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新闻点评 > 三万礼金换来的三年幼儿园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三万礼金换来的三年幼儿园

2012-07-10

摘要:

幼儿园兴起的"送礼"之风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对于家境并不宽裕的普通家庭来说,三万礼金换来的三年幼儿园是否"值"?作者认为,给幼儿园教师送礼之风的盛行,原因分别来自家长、托幼机构、教师以及我国当前的政策法规之下所造成的托幼机构现状,并随着入托需求的增长和托幼机构所提供的入园名额的相对减少之间的矛盾而愈演愈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高梦琼

●案例再现:

  2010年教师节,工作于汉口某事业单位的胡柳(化名)与丈夫发生争吵,争论是否要给女儿幼儿园的老师送礼。

  送礼只为“求照顾” 原来,自从两年前,胡柳将刚满三岁的女儿送入了所在集团办的公立幼儿园后,就开始了给老师送礼的“征途”。然而,多次送礼后,一位老师私下透露,因为该园是集团内部幼儿园,有很多高干子女要照顾,他们即使不送礼,老师们也都“心里有数”。听到这样的内幕,只是普通职员的胡柳只得将女儿转到附近一所民办园,希望能让女儿得到更好的照顾。

  民办园也要靠“关系” “幼儿园分为大、中、小班,本应按年龄分班,但实际上还是要走关系。”胡柳先将女儿送到中班,发现中班更多只是玩,而大班则开设入学准备的教学活动。胡柳看到:大班里,竟然也有三四岁的孩子。为不让女儿输在起跑线上,胡柳又给四位老师一人送一张500元的超市购物卡,将女儿转到大班学文化课及音乐、美术等兴趣班。

  送礼三年花费近三万 胡柳夫妇的工资并不高,只能算普通白领。在她的账本里,从三年前给幼儿园老师送的第一份礼算起,到现在已支出2.8万元。

  又到节日,胡柳打听到:女儿所在的幼儿园每年都有几个“保送”名额能直接进入武汉市一所重点小学。为能捞到“保送”名额,胡柳决定再送大礼,但这次丈夫并不同意,认为家里经济不宽裕,送不起。

  胡柳也很矛盾,像这样的送礼,从洗发水开始送起,慢慢档次逐步提高,从化妆品到购物卡,从礼品到红包,送完幼儿园送小学,送完小学再送初中,何时才是个头呢?

●分析与思考:

  案例中的事件,在中国应该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不知何时起,“送礼”之风悄然兴起、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承担学前教育工作的幼儿园最根本的职责即为社会幼儿及家庭提供基本的保教服务,“送礼之风”实属不正,却为何大兴其道?到底是什么助长了此股风潮?

  首先,“金钱至上”的经济理念已成为如今社会的经济背景环境。

  用金钱衡量效益和产出成为一定的思维定势,在一定程度上延伸至教育领域,并且在年龄坐标中逐渐向下,触及学前教育。一部分家长为了让孩子受到“优待”,试图通过金钱购买老师的“关爱”,某种程度上成为向学前教育机构教师送礼的始作俑者;另一部分家长,出于社会普遍存在的教师职业道德危机,担心孩子受到不公待遇,于是加入送礼大军。经济条件稍好的家长自然进一步扩充了这个队伍,而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只能拥有无奈的担忧。但即便是这种底层的担忧,也进一步助涨了这股风气的盛行。

  其次,托幼机构和教师道义防线薄弱。

  我们知道,相当一部分的托幼机构和幼儿园教师恪守天责,爱孩子、尊重教育,并拥有自身的教育信仰和教育理念,在送礼之风盛行的社会环境下,也苦于应付家长一波又一波的“好意”,不断的解释“即便没有金钱的趋势,关爱好孩子也是他们的本分之举”。但不能否认,有很多托幼机构没有建筑好自身的道义防线,来者不拒,一来二去,“礼金”少寡已然成为他们工作投入与否的风向标,更有甚者,在明里暗示家长需要向老师“进贡”,并对自己园所的孩子区别对待。此现象在公私两类托幼机构均有发生。公立园所内面对直接服务的企事业单位,班里师幼比低,教师的看护目标自然向权势子女倾斜,其他孩子要想得到相当的关注,就必须额外投入;私立园自负盈亏,不放弃任何的吸金机会,使家长不得不在入托费用之外,还在节假日礼品上花费心思。与此同时,面对着金钱的诱惑和对权势的妥协,部分托幼机构的教师及负责人也渐渐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忽略托幼机构园所的公共服务职能。

  第三,我国的学前教育资源分布失衡。

  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拨款长期以来只占到教育经费的1.3%,且仅集中在少数示范园和一级园;私立园没有政府投入,在面临幼儿园供不应求的现状时,趁机做小动作为自己谋利益。以北京市为例,2006至2008年间新生儿共40多万,而现有幼儿园的接收能力只有22.6万人左右;而与此同时,幼儿园数量却从1990年的4793所减至2009年的1266所。现有幼儿园远不能满足适龄儿童的入托需求,公共资源匮乏,师幼比也不尽合理。这样一来,家长为了子女的教育,花钱入园、“送礼”来争夺老师对自家孩子的注意力。如果有足够的公办园,足够的入托名额,并且有更多的民办园合理满足更多的家庭的多元化入托需求,也不至于让送礼之风在幼儿园愈演愈热。

  第四,国家政策和相关法规的缺席。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法律地位模糊,导致管理体制和投入体制不顺,政府责任不清,难以建立健康的学前教育管理秩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曾是城市学前教育主力军的企事业单位办园逐步与原单位分离或停办,造成城市幼儿园数量的迅速减少。企事业单位办园与原主办单位分离后,性质归属不清,靠自收自支维持生存,使得这部分幼儿园教育质量缺乏保障。各种社会力量办园的条件、权利和行为缺乏应有的规范与保障。社会力量办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前教育事业政府投入不足的矛盾,但对这些幼儿园的办园条件、教师资质、办园质量等尚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既不利于社会力量办园的权益保障,也严重影响其办园积极性与教育质量。此外,经费匮乏,幼教事业发展缺乏基本的经费保障。教师待遇缺乏保障,队伍不稳定。这样一来,公立园学额缺少,私立园惟利是图,且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引领,在大环境上,为送礼之风提供了温床。

  综上,笔者认为,给幼儿园教师送礼之风的盛行,原因分别来自家长、托幼机构、教师以及我国当前的政策法规之下所造成的托幼机构现状,并随着入托需求的增长和托幼机构所提供的入园名额的相对减少之间的矛盾而愈演愈烈。而解决此种现状重中之重就是解决入托的供需矛盾——政府要加强学前立法,加强财政投入,明确资金来源,保障公立园的充足供给。与此同时,加强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定,明确规定私立园的经营现状与运营规则,使其与公立园互相补充。各园所与教师也理应规范自身的运作模式,明确职责与义务,做“本分之事”,做好抵御不良之风的首道防线,自觉抵制收礼行为的发生。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