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东亚的保育和教育观察 > 【中日比较】第9期:中国和日本的高考改革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中日比较】第9期:中国和日本的高考改革

渡边 忠温(东京理科大学理学部第一部非常勤讲师)
2014-08-29

摘要:

本文简单介绍了关于日本和中国正在进行中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改革的讨论过程、背景和内容,同时对比了两国入学考试改革的共同点和差异。

  今年一月,笔者受邀参加了一个在北京召开的研讨会,并在此研讨会上报告了日本的高考改革的现状。笔者的报告很受欢迎,参加研讨会的其他老师们的报告和讨论也给了笔者很多启示。研讨会顺利结束,笔者正松一口气时,又来了一个继该研讨会之后计划在四月召开的一个以高考为主题的研讨会,并邀请笔者参加及做报告。果然在中国入学考试(也包括高中阶段以下的入学考试)改革也成为了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话题。

  此现象的背景可能与去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下面简称为"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着手实行大幅度的入学考试改革方案有关。在日本,2013年10月末教育再生实行会议的《第四次建言》以后,大学入学考试改革除教育界人士以外作为新闻也受到了社会一般人士的注目。

  当然,中日两国都对现行的入学考试制度进行了细微的改革。并且,针对大规模的改革两国也都长期进行了阶段性的讨论。但是,日本从上述的《建言》后,中国从2013年11月初的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面简称为"决定")后才开始讨论对全体考试制度体系改革的具体实施,两国几乎是同一时期开始的。现在中日两国进行讨论和探讨的大学入学考试改革,可能会给将来两国的教育模式带来巨大影响,但是在中国,媒体较少关注日本教育再生实行会议的《第四次建言》,日本媒体也主要关注中国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改革,较少报道有关教育改革方面的内容。

  在思考今后两国的教育情况时,了解这些改革内容会比较重要。因此本文以正在进行中的中日两国大学入学考试改革的尝试为对象,简单介绍其改革过程、背景和内容,并对两国的改革进行比较。

1 日本的大学入学考试改革

讨论的过程

  对于日本现在讨论中的大学入学考试改革,去年中央教育审议会(以下称为"中教审")高中大学衔接特别部会上的讨论、实现教育再生会议上的讨论及《第四次建言》*1之后,作为新闻被大量报道,成了大家都关注的焦点。但是这些讨论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之前一直在讨论的。

  例如,2007年国立大学协会发表的《2010年度以后的国立大学的入学者选拔制度----国立大学协会的基本方针》*2,2008年日本私立大学联盟发表的《私立大学入读学生的学习能力保障----大学入学考试的问题和建议》*3等已经指出"中心考试"等改革的必要性。此外,2008年中央教育审议会大学分科会的《为了重构本科课程教育》(学士课程答审)*4中也指出了有必要用新的统一考试(暂称"高大衔接考试")对高中毕业时学业达到的程度进行测试。

  受到这些建议的影响,2008年到2010年文部科学省委托北海道大学进行调研,2010年9月提交了报告书*5。该报告书详细地说明了大学入学考试改革的方向。此外2012年6月文部科学省发表的《大学改革实行计划》里也提出了摆脱依靠分数的选拔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2012年8月在"中教审"里设置了"高大衔接特别部会",9月以后进行了审议。然后2013年6月继其之后,教育重生实行会议开始进行讨论,10月31日提出了"第四次建言"《关于高等学校教育和大学教育之间的衔接与大学入学选拔的应有方法》。现在再次在中央教育审议会上进行讨论,在两种达成度考试中,关于具体的入学考试制度的设计方案,基础水平考试方面在高等学校教育部会上讨论,发展水平考试方面在高大衔接特别部会上讨论。今后,4月以后征求社会一般人士的意见之后*6,中央教育审议会再次进行审议,以能在5、6年后实施为目标,预计夏天前提出最后的答审。

高考改革的背景

  在日本进行这些大学入学考试改革的讨论和探讨,是因为现行的大学入学考试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是伴随少子化带来的大学考生人数减少的影响。由于少子化,每年入学的学生人数都在减少,但是大学数量却没有减少,由此就出现了如果考生不选择大学的话,几乎所有的高中毕业生都能进入大学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入学考试竞争的"选拔功能"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高考通过了的考生不一定具备在大学进行研究和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学习能力。简单地说,像以前那样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考试得分很低,考不上大学的考生,现在却能进入大学了。

