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儿童科学 > 儿童立场,科学精神 ---- 纪念中国首例儿童活动个案研究100周年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儿童立场,科学精神 ---- 纪念中国首例儿童活动个案研究100周年

2020-12-11

摘要:

  本期为大家转载纪念中国首例儿童活动个案研究100周年的文章内容,让我们共同来领略中国儿童心理学奠基者陈鹤琴先生关于儿童心理学研究工作的见解及对于教育的深刻理解。

  

转载自《动漫界・幼教365(管理)》2020年12月"鹤琴之声"栏目

  第1个月
  第1星期
  第1天
  (1)这个小孩子是在1920年12月26日凌晨2点零9分生的。
  (2)生后2秒钟就大哭,一直哭到2点19分,共连续哭了10分钟,以后就是间断地哭了。
  (3)生后45分钟,就打呵欠。
  (4)生后2小时44分,又打呵欠,以后再打呵欠6次。
  ......

  这是中国首例儿童行为活动个案研究的观察记录,记录中被观察的对象是一个刚出生的小男孩,名叫一鸣,在一旁密切注视小男孩每一个细小反应、动作并作详细观察记录者,正是这位男孩的父亲,时年29岁的"东大"(全称:东南大学)教育科儿童心理学教授陈鹤琴(1892-1982),此项工作持续了两年多时间,共808天,根据这份观察记录写成的两本著作《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被誉为"中国现代儿童教育开山之作"。因此,陈鹤琴于一个世纪前所做的这份记录与相关连续观察、试验、研究工作,其价值与意义已超越观察、记录与著作本身,从而使中国的儿童教育从"社会意志" "伦理道德"出发的"成人主观性"逐渐向"儿童生活" "认知经验"的"儿童主体"方向过渡,进而使儿童教育的性质、范围,由"概念" "空谈",甚至高深的"玄学"转变为"客观的" 、"有规律可循"、可测量并广泛应用的"科学"。

  陈鹤琴写道:
  "研究儿童心理是一种最有趣的事,也是在儿童教育上算为一种最紧要的事情。不知儿童心理,哪里可以教育儿童?所以欧美各国对于研究儿童心理非常注重。但我国研究者寥寥,而一般教育家空谈教育,却不去实地研究教育者之心理,无怪教育之不见日进。"
  (引自《儿童心理之研究》192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被收入《陈鹤琴全集》第一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361页)

一.打开儿童研究"科学化"之门

  在现代儿童教育家看来,儿童生长与发展始终不仅具有自身的规律,并且与自然、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儿童教育的目的在于儿童发展,而儿童发展(包括身体、心理、智力、社会性等)的起点在于儿童的身体、感觉、意志。正如德国儿童心理学家W・普莱尔(1841-1897)在《幼儿的感觉与意志》一书序言中对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描述:"在由涌泉到河口的全程中,旁观者看到奔流,看到前前后后;他知道它虽然屡屡汇合而起变化,但急急奔进的还是相同的成分;他知道这些成分之中好多化为蒸汽,但河流永远是同一条河流" 。(引自《幼儿的感觉与意志》,W・普莱尔著,孙国华唐钺译,科学出版社,1960年4月)

