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新闻点评 > "教育券":解决弱势群体"入园难"的可能途径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教育券":解决弱势群体"入园难"的可能途径

2012-07-10

摘要:

在"入园难、入园贵"现象尤为突出的现状下,近期很多学者把眼光投向了"教育券"。教育券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在其著作《资本主义与自由》中首次提出的。所谓教育券,是指政府把教育经费折合成一定数额的有价证券发给学生,学生凭此券可以选择学校,学校拿着收到的教育券去向政府兑换等值的教育经费。作为解决儿童入园问题的可行性途径之一,该想法得到了各国学者和相关人士的广泛关注。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刘莉

  在“入园难、入园贵”现象尤为突出的现状下,近期很多学者把眼光投向了“教育券”,认为政府通过发放教育券或可解决此问题。

■教育券是什么?

  教育券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的,他在其著作《资本主义与自由》的第六章“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中首次提出教育券理论。所谓教育券,是指政府把教育经费折合成一定数额的有价证券发给学生,学生凭此券可以选择学校,学校拿着收到的教育券去向政府兑换等值的教育经费。

■“教育券”的实践

  这一政府对教育进行财政补助的方式引入我国后,很快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并且近几年很多地方也在进行教育券的实践探索。

  政府在幼儿教育中的责任应体现政府在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干预性、补偿性、参与性责任 。研究者提出改变教育补助的方式,比如:给流动儿童发放教育券,让他们自主选择合适的幼儿园(包括民办幼儿园);幼儿园凭着手中的教育券去向政府领取教育经费。在我国,最早开始教育财政体制改革、采用教育券补助方式的是浙江省,在幼儿教育事业中也向适龄儿童家长发放教育券;此外,在江苏、山东、成都也都有一定范围的实践。

  在美国,早已实行“教育券”制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美国不同的是:美国沿循的是“无排富性”模式,即给每个家庭发放等值的教育券;而中国主要是“排富性”模式,即教育券发给需要补助的家庭,体现了政府在幼儿教育事业中的补偿性责任。

■“入园难”的根本原因:政府投入不足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农民工涌入城市,并逐渐呈现“举家迁移”的趋势,子女也随之来到城市,在城市生活。虽然我国政府目前已经基本保障了学龄儿童的受教育权利,保障他们与城市儿童享有平等的义务教育;然而,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却没有纳入政府的视线范围,至今甚至连流动学前儿童的基本信息(如出生记录、流入数量等)都没有完整地登记在册。面对入园难、入园贵,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利根本得不到保障。

  我国政府对幼儿教育的财政投入非常少,有限的投入也集中在了公办幼儿园,而企业幼儿园、民办幼儿园、街道办园、以及近年呈“异军突起”之势的“山寨幼儿园”完全得不到政府的财政支持——但是这些幼儿园却在替政府承担着学前教育的责任。幼儿教育是准公共产品,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为弱势群体提供的幼儿教育应该是一种补偿性的服务。

■教育券或可成为解决弱势群体“入园难”问题的一条途径

  研究者指出,教育券在解决农民工子女、农村儿童入学问题上具有可行性和一定的价值。一方面,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的教育体系为教育券的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应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这也在政策上为幼儿教育财政投入方式改革提供了依据。此外,世界各地和中国部分试点地区的实践为我国幼儿教育实施教育券财政补助方式提供了经验。研究者认为教育券能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自由竞争,提高教育质量和师资水平;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教育市场,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保障每个幼儿平等的教育权利,实现教育公平。

  教育券作为解决弱势群体入园难的方式,实现了从“补助学校”到“直接补助人头”的转变,有利于教育改革和财政改革的落实,从实践的效果来看,也确实减轻了弱势群体的经济压力。

  当然,任何改革措施的实施,都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后一座堡垒,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幼儿教育)领域,目前存在着政府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管理权限不清等问题。实施教育券需要明确补助的标准,包括“谁能得到教育券”、“补助多少合适”、“政府在教育券实施中的职责是什么”、“实施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有哪些”、“有哪些缓解负面影响的措施”等,这些都需要深思熟虑。但总的来说,教育券是否能成为解决弱势群体入园难问题的一项措施,值得进一步商讨。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