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新闻点评 > 由"从安放好每一张课桌开始"引发的思考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由"从安放好每一张课桌开始"引发的思考

2012-07-10

摘要:

今年8月,北京关停了许多所打工子弟学校,但之后对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解决得却不尽如人意。作者认为,政府应当妥当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促进教育公平的主体,把打工子女的教育经费用在实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肖月佳

◆新闻回放:

  今年8月,北京开始了新一轮的关停打工子弟学校的行动,首先是学校所在地的居委会对学校实施断水、断电,其次是派保安、城管堵门。这次行动一共关停了24所农民工子弟学校。虽然相关部门保证"一个都不能少",但时隔两个月,还是暴露出后遗症。新希望学校200名学生被分流到公立学校海淀区学府苑小学,学校不仅把分流生单独编班,而且只开设了语文、数学两门功课。

  因此媒体呼吁:筑牢社会"共同体",拆除无形"社会墙",或许就该从安放好农民工子弟的一张张书桌开始。

◆分析与思考:

  从8月份的"五证不全"无法入学,到入学后遭遇区别对待,诸多媒体对此事进行了一系列的报道,从这些事件的背后不得不让人反思北京市政府对于打工子弟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的决策有些过于草率,没有考虑到孩子在学习和心理上的对接。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口号我们喊了多年,但是相关政策的制定仍是自上而下的,较少考虑到社会底层群众的真实处境和需要。政府不是包办一切,不能为了一个问题的解决而使其产生更多的问题。在解决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上,政府采取了关闭打工子弟学校使其进入公办学校的措施,然而却产生了学校接受力度不足、学生被区别对待等新的问题。对于政府采取的各种形式的措施,其出发点当然是毋庸置疑的,但对于其产生的"后遗症",笔者做出以下思考:

一、政府须成为促进教育公平的主体

  政府不仅是教育公平的倡导者,还应是教育公平的决策者、投资人。进城打工人员属于相对弱势群体,解决弱势群体的受教育问题则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环节。今年3月份发布的《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在完善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体制上,以公办学校接收为主。因此8月份,北京市政府将所关闭的24所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安排到就近的公办学校。这一决策看似解决了弱势群体的教育公平问题,实则潜藏着更深层次的教育不公平。例如课程设置上的区别对待、放学时间上的区别对待、教室安放上的区别对待等一系列的不公平。因此,政府必须真正承担起推进教育公平的重任。

二、政策的制定应有不同侧重,应是符合现实需求的

  顺应民意,体会民情才能制定出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政策规章。迫于舆论压力盲目关闭打工子弟学校,将打工子弟分配到就近的公办学校,就没有考虑打工子弟的实际情况和公立学校的可承受能力。

  首先,没有考虑到课程衔接的问题。打工子弟进入公办学校后,所用的教材和以前的不一样了,新教材和旧教材之间有一定的差距,教师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所以,孩子入学后在仅有的语文和数学两科上学得也很吃力,跟不上老师的进度。

  其次,没有考虑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打工子弟学生进入公办学校后,学习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把他们安排在单独的平房教室,跟正常的在校生区别对待,让他们小小的心灵过早承受了由于出身和身份差异所带来的压力,产生一种自卑感,对他们的心理将造成一定的伤害。

  再次,没有考虑公办学校的接纳能力。由于相关部门的安排,学校不得不在很短的时间内接收大量的打工子弟进校就读。教室不足,师资紧张等问题都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使学校不得不把打工子弟安排在平房上课,也只能抽出语文数学教师给她们上课。错不在学校,设想如果学校有足够的时间做好充分的接纳工作的话,是不是就能避免产生今天这样的结果。

三、对打工子女的教育经费投入要用在实处

  这一点,我们可以参考上海市解决打工子女入学就读的策略。"十一五"期间,上海要保障农民工同住子女全部享受免费义务教育。为此,该市在2008年确定了"三年行动计划":到2010年农民工子女小学阶段70%纳入公办学校就读、初中阶段100%纳入公办学校就读,剩余农民工子女全部纳入政府出资改造和提供办学成本补偿的合格民办学校就读。这3年,上海市共投入资金103.79亿元,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363所。其中,义务教育学校144所,提供约15万个义务教育学位,扩大了公办学校的接纳能力。而北京市的公办小学却从2005年的1387所减少到2010年的1136所,同期,小学生数未减反增,多了15.3万人。

  当然,北京市也为解决这一问题作出了大量的财政投入,2010年,北京市区两级财政对外来随迁子女财政投入52.7亿,自2004年至今总投入超过170亿元。特别是2011年,北京市所有公办小学都在进行重新加固装修,以提高硬件水平。但是,巨额的财政投入是否真的带来了预期的效应?随迁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是否得到切实解决?加固后的教室的抗震等级也许不如从前,各项政策补助也许并没有落到实处,我们需要的不是重复建设,而是更多的教育资源,哪怕是给予民办学校一定的支持和引导,而不是盲目关闭。所以面对巨额的教育经费投入,我们要在规划和监管上面花功夫。首先,做好教育经费的科学合理规划,专款专用。使教育经费用在最关键、最需要的地方,例如上海市共投入资金103.79亿元,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363所。其中,义务教育学校144所,提供约15万个义务教育学位,扩大了公办学校的接纳能力。其次,应加大对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管力度,确保教育经费的投入真正用在实处,安排好每一位打工子弟,安放好每一位打工子弟的课桌。在巨额财政投入的背后,我们切忌不能好心办坏事。

  依靠财政投入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万能的,我们不能忽视市场的巨大作用。伴随市场经济应运而生的民办学校有它的优势所在,在某些方面也许更适合打工子弟,何不以鼓励引导代替盲目关闭,最大程度上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参考资料:

1、从安放好每一张课桌开始.2011年10月15日.京华时报
2、治理打工子弟学校不能靠关.2011年8月17.荆楚网.王传言http://www.lwgcw.com
3、北京关闭打工子弟学校风波.2011年8月19日.经济观察报.刘金松 朱昌俊http://finance.sina.com.cn/g/20110819/230210348079.shtml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