  自18世纪中叶,英国科学家达尔文(C.Darwin,1809-1882)试图从生物进化过程的角度研究幼儿心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使由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J.H.Pestalozzi,1746-1827)等教育家倡导"心理学化教育"等西方教育思想增加了来自"生物学"方面阐释,直到19世纪后期以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普莱尔于1882年出版《儿童心理》一书,将观察与实验的方法应用于研究儿童心理发展,从而使儿童心理学研究从主观判断、推理、概念开始与客观、实证、统计的"实验主义"相结合,同时将儿童及其成长过程作为连续发展"整体"进行研究,探索儿童成长、发展的规律性,从而使"科学化"成为人们研究儿童与儿童心理的基础、方法,进而使儿童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使儿童教育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20世纪初期,"新教育"运动领袖之一的陶行知(又名知行,1891-1946)将"旧教育"特点归纳为"五旧",包括(一)依赖天工;(二)沿袭陈法;(三)率任己意;(四)仪型他国;(五)偶尔尝试(参见《试验主义与新教育》,载《中国教育改造》陶行知著,商务印书馆,2016年8月,第5-7页)。而有无"发明之力"作为划分新旧教育的界限。当时,由于受到传统观念与立论方式影响,中国本土的儿童教育尚处于"模仿""仪型"外国模式阶段,许多"新教育"主张仍停留在"儿童独立" "儿童自由" "解放儿童"哲学、伦理层面,缺乏"科学性",包括"客观的" "数目的观念"与"工具"三大要素(参见《教育与科学方法》,载《中国教育改造》陶行知著,商务印书馆,2016年8月,第151-154页)。由此,陈鹤琴运用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专攻教育学科的专业优势,包括教育心理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率先将教育观察、试验与测量、统计等研究理论、技术以及具体步骤、方法应用于对于儿童成长、发展规律的研究与归纳、总结方面。在他看来,儿童教育必须的两大前提:一是儿童立场,即"以儿童为中心""对于儿童有敬爱之心";二是科学的方法与精神,即"曾经研究过普通心理学",还须有"恒心和细心""与儿童的接触机会要多"(参见《儿童心理之研究》,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被收入《陈鹤琴全集》第一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361页)。

  由此,陈鹤琴进行的中国首例儿童行为活动个案研究,其价值与意义超越了研究本身与一鸣的成长、发展,而在于打开了中国儿童研究"科学化"之门,推动了中国现代儿童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为广大儿童与他们的父母们找到了"幸福的源泉"(参见《评陈著之<家庭教育>----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1925年,载《中国教育改造》陶行知著,商务印书馆,2016年8月,第46页)。

二.发现儿童,发展儿童

  陈鹤琴对于儿童生长与发展规律的研究,通过连续观察、试验、记录儿童行为、活动,从中发现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归纳、总结其中的规律性与相应的教育重点。尽管,作为中国首例儿童行为活动个案研究,陈鹤琴运用了当时少见的照相术等先进工具,其观察、试验、记录尚存在样本单一、方法略显简单等不足,然而,对于长期习惯以道德、伦理等成人观念判断、规范儿童行为、活动的中国社会而言,陈鹤琴的此项工作至少产生两方面意义:一方面,儿童自身成为人们观察、试验、研究的中心,儿童的行为、活动作为对于儿童进行教育的依据,即"儿童视角""儿童立场"。第二方面,陈鹤琴采用试验与具体案例,以及统计、测量等方式,阐释其中的过程原理与科学、适宜的教育方法。也可以说,陈鹤琴对儿童的研究,并不止步于发现儿童生长"秘密",更在于儿童自身与社会性发展。

  陈鹤的观察、试验首先从一鸣刚出生后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应、感觉开始,如:

  第1月
  第1星期
  第1天
  (出生后10小时)
  (7)用手扇他的脸,他的皱眉肌就皱缩起来。
  (8)用指触他的上唇,上唇就动。
  (9)打喷嚏两次
  (10)眼睛闭着的时候,用灯光照他,他的眼皮就能皱缩。
  (11)两腿向内弯曲如弓形。
  (12)头颅是很软的,皮肤带红色,四肢能动。
  (13)这一天除哭之外,完全是睡眠。
  第2星期
  第14天
  (22)睡着的时候,他自己脸上显出笑、哭、皱眉、皱唇种种样子。
  (23)用指触他的上唇,他的鼻眼都向下皱;触他的下唇,他的鼻眼向上皱。
  (24)他的眼睛能随意转动。

  通过对一鸣的观察、试验,陈鹤琴阐释:"儿童生出后除了睡眠和生重病之外,没有一刻不动的。一两天的襁褓,醒的时候,手脚就不定地乱动,假使手脚裹得太紧,不能自由,他的头、眼、口都还是要动的。不过这个时期,所有的动作都是很简单,后来手足强健,他的动作就变复杂了。"(参见《儿童心理之研究》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被收入《陈鹤琴全集》第一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77页)

  一鸣长到1岁半以后,身体、智力逐渐发展,喜欢上了骑马游戏,也能模仿外界的许多声音,还会学着成人的样子,拿了空盘喂猫。陈鹤琴的记录:

