校车就超载了55人。在生命都难以保障的条件下,再好的教育又有何用?

  由此看来,"撤点并校"并未真正造福广大农村地区的儿童和家长,可为什么却在全国广大农村地区愈演愈烈了呢?只要深想,不难发现,因为"撤点并校"实现了教育资源的集中,方便了某些部门的管理,更给部分人带来了由表面的规模和效益实现的所谓"政绩"。对于这一部分部门和人群来说,大的、规模化的就是好的,而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孩子和家长来说,原来的村小及其附设的学前班或幼儿园,虽然小,也许更安全、更美好。

校车之问二:农村为什么要有幼儿园?

  这个问题并没有歧视农村学前教育的意味,只是单纯地想探讨幼儿园的作用及学前教育的性质。

  首先从幼儿园的产生来追溯幼儿园的作用。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产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妇女离开家庭、参与各种社会劳动,幼儿的安全和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幼儿园随之大量出现和发展。我国幼儿园最初也是大量出现在城市地区,为城市中的双职工家庭投入社会生产劳动解决了后顾之忧。《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园要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由此可见,幼儿园从一出现就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产物,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其作用是为因为工作而无暇照料子女的城市职工提供"幼儿托管"服务。而在农村地区,农民的劳作时间不那么刻板、较为灵活,常见的场景是祖孙三代生活在一起,邻里之间来往较频繁,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幼儿的养育并不缺成人。因此,从幼儿园的产生和作用这个角度来说,农村地区并不需要专门提供"托管"服务的机构----幼儿园。

  虽然不需要幼儿园,但是为了提高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水平,早期我们农村和西部地区出现了不少教学点、流动大篷车等灵活的学前教育形式,定期为家长和孩子提供学前教育服务。为了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农村地区较为正规的学前教育以附设在小学的学前班(一年)的形式出现。但是现在,农村地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三年制幼儿园,这些幼儿园的出现有其合理的一面:迫于生活压力,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将年幼的孩子留在家乡。这部分孩子的养育就成为了老人的责任,有些老人年龄较大、精力和身体较差,而农村幼儿园的出现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部分孩子的托管需要。

  而现在,农村地区却出现了"非上幼儿园不可"的趋势,我想这背后暗含了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盲目追求城市化的倾向;二是对学前教育的曲解,这两个方面的错误认识都值得我们警惕和思考:

  农村地区人口密度较小,在每个人口聚集地建幼儿园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教学点、流动大篷车等非正规形式的学前教育更符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但现在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管理部门却忽视当地的实际情况,照搬城市幼儿园,盲目追求规模化和贵族化,大量建设所谓的中心幼儿园,实则是一种"失职"。

  而家长何以对幼儿园趋之若鹜,即使让年幼的孩子冒着生命危险坐不安全的校车也要让他上幼儿园呢?我想这和整个社会对学前教育的曲解有关。《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可见幼儿园是保育在先、教育在后,且教育也并非狭义上的认知教育,而是在游戏和生活中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但是,随着高考压力的下移,"不能输在起跑线"的口号越喊越响,幼儿园逐渐演变为应试教育的开端,幼儿园的任务本末倒置。家长们关心的并非孩子在幼儿园玩得好不好,而是学到了什么、认识了几个字。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地区的家长要让孩子通过学习改变命运,即使生活再困难、即使路途再远、即使校车再挤,也不得不随大流地将孩子送入幼儿园。造成这样的局面,我想所有的学前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都应该反思自己是在倡导正确的学前教育观,还是正迷失在畸形的学前教育道路上。

  总之,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农村学前教育已经越走越偏,甘肃的校车事故给我们敲了一记警钟,但愿这记警钟能让学前教育相关管理部门及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时常思考:什么是适合农村的学前教育?农村学前教育是否需要过分追求规模化和正规化?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