  其次,也存在高考形式多样化的问题。以前,除了"推荐生考试"之外,"中心考试"(或"统考初试")和大学的个别学习水平考试等日本大学的入学考试主要采用笔试方式进行学习能力考查。但是90年代以后,采用AO考试和推荐考试的大学增加了,从而没有通过学习能力的考查进入大学的学生也增加了。

  此外,关于高中阶段的教育,还产生了例如由于"学习指导要领"所规定的必修课学分和毕业所需学分的减少,造成高中阶段学生选修的情况出现多样化结果,出现了没有选修升入大学后所必须的科目而进入大学的学生增加等问题。

  总的来说,本次高考改革就是从以前的"选拔"优秀学生的入学考试,到改善高中和大学之间的教育连续性的变革,被认为是"高大衔接"的问题之一。

  此外,社会上受欢迎的人才形象,也变化为"能积极学习和思考的人才"、"有创造力的人才"和"能适应国际社会"等。为了在大学入学考试的时候挖掘这种人才,代替以前的偏重于知识的方式,对新的考试方式的需求越来越明显。这也是本次改革的背景之一。

改革方案的内容

  教育再生实行会议的第四次建言书提出了如下的大学入学考试改革方针。

  作为全国统一的考试,取消现行的中心考试,实施"达成度考试(有"基础水平"和"发展水平"两种考试)"。其中,"基础水平考试"是测试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基础学习能力的达到程度,考生要考的科目相同,高中在校期间可考多次。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掌握学生学习达到的程度,虽然是作为改善高中学习指导的资料,但同时也可促进将其利用于AO考试和推荐考试时,作为判定考生基础学习能力的资料。"基础水平考试"虽然没有被当作高中毕业认定的条件和大学入读的基本资格条件,但是朝着促进尽可能多的学生参加考试的方向而正在被探讨。

  "发展水平考试",是测试大学所要求的考生学习能力水平的考试,其考试结果被作为各个大学入学考试时的"基本资格"。大学可以选择考生需要考的考试科目,考试结果不是看"考分"(如:语文多少分、英语多少分,等),而是用级别来表示到达程度(例:语文是"A"、英语是"C",等)。发展水平考试可多次实施,考生也可以多次参加考试。

  此外,关于各大学实施的个别学习水平考试,大学可以利用达成度考试的成绩,也可以通过积极地采用笔试以外的考试方式(作文、面试、高中时期的积极活动等),来推进重视对人物的评价。并且也推进大学积极地利用TOEFL等外部机构的语言考试结果、青少年麦斯特(Junior-meister)表彰制度*7等资格考试的结果、"国际业士证书(baccalauréat)"资格等。

  在教育再生实行会议的建言里,这样展示了大概的改革框架之后,在中央教育审议会上的讨论中展示了更具体的实施方案。在2月份的"初等中等教育分科会高等学校教育部会"上,作为"审议总结(案)"*8提出的"基础水平考试"的具体方案是:(1)原则上采用答题卡方式;(2)科目有六种(语文、数学、外语<英语>、地理历史<世界史、日本史、地理>、公民<现代社会、伦理、政治经济>、理科<物理、化学、生物、地学等>);(3)对于英语考试等部分考试,探讨利用外部机构举办的考试的结果(对于"保健体育"、"艺术"、"家庭"、"信息"科目,也探讨外部考试结果的利用可能性);(4)部分采用记述式试题;(5)以高中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为对象(自愿报名参加方式),一年实施两三次左右(今后还将继续讨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能否参加这类考试、实施时期等)。

  此外,3月份的高大衔接特别部会上,关于"发展水平考试"作为《审议过程报告》*9发表的方案是:(1)探讨引入跨科目、融合型的"融合科目型考试"和测试通过科目考试而无法测定的能力的"综合型考试";(2)对于出题方式,探讨采用记述式考试和CBT(Computer Based Testing)(对此,在实现教育再生会议的建议中也提到过);(3)一年实施多次;(4)今后还要继续专门探讨实施次数、实施时期、高中生参加考试的年级、导入采用实现不同考试之间分数比较的IRT(项目反应理论)的可能性,以及给大学提供成绩的方法等。

