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世界学前教育报告 > 日本 > 【日本】"以孩子为中心的保育"--保育实践中的文化差异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日本】"以孩子为中心的保育"--保育实践中的文化差异

内田 伸子(御茶水女子大学理事、副校长)
2012-07-10

摘要:

保育工作是一项充满变化和挑战的工作,以孩子为中心的保育理论,在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下因人际关系和人性意识的差异其实践形态和表现方式可能会迥然不同。本文比较了日美保育实践的异同,并提出无论在哪里,能够促进孩子成长的保育必须以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识、贴近每一个孩子为宗旨。保育,以孩子为中心,日美比较,尊重孩子,自主意识

0. 前言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
      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
      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布莱克 (William Blake)

  一颗沙、一朵野花、手掌、一刹那……保育就是一项在瞬间中注入永恒的工作。保育工作者精心照顾着孩子,也从孩子们那儿得到很多启发。他们不断观察孩子心中的“困惑和不解”,帮助孩子们自己解决这些问题。保育学、保育原理、保育心理学、小儿神经学、保育史、儿童文化论等等…积累了丰富知识的保育工作者开始投入实践,却发现那些理论在孩子们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如果不善于向孩子们学习并帮助其成长,就无法胜任保育工作。保育工作者必须忘我地与每个孩子真诚相处。忘记曾经学过的那些有关保育的知识,也不要拘泥于年度计划、月度计划以及每周和每天的计划,要敞开胸怀去面对每一个孩子。这样的保育理论就是“以孩子为中心的保育” (Child-Centered-Education)。在托儿所和幼儿园的教室里,孩子们才是主角,保育工作者只是配角。大人陪伴着孩子,以最有利于孩子们成长的方式跟他们说话、帮助他们。事实上,同样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上的保育工作却常常因文化上的差异呈现出迥然不同的形式。本文将对实施以孩子为中心的保育的茶水女子大学附属幼儿园和美国斯坦福大学附属彩虹幼儿园进行比较,探讨文化社会的儿童观对保育形态的影响。

1. 保育水平的提高:保育理论向“儿童中心主义”转换

  1988年日本为了提高保育质量开始实施更加注重每个孩子兴趣的“以孩子为中心的保育”,一改过去那种在同一时间让所有孩子进行同一活动的单调的保育方式。从此,在教室里,孩子们成了主角,老师们只是守护在一旁的“援助者”。老师从每个孩子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和他们对话,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即使孩子们遇到挫折,也不会铺好路代替他们解决问题,而是教会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茶水女子大学附属幼儿园建于1886年,是日本最早的幼儿园。仓桥惣三先生引进德国教育学家福禄贝尔的思想并开创了符合日本实情的保育事业,被称为“自由保育”,这样的保育也成为提高保育质量的范本。1998年,教育部门先后修改了幼儿教育指导纲要和托儿所保育方针,以孩子为中心的保育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直至今日。

  从过去由老师事先做好准备然后组织孩子们活动的保育方式一下子要转变为尊重孩子自主意识、老师只起辅助作用的“以孩子为中心的保育”,这样的变化别说是年轻的保育工作者,即便对那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保育方式的转换因此一度受阻。

  当时,为了普及自由保育,我和堀合老师走访了全国各地的幼儿园,召集当地的幼教工作者观摩堀合老师的当堂示范,由我进行讲解。我们还一一回答了大家的提问,并就保育工作的技巧和经验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我们告诉与会者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识,仔细观察孩子们的变化,及时给予那些在困难面前止步不前的孩子必要的帮助。并强调了保育实践是保育工作者和孩子们双向交流、共同创造的结果,“自由保育”也并非一成不变,因地区、幼儿园、老师、孩子的家庭背景而异。

  不久以后,人们的意识渐渐开始发生变化,以孩子为中心的保育思想终于在保育工作第一线被接受。如今,虽然仍有一部分幼儿园按父母要求实施着教师主导的教育,但是在幼教第一线“尊重孩子自主意识”的理念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

 

2. 保育实践中的文化差异

  从1982年4月到1986年3月,整整三年我都在观察堀合文子老师的保育实践。当时,堀合老师被认为是仓桥先生保育理论最忠实的实践者,更有“保育之神”之称,其教育实践受到极大的关注。每周五,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们纷纷到堀合老师这里观摩学习,教室里大人的人数甚至超过了孩子。而这里也总是精彩地实践着“以孩子为中心的保育”。但是,当我在同样实施以孩子为中心的保育的美国的幼儿园进行为期一年的考察后,却发现遵循同一理念的保育实践竟然因文化、时代、历史的差异而大相径庭。

