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英敏(中国:教育学)
2.姜英敏的解读
看到日方参与者的感想,说实在的还是很震惊的。我本人做中日文化理解的相关研究多年,组织中日参与者进行过多次"文化理解的对话尝试",尤其是关于"所有"问题的对话,更是这些尝试中的核心主题。所以,对本次讨论的话题日本参与者会有怎样的反应,我还是有所预料的。 但今天读到大家的感想时,不免再次经历了惊讶、不适和不理解的过程,大家的答案还是那么让我出乎意料之外。
(1)显眼的行为
首先,我没想到的是参与者a的意见:"李女士之所以对王女士的行为不满,也许是因为王女士在别的妈妈眼中成了'慷慨的人',讨厌王女士太显眼的行为,也许是因为嫉妒。"
值得注意的是,李女士对王女士指出的问题却是"为什么那么喜欢分清你我?"而不是"为什么只有你拿玩具分给大家?"
"显眼"!至少在本次主题的选定时,我只想到从"所有"角度考虑分歧,从没想过这件事还可以从"显眼"角度进行诠释。如果站在这个角度仔细考虑就会发现,李女士确实是觉得王女士的行为"显眼",并让自己不舒服。按照李女士的说法,"要么别把玩具分给大家,要么别写名字",而"把玩具分给大家玩"的行为是"心眼好,慷慨"的象征,"在玩具上写上名字"的行为则是"不慷慨、小气"的人的象征,这两个相互矛盾的行为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不觉得太显眼么?至少在李女士看来,王女士在玩具上写上名字的刹那,把玩具分给孩子们的"慷慨"已经被"怕丢玩具"的"小气"所代替,这才是让她不舒服的理由。
那么,为什么"在自己的玩具上写上名字",就成了"不慷慨,小气"的呢?或许在对参与者b和c的看法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一些理由。
(2)关于怎样珍惜"自己的东西"
参与者b、c、d都认为,"在玩具上写上名字"的做法是为了避免丢失、混淆等问题的发生,是为了防范于未然,这正是为了"珍惜自己所用的东西。因此,3位参与者都表示不理解为什么李女士却质疑这个行为?
其实,在玩具上写上名字的行为,是为了向其他人(任何人)强调"自己"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在这个看法上,中日两国的参与者的观点一致。而其分歧点在于"应不应该向别人尤其是熟人强调这个"。很显然,这在日本参与者看来是很有必要的。b和c认为这是珍惜自己物品的表现,甚至在参与者d看来,这是"义务"。
可在中国的李女士(或者,调查中表示支持李女士的中方参与者)看来,这却是很不应该的。在上一期的自由陈述分析中我也曾经讨论过,这个分歧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有权、使用权的不同认识"。也就是说:日方参与者的立场是:"清晰划分出我的东西、你的东西,也就是所有权的边界,在行使所有权的过程中也能够保持这个界线,是所有权得到保障的表现,也是人与人和睦相处的前提。"而中方参与者(或者案例中的李女士)的立场则是"根据朋友之间的距离和所有物的价值,恰当把握'共有'和'私有'的距离,才是人与人和睦相处的前提。"
(3)中日双方的参与者为什么会这样想?
试图对一种文化的形成原因进行诠释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冒险的行为,我们很容易进入傲慢与偏见的误区。正如e所认为的,中国文化出现这样的特征是不是由于多民族国家的缘故?事实上,虽然我们也进行了各种探索,试图用自己的"理解图示"去嵌套对方文化,但是都没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也许这正是我们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作者简介

1959年生于青森县。在和服店做学徒后进入京都大学文学部攻读心理学本科和研究生。 硕士期间,兼职做保育员时,对婴幼儿"所有"行为进行研究并撰写了硕士论文,荣获日本教育心理学学会颁发的城户奖。供职于奈良女子大学时期,曾作为文部省长期外派研究员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以研究婴幼儿"所有"行为的文化比较研究获得该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在共爱学园前桥国际大学任教期间开始进行以零用钱为主题的日中韩越的共同研究,就此研究撰写的论文荣获中国朱智贤心理学奖。近著有《非语言交流的心理学:生活在偏差中的当代人》(与高木光太郎共编:東大出版会)
姜英敏(中国: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