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的不期而遇
去年10月,我作为受邀海外专家之一参加了以朱家雄先生为中心举办的学术会议。几个月前当我决定参会时,还不知道会议主题是"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当得知会议主题时,因为我本身之前都是在研究3〜6岁儿童的保育课程的,稍微有一些担心,不知道自己在此次学会上能讲些什么。在思考该讲什么的时候,我回想起40多年前读博士的时候,曾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研究了年幼的孩子由谁来养育的问题,于是意识到可以结合在日本保育园开展的有关混龄保育的研究,讲讲这些文化人类学方面的知识。本稿这就是此次演讲的内容。
在上海会议上还有一件喜出望外的事情,那就是能够与榊原洋一先生进行了交谈。尽管我们过去也见过面,但从未互相听过对方的演讲,也没有机会好好交谈过。榊原先生在演讲中提到,最近脑科学的发展令我们对儿童的游戏和智力、社会性发展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对这一讲演十分感兴趣,而从自己在日本保育园实施的文化人类学研究中获得的结果和启示也极好地印证了上述观点。和榊原先生的谈话让我意识到儿童早期的保育和教育是一个极其丰富的领域,融合了医学、发展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诸多领域。而儿科医生和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也有助于帮助人们加深对学前教育的理解,知道幼儿能做什么、该做什么。
二、名词解说
用英语描述日本幼儿教育时,因为日美两国幼儿教育制度并非完全吻合,所以需要加以留意。近100年来,日本主要有两种学前教育设施。即,招收家长非全职工作的3至6岁儿童、实施半天保育(通常为上午9点到下午2点)的幼儿园,和招收家长有全职工作的0至6岁儿童、自早晨到晚上6点提供全天保育服务的保育园。最近,政府要将这两种学前教育设施进行统合,遂增加了第三种设施----认定儿童园。儿童园兼具保育园和幼儿园的特征,向全职家长的0至6岁儿童提供全天托管服务,所提供服务也没有保育和教育的明显区分。"幼儿园"直译成英语是"Kindergarten",但我觉得翻译成"Preschool"或"Nursery"更为合适。因为在美国"Kindergarten"是指小学第一学年(即预备班)。而保育园译为"Day care center",在美国也指全天托管全职家长的0至6岁孩子的设施。"儿童园"如字面意思是"儿童的花园",翻成英语则是"Children's center",在美国专指托管社会各阶层家长的孩子、实施兼具幼儿园和保育园特征之教育的设施。
三、3岁以下的孩子和母亲一整天待在家中并不好的理由
在很多国家里,对于将3岁以下孩子托付给父母之外的人照顾存在争议和不安。换言之,就是被认为,在"现代化国家"里,在孩子满3岁之前家长应尽量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否则将会对孩子的情绪方面、社会方面以及认知方面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我知道,用"现代化(morden)"这个词语来将国家进行分类有些不太合适的感觉,容易引起误会。尽管如此,仍然坚持使用这一概念是因为,我认为母亲应承担养育婴幼儿的主要责任这样的观点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恰恰是现代社会的症结所在,或可称之为"后现代化社会的状况"。我要指出的是,当国家在经济上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小家庭会进一步增加,对年幼的孩子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感情上都进行投入,建立密切的亲子关系,会出现人为孩子3岁前应尽可能和母亲待在一起的家庭结构。
美国有很多家长、教育工作者和制定政策的人担心让3岁以下的孩子离开家长(主要是母亲)参加学前教育(ECEC)项目是一个危险的社会实验。我反倒是想说一下相反的事实。因为认为婴幼儿应该只由父母或者几乎基本上只由父母来养育的想法是最近出现的,是极端而又大胆的观点,可以说是考虑不周的社会实验。爱德华和怀特在他们的著述Children of Different Worlds(不同世界的孩子们)中写道:"人类历史上,在许多文化圈,几乎所有3岁以下的孩子并不是由其父母照顾,而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年长的孩子照顾的。"
在农耕社会及新兴工业化社会,年轻健康的母亲也是不可或缺的劳动力,而由母亲以外的人来照看孩子。这些人多半是年长的孩子或祖父母、外祖父母。但是,当国民富裕起来后,年轻的母亲们生了孩即辞去工作,能够有条件专心照顾孩子。并且在这样的社会,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都还在工作,年长的孩子要去上学,身为专职主妇的年轻母亲十分孤独,得不到任何人的帮助。
爱德华先生和怀特先生在著述中比较了肯尼亚、印度、美国这三个国家3岁以下孩子的养育状况。令人惊讶的是调查结果显示,美国中产阶级的母亲们每天待在家中,没有机会和其他成年人交流,在三个国家的母亲中压力最大、情绪最为焦躁。爱德华先生和怀特先生指出:在这样的环境下,无论孩子还是母亲来说也都缺少刺激,孤独而变得容易发怒,其结果会有风险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 Hayashi, A., & Tobin, J. (2017). Reforming the Japanese preschool system: An ethnographic case study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Education Policy Analysis Archives, 25(101). http://dx.doi.org/10.14507/epaa.25.3213
- Imoto, Y. (2007). The Japanese Preschool System in Transition, Research in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 (2), 88-101.
- Tobin, J., Hsueh, Y., & Karasawa, M. (2009). Preschool in Three Cultures Revisited: China,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Tobin, J., Wu, D., & Davidson, D. (1989). Preschool in Three Cultures: Japa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 Whiting, Beatrice, and Carolyn Edwards. 1988. Children Of Different World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