  除了上面介绍的主要在"中教审"中对于代替"中心考试"的新的高考制度的探讨之外,大学方面也在进行招生考试改革。例如,之前没有进行过保送生考试的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等国立大学决定,从2016年度开始导入保送考试(东京大学导入保送考试,京都大学引入以保送考试和以AO考试为主的"特色考试")。此外,日本四国地区(一个地区名称)的五所国立大学宣布了联合实施AO考试(目标是2017年开始实施)。上智大学和东京海洋大学等大学宣布了在个别考试中导入英语的外部考试。最近,京都大学发表的2016年度以后医学部实施"跳级生入学考试",成为了大家关注的话题。

2 中国的大学入学考试改革

改革的过程

  去年召开的三中全会的《决定》中,关于高考改革的内容动了很大的手笔。但是,中国的高考改革不是在这次三中全会上突然提出的,可以说是在上一代领导班子或者是在这一年的习近平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进行的探讨和改革方向的交接之上正式进入了实施阶段。

  就"改革方向"来说,2010年当时在温家宝总理的领导下制定和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0(下面简称"纲要")中已经提出了大幅度的高考改革的方案。在该《纲要》里,已经指明了本次《决定》的改革内容的框架:(1)招生和考试的分离;(2)自主招生的推进;(3)学生可以多次考多种方式的考试;(4)分类考试、多种考试方式、社会化考试的推进;(5)除全国统一考试之外,也进行"学业水平考试"和对综合素质的评价(详情后述)。

  同时也进行了实际的高考改革。以前,只通过全国统一考试(高考)就能进入大学,但是2003年1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11之后,部分大学可以实施"自主招生"。2003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22所大学独自举办了入学考试(因为有规定,招生名额不能超过总录取的5%,所以叫做"5% 自主招生"),后来每年实施自主招生的大学越来越多,其选拔方式也渐趋多元化。此外,为了扩大报考机会和保证公平性,也推进了"异地高考"和"高考加分"等政策(每个省市的规定不一样)。

  也可以说,上面介绍的三中全会的《决定》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出台的。据去年12月教育部有关人士的说法,具体的改革时间计划是2014年上半年提出全体改革方案,到2014年末各省市的具体的改革实施方案出台,各省市试行之后,2017年开始实施新的高考制度,到2020年完全启用新制度。

入学考试改革的背景

  中国进行本次大规模改革的目的之一是"减轻学生的负担",其原因是背后存在叫做"一考定终身"、一年只考一次的现行的"高考制度"的弊端。由于一年只考一次,学生的压力很大,对健全的身心发育不利,这是一直以来都被指出的问题。

  此外,为了进入"好一点的"大学,孩子们的学习内容和教育内容也成了"以高考为中心"(应试教育)。对此,应该作为中国教育目标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一直以来都被强调。

  除了这些"缓解学生负担"、"全面教育"等目标之外,另外一个重点是"公平性"。与日本相比,在中国户口的迁移很难(如"流动儿童"的问题所看到的那样),孩子之间教育机会的不公平是整个社会都关注的一个问题。对于高考,如何给异地上学的孩子报考机会,如何改善地域之间招生名额的不公平,也是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改革方案的内容

  三中全会《决定》中的改革内容,只看与教育有关的内容也是涉及面非常广泛,单是与本文的主题"高考"相关的部分也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按照《决定》和去年年底教育部发布的入学考试改革的全体方案,本次(2017年开始实施的)高考改革的重点可以总结如下:(1)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2)考生可考多次,可从多种考试内容中选择参加;(3)各个大学可独立进行招生;(4)中学阶段进行"学业水平考试",探讨全国统一考试和"学业水平考试"的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5)实施社会化考试;(6)减少全国统一考试的考试科目;(7)取消文理科的考试科目上的区别;(8)外语等可进行一年多考的社会化考试;(9)实施"分类考试"。

