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日本教育情报 > 【日本、美国】日本和美国的保育实践——着眼于园内用餐时的喂食行为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日本、美国】日本和美国的保育实践——着眼于园内用餐时的喂食行为

濑尾 知子(秋田大学教育文化系 副教授)
2022-11-18

摘要:

  本文以独特的视角,着眼于秋田县泻上市某保育园和乔治亚大学McPhaul Center这两个园所,在儿童用餐时老师发挥的作用以及给孩子喂食的行为,进行两种文化的比较研究,并考察和总结了日本保育实践的现状和特点。
 English 

前言

  当我看到《三种文化中的幼儿园》Preschool in Three Cultures: Japa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这本书时,令我萌生了将来对国内外保育实践进行比较研究的想法,也曾隐约想过“如果要做比较研究,我希望能直接能得到该书作者约瑟夫・托宾教授的指导”。在我和榊原洋一先生(我研究生时代的恩师)商谈此事时,偶然得知了托宾教授和榊原先生原来是旧识。于是,在榊原老师和秋田大学的老师们的大力帮助下,我有幸获得了赴美师从乔治亚大学托宾教授从事研究的机会。

  本文将着眼于日本和美国的两所保育园,即秋田县泻上市某保育园和乔治亚大学McPhaul Center,在儿童用餐时老师发挥的作用以及给孩子喂食的行为,进行比较研究并考察和总结日本保育实践的现状和特点。

1.着眼于园内用餐场景的比较研究

  思考学龄前儿童(包括幼儿园和托儿所,以下简称“园所”)的学习行为时,向来是将重点放在游戏上,很少有人注重用餐的场景。但是只要仔细观察孩子们在园内的生活,就会发现孩子们在用餐时可以学到不同于通过游戏习得的经验和知识,老师们也会用不同于游戏的指导方法向孩子们传授各种知识和经验。

  我之所以着眼于日美两国园所的用餐场景主要有两个理由。首先,因为用餐场景是与游戏场景不同的学习场景,现有研究成果也已印证了园内用餐场景的特殊性,全班所有成员在一定时间内面对面交流、对话且容易培养伙伴关系(e.g.,中泽・锻冶・石井, 1995;外山, 1998;富冈, 2010)。在园内用餐时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停留在同一场所,即便用餐过程中孩子之间出现纠纷或想干其他事也不能离开座位。再者,在园内用餐时通常4到6个孩子(最多8个)坐一桌,而且并不见得能和要好的同学坐同一张桌子。因此无论关系好坏用餐时都必须和同坐一桌的孩子进行一定程度的交流。与之相反,游戏时并不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停留在同一场所,对游戏不再感兴趣或孩子之间出现纠纷时也能自由地离开。所以说孩子们在用餐时能够获得和游戏时完全不同的体验。

  另一个原因在于笔者认为园内用餐场景更易于反映不同文化背景下教师发挥作用的差异。世界各国的幼儿教育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入学准备型和生活基础型。美国的幼儿教育属于前者,主要目的是为升入小学做准备。日本则属于后者,综合考量婴幼儿发展的特点,旨在丰富儿童的生活和体验。为此,两国幼儿阶段的教育课程有很大的差异,各幼教机构儿童游戏时的情景也大相径庭。但是,无论课程安排多么不同,在用餐时多名儿童围坐一桌一起用餐的方式上却没有太大的差异。至于用餐时吃什么、怎么吃等用餐规矩和交流方式,可以预见各国的文化背景对教师发挥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影响。

  接下来就来看一下日美两国园内用餐场景有何不同。

2.用餐时教师发挥作用的差异

  本次调查是在我们于2019年6月到2020年2月期间,共计6次观察和拍摄了日美两国园内用餐场景。然后,将日本园所的录像剪辑给美国老师观看后,就其印象深刻或感到惊讶的场面进行了采访。

  其结果显示,日美两国最明显的差异在于老师给孩子“喂食”的行为。日本园所用餐时,看到有些孩子吃得太慢老师总会主动给这些孩子喂饭。我们在日本实施的六次调查中,每次都看到老师给孩子喂食的行为。而美国的调查中6次都没有看到这种行为。另外,被问到“看了录像有何情景令你感到惊讶”时,接受采访的三位美国老师均提到了“老师给孩子喂食”的行为。他们表示:“在我们这里,除了还不会自己进食的婴儿外,绝不会给三岁和四岁儿童喂饭。”

  一般来说,成年人会给两、三岁以下的孩子喂饭。满两岁前的婴幼儿阶段,孩子和成年人之间“进食—喂食”这样的行为模式可以说是各国相通的行为。可是,到了三、四岁,尽管没有老师的帮助也能自己进食但仍继续让老师喂饭的行为应该只在日本存在吧。