  第471天
  (173)不喜欢单调的生活:与父母同友人乘马车到夫子庙游玩,起初坐得很高兴,后来因不能动作,就不高兴了。坐马车他是喜欢的,不过时间太长,在车里的生活太简单,他就觉得无趣。这可证明儿童的好动,也可证明儿童缺乏忍耐。

  第476天
  (177)以手指代替言语:晚上8点钟,他要父亲抱他到吃饭的地方,他指着茶杯,意思就是要喝茶。这里有两点:①他知道喝水的地方②他能用手指代替言语。

  第525天
  (213)没有怕羞的态度:今天他父亲带他到幼稚园里去玩,他看见别人唱歌、跳舞,后来他父亲怂恿他同别的儿童跳舞、唱歌,他就很高兴地去做,在这个时候他还没有怕羞的意思。
  (214)不受强迫,喜欢诱导:今天他正在高兴地翻阅书籍的时候,他母亲叫他吃饭去,他不肯去;他父亲叫他,他也不去。他母亲想了一个办法,跑到他的面前,蹲下来以背朝着他,对他说:"我背了你去。"他看见这个新的游戏,他就肯去,并且立刻很高兴地扑在母亲背上吃饭去了。这里可以晓得遇到小孩子应当做而不愿做的时候,不要勉强他做,也不要恐吓他,使他哭起来,只要稍微用点心思,想个办法引诱他去做,这样既不违拗他的意志,而且使他对于父母的感情格外浓厚。(参见《儿童心理之研究》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被收入《陈鹤琴全集》第一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73页)

  在陈鹤琴的观察、记录中,从一鸣身体、感觉、动作发育、发展,到智能、智力提高过 程,印证了他对儿童特性的归纳: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游戏心。他认为,儿童一方面具有"独立性"与许多天赋;另一方面,这些"独立性"与天赋需要环境,包括成人的支持、引导才能得到发展。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不应将"天赋"与"环境"割裂,他提出"儿童学"概念,将所有与儿童相关的生理与心理研究、保育与教育,以及相关各方面因素统合关联,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儿童观"与"儿童化"的教育、教学过程。

三.儿童行为活动个案808天观察、试验的启示

  100年前,陈鹤琴对于儿童行为活动个案808天观察、试验的研究对现在的幼儿教育研究与广大教师、家长有哪些启示呢?以下三方面:

  第一方面,研究"动机"。陈鹤琴的研究动机或许有二,一是由观察、试验获得第一手资料,进而推理、归纳,形成"学理";二是经过观察、试验过程印证"学理"。在陈鹤琴看来,任何对于儿童心理的"学理"应该在儿童行为、活动中找到"实证"。

  第二方面,研究方法。包括两方面,一方面,连续性,即从生理发育到心理发展;从感觉刺激到认知经验;一方面,整体性,即陈鹤琴的观察、研究并不将儿童的行为、活动与环境"分隔""孤立",而是强调各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三方面,目的性。与许多儿童心理学学者不同,陈鹤琴对儿童的观察、试验等研究,目的是归纳出儿童教育的科学方法,使儿童教育进入"教育心理学化"境界。区别于"为研究而研究""为理论而理论"的学术追求,陈鹤琴研究儿童心理的目的在于儿童教育的应用与实践,陈鹤琴写道:"从实施教育方面说,我们若要教育之有成效,非明了受教育者之心理不可。若不顾受教育者之心理而妄教之,那么没有不失败的"。(参见《未达学龄儿童之研究》原载《教育杂志》1926年第十八卷第十七期,被收入《陈鹤琴全集》第一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372页)

  陈鹤琴的教育著作有一个明显特点,将许多教育理论解释得浅显易懂,这与他作为儿童教育专家的亲和、平易、理性的做人风格有关。正如他在20世纪40年代初倡导"活教育"十七条教学原则所提出宗旨"心理学具体化,教学法大众化",由808天观察、试验等研究记录作为基本素材汇集而成的另一本著作,也是《儿童心理之研究》姊妹著作《家庭教育》自1925年问世以来,已经再版数十版。不久后,《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将由商务印书馆根据1926年版本印行,使这本被誉为"中国儿童心理学开山之作"的著作重放光芒,大家拭目以待!

2020年9月9日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