  1996年到1997年,我到美国斯坦福大学附属小学和附属幼儿园考察并从事关于学习第二语言的研究。该大学附属彩虹幼儿园继承皮亚杰、卡米和德弗里斯的教育思想,实施“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

  我发现日美之间的差异首先反映在老师的“站位”上。在美国,老师和孩子作为个体并肩前行,老师“走”在孩子前面一点,一旦孩子遇到困难,就会从稍高于孩子视线的角度为孩子指明前进的方向。并且,老师们在引导孩子时绝不会只提供一个建议,而是会给孩子好几个建议、让他们自己做出选择。

  与此相对,在“仓桥理论-堀合保育”的模式中,老师和孩子总是处于面对面的位置。前进时老师则紧跟着走在孩子后面,万一孩子“跌倒”,可以随时“扶”他们一把。堀合老师在她的教室里贯彻着仓桥先生“教导孩子必须谨慎”的理论,她只向孩子们提出建议,从不禁止孩子们干他们想干的事,也从不指挥和命令他们。堀合老师总是全身心地从孩子们的一言一行中感受他们的诉求,放低视线平等地倾听他们的心声。她不会轻易地告诉孩子们应该怎么做,而是耐心地等待他们自己找到解决方法。

3. 影响援助方法的日美“儿童观”的差异

  笔者以为,日美之间的差异可能起因于双方处理人际关系的不同准则。在处处以自我为主的美国和十分在意与周围人关系的日本,培养孩子们自律意识的方法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了证实这一观点,我向斯坦福大学附属小学学生的母亲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孩子放学回家后,你通常对他(她)说什么?”结果显示,美国的母亲们对孩子说得最多的话是“你有没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其次是“你为你们班做贡献了吗?”,第三是“你感到快乐吗?”。总之美国人认为应该按自己的意志行事。与此相反,日本、韩国、台湾的母亲却非常关心孩子和同学们相处得好不好。接受了儒教精神洗礼的东亚文化视尊敬长者、为他人着想为美德,人们必须谨慎行事,不能一味地强调自己的想法。因此,孩子们往往不会自己做出决定,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大人们在培养孩子的判断、思考能力和自律意识时如果一开始就向他们发出指令、为其指明前进的方向,就有可能使孩子变成拨一拨动一动的算盘珠子,只会等待指示。为此,日本的保育工作者开始了新的尝试,即只给孩子启发和暗示,但不向他们发出指示。可能他们认为作为保育工作者应该努力开阔孩子的视野、告诉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止一个、从而增加孩子自己做出选择的机会。堀合老师也说∶“孩子们很难自己做出决定,所以我们要耐心地等待他们自己找到解决方法。”而彩虹幼儿园的吉尼弗老师则说∶“孩子们常常随心所欲地想出很多玩的花样,我们就因势利导提出若干建议、启发他们开展一些有助于成长的活动。”

4. 结束语

  同样是以孩子为中心的保育理论,在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下因人际关系和人性意识的差异其实践形态和表现方式可能会迥然不同。保育工作是一项充满变化和挑战的工作,幼儿园所在地区的文化、社会和老师的个人风格都是创造丰富多彩的保育形式的温床。

  无论在哪里,能够促进孩子成长的保育必须以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识、贴近每一个孩子为宗旨。只要保育工作者全心全意地倾听孩子的心声并予以回应,孩子们也一定能不断充实自己。为此,保育工作者必须坚持钻研业务,磨练自身洞察力和保育、教育工作能力,以便充分理解每个孩子、及时发现孩子们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给予适当的援助。

参考文献

1. 内田伸子(1998).『真心实意的保育−堀合文子语录及实践的启发』小学馆
2. 堀合文子(监修)内田伸子(解说)(2007).『谈“保育”——堀合文子的保育论』Noproblem.


作者简介

内田 伸子 (御茶水女子大学理事、副校长)

内田 伸子 ◆御茶水女子大学客座教授、名誉教授、学术博士 ◆专业: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保育心理学 ◆最新著述:《通俗易懂的婴幼儿心理学》(Minerva书房出版社,编著,2008)、《育儿永远“不晚”》(成美堂出版,2008)、《欢迎走进幼儿心理学的世界――儿童的世界构筑》(科学社出版,2008)、《克服虐待、坚强生存――切断恶性循环的力量》(新曜社,2010)、《儿童生活的安全安心:生命教育》(金子书房,2010) ◆担任日本放送协会NHK《和妈妈一起》儿童节目的嘉宾等。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