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新闻点评 > 解决"入园难"=增加公办园?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解决"入园难"=增加公办园?

2012-07-10

摘要:

六月又是各幼儿园开始报名招生的时间,各种关于入园难的报道又开始层出不穷。现在幼儿园收托状况到底是怎样的?面对这些情况,政府又是如何作为的?从政府的政策来看,"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的解决策略集中在增加公办园这一途径,但这是否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呢?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马楠

  又到了六月,又到了各幼儿园开始报名招生的时间,各种关于入园难的报道又开始层出不穷,近期的一篇报道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在回龙观北郊农场幼儿园,招生本来只有5个名额,却吸引了近百位家长前来排队。排在最前面的一位家长表示,他已经连续3天没有睡觉。”当然,这也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个案,但是面对这种情况仍让人不禁要追问,现在幼儿园收托状况到底是怎样的?面对这些情况,政府又是如何作为的?

■ 相关政策集中于“增加公办园”

  “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早已经被大家争论了许久,政府也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力图解决或者缓解这种情况。以北京为例,北京市去年出台相关政策,划拨专项经费3000万元,对新增幼儿园班级给予补贴。其结果是,去年北京市公办幼儿园新扩增300个班,基本按照每扩1个班拨款10万元的标准进行补助。与此同时,公立园开始逐渐加大进驻小区办园的力度,希望借此来增加公办园数量。而杭州市则早在05年就出台政策,每年新增2所公办幼儿园。上海市作为幼教事业发展比较超前的地区,也主要依靠公办园作为主力军,“上海1200余所托幼机构中,民办幼儿园的数量达178所,可至今全市39所示范幼儿园仍然全部姓‘公’,能达到一级标准的民办园也只有区区一所。”对照这些已出台的相关政策,不难发现:“入园难”问题的解决策略集中在增加公办园这一途径,而针对于此的争论也是是否应该增加公办园。

■ 增加公办园只是缓解“入园难”问题的众多措施之一

  从1993年到2007年,中国内地公办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逐步减少,由10万2千所减少到5063所,民办幼儿园却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 这一09年的数据其实指出了争论之所以出现的一个焦点所在——公办与民办在收费和教育质量上的差异。相较于其他办园形式,公办园对于家长来说确实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以企事业单位办园为例,这种集体办园形式虽然收费较低,但其面向的服务群体往往是单位职工,解决本单位职工孩子入托需求,对于本单位之外的入托需求往往力不从心,因此收托范围受限。而民办园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收费较高(调查显示,民办园收费在1000元以下的占50%,收费在2000元以上的占33.3%,条件好的收费高达数千元甚至万元以上。)而公办园收费低廉(政府定价,公办园最高收费420元),收托对象是所在学区的幼儿,而且保教质量往往更有保障。因此,家长们更趋向于选择公办园也是情理之中的。

  但是,增加公办园、加大政府对公办园的投入这些只能是应对日益增长的学前教育需求的众多措施中的一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转型与公共教育权力的变迁,促使政府必须改变以往计划经济时代集教育行政管理者、幼儿园举办者、具体办园者等诸角色于一身的状况。政府真正的职能应该是与市场、社会、幼儿园之间建立以授权、合作、协商、服务、监管为特征的权力关系,而非包办、代办的将公办园置于明显的政府权力偏袒之下。

■ “入园难”的深层次原因: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问题

  “入园难”的问题换个角度来看,是社会对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追求与竞争,当一块儿大饼有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分享时,如何能够体现公平的分配就是一个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里更需要看到,优质教育资源不应该与公办园划上等号,政府需要做的更多的是加大对民办教育资源的扶持、监督、规范与管理,让越来越多的民办教育资源成为优质资源。例如,在对民办园的诟病中相当一部分是与部分民办园收费过高、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有关。但是究其收费根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与托幼机构准入、教育投入本身成本等等因素有关。政府如何将其与不正当投机牟利的行为区别开来,正确引导规范,就是政府职责转换过程中可以考虑的。

  同时,从笔者自身经验来说,还有相当一部分在现有条件下同样应该是“大饼”的享有者(乡镇低收入人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等),却根本没有被纳入到分享之列,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其学前教育问题虽然得到政府的关注,但是尚未提出可行的方案,他们从来也不是公办园的考虑对象,自身也从没想过去排队上公办园,这里折射出的公平问题就更值得思考与探讨了。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