3.日本的保育实践——“喂食”行为的意义

  喂食行为是有助于促进儿童日后沟通的社会土壤(川田,2013),而不仅仅是以摄取营养为目的的行为。日本有以全部吃完、不浪费食物为美德的传统,但我认为日本的幼儿园老师在孩子们用餐时给孩子喂饭的行为不只是为了督促孩子把饭菜全部吃完,也是容许孩子“撒娇”的行为。土居(1973)对“撒娇”定义为“刻意博取他人关心、帮助的行动”。在日本,幼儿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课题就是:不是要求幼儿一开始就自立,而是培养他们怎么通过对他人的依赖排除孤独和寂寞。而我觉得在园内用餐时呼叫老师、要老师给自己喂饭的行为也许正是孩子希望自己也得到关注,和老师、同学有更多互动的“撒娇”的表现。

  当然,给孩子喂饭的时间也许也是老师和每个孩子单独接触、交流的重要的时刻。毕竟在园所里,每个老师要负责照顾好几个孩子,按照日本园所中教职员工的配置标准,小班(3岁儿童)20人才配备1名教师,中班(4岁儿童)30人配备1名教师。接受本次调查的日本保育园的规模较小,小班一共15个孩子,由1名教师负责。而在美国通常1名教师只负责照看6~7个孩子。和国外相比,日本的园所老师由于需要照看的孩子人数较多,因此和每个孩子直接接触、交流的时间相对就比较少。但我觉得日本的老师可能正是通过给孩子喂饭这一行为确保了和每个孩子单独接触的时间,以弥补游戏时和每个孩子接触时间较少的缺憾。

  林&托宾在 2019年的论文指出,日本园所的游戏时间时,老师更侧重于在孩子们身边观察、守护而非频繁干涉孩子们的游戏。我也感觉到日本的保育实践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即游戏时通过观察、守护确保孩子们有足够的机会加深交流、用餐时则通过给孩子喂饭的行为确保老师和孩子们有足够的机会单独接触、交流。可以说日本的保育实践恰到好处地平衡了老师与孩子、以及孩子之间的关系。

最后

  在幼儿教育方面,日本和美国不仅课程安排不同,老师和孩子接触、交流的方式也各不相同。通过此次调查,我们深切体会到两国之间的差异。调查显示,美国的园所看不到老师给孩子喂饭的行为。而这种用餐时老师积极给孩子“喂食”的行为与日本保育的一大特征—“守护式保育”以及日本人的溺爱心理也不无关系。

  园内用餐的场景只是孩子们诸多学习、生活场景中的一个,每天不断重复,孩子们通过用餐等各种场景重复着无数特定的行为模式。但是,用餐场景不是背离其他生活场景单独存在的,而是作为孩子们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其他生活场景,和社会相衔接,给孩子们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和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国家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反思自己国家的幼儿教育,获得更多的机会拓展视野、加深相互间的理解,进行更深入的讨论。重新探讨那些在日本生活时习以为常的事也许会为我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促使我们从全新的角度思考日本的保育工作、激发更多的创意。


引用文献

  • Caudill, W., & Plath, D. W. (1966). Who sleeps by whom? Parent-child involvement in urban Japanese families. Psychiatry, 29(4), 344-366.
    https://doi.org/10.1080/00332747.1966.11023478
  • 林安希子・约瑟夫・托宾(2019).幼儿教育的人种学——日本文化・在社会中成长的孩子们. 明石书店
  • 川田学.(2013). 第8章 自他关系的发展和婴儿食品. 根山光一・外山纪子・河原纪子(编算).儿童与食物-超越食育. 东京大学出版会, 133-146.
  • 中泽润・锻冶礼子・石井恭子.(1995).幼儿园教师帮助孩子用餐行为的分析. 保育学研究, 33, 59-67.
  • 土居健郎.(1973).《日本人的心理结构》.原名《“撒娇”的构造》.弘文堂
  • 富冈麻由子. (2010). 有关儿童用餐场景的研究讲评:着眼于其行为平台的功能. 有明教育艺术大专纪要, 1, 45-55.
  • 外山纪子.(1998).保育园用餐时幼儿占座的行为:坐在旁边有什么好事吗? 发展心理学研究, 9, 209-220.
作者简介

濑尾 知子 (秋田大学教育文化系 副教授)

濑尾 知子 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人类文化创成科学研究科硕士课程毕业后,继续攻读同专业博士课程,中途退学。硕士学位(人文科学)。曾在初中和高中任教10年,现任秋田大学教育文化系副教授。专业为幼儿教育、保育学。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