  其中,对"(1)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来说,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考生在高考中获得了好成绩,这就意味着他获得了进入大学的资格,同时大学也只根据高考的成绩来判断考生的能力,也就是说"高考=招生"。"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是指,只是为了评价考生的能力进行考试,考试的成绩并不直接与入学资格的获得相挂钩 ,大学也不能只根据考试成绩来对考生进行评价。

  其次,"(5)社会化考试的实施"是指,不是实施专门针对大学入学考试的国家统一的试卷,而是指除了大学入学考试的考生以外,一般的人也可以参加的考试。TOEIC和TOEFL也可以视为一种社会化考试,但是现在正在讨论的高考改革,并没有探讨利用这些现有的考试,而有可能是在设想中国独特的新的考试的开发。进行社会化考试的优点是能充实试题数据库,考生也能多次参加考试,由此能正确地测试考生的能力。但是,目前还没有具体地决定高考中如何进行社会化考试(即使已经决定,目前也还没有公布)。

  对"(9)分类考试"来说,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无论普通大学还是职业学校,学生都需要通过全国统一的高考进入大学。"进行分类考试"是指按照学校类型,进行不同内容的考试。对于一本、二本、三本学校之间的分类考试,还有待于今后的探讨。

  有些省市已经出台了具体入的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例如从三中全会前的10月21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公布的《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12的内容可以看到:(1)对于考试科目,"文史类"是语文、数学和文科综合这三个科目,"理工类"是语文、数学、理科综合这三个科目;(2)英语考试实施"社会化考试";(3)对于试卷分值,相比现行的高考分值,语文的分值增加30分,英语分值减少50分;(4)一年进行两次考试,考生可以参加多次考试,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3 中日大学入学考试改革方案的共同点和差异

  我们在看中国和日本的大学入学考试改革方案的时候,能发现虽然其过程和背景不同,但在内容上存在许多相似的地方(见下面表格)。

(表格) 中国和日本的大学入学考试改革方案的比较 

  之所以两国大学高考制度改革的方向比较相似,也有可能是因为两国都"参考"了欧美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其实,两国国内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改革与教育的全球化不是没有关系的。两国在培养人才的方向上都有着培养"国际人才"的目标,并且,大学教育本身越来越国际化(比如日本出现了实施秋季入学的动向,等),高中毕业后不进本国的大学而直接留学欧美大学的学生也会增加。因此,中日两国都急需建立能够对应国际标准的教育体系和高考制度。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除了"模仿欧美国家"之外,两个国家的人们对"学习能力"和"学历"的看法也都有所改变,并且两国之间也出现了改革内容的共同化,这是与大家对教育的看法的改变息息相关的。
  在"制度"方面的一个很大的共同点是,参加考试的机会增加,此外,对外语考试来说,两国都试图脱离专门针对入学考试的考试方式。也可以说,这是因为两国都要改善通过仅仅一次的考试决定对考生评价的现行考试方式的缺点。此外,两国的共同点还在于从现行的选择题形式这种偏重于知识的试卷来探讨测试更加多元化能力的、重视对学生的综合评价。
(注)对于中国的考试改革,也参考北京市的改革方案。此外,因为中国的"学业水平考试"已经开始实施,所以为了区别改革方案和现行的考试,在相应的部分表明"(现行)"。

  此外,两国正在讨论的新入学考试制度中存在许多共同点,也就意味着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存在许多共同的部分。例如,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的招生部门的负责人被发现在自主招生过程中长期受贿。与有"明确"的评价标准的笔试不同,多元化录取考试方式也存在这种实施上的难点。1月份笔者参加的讨论会上,参加的人也多次提到"如何公平和科学地评价多元化能力",同时这种问题在日本的入学考试改革中也是个重要的问题。

  在新的"制度"方面虽然能看到相似点,但中日两国高考改革的"背景"却存在差异。关于变更为多次考试方式,日本由于少子化所引起的入学考试选拔功能的低下等,有必要通过达成度考试来"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可以说,改革的重点还是在于"高大衔接的改善"。因为日本到目前为止已经存在各个大学实施的"个别学习能力考试"的形式,一年内考生有多次参加考试的机会。但是在中国,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改革的重点是放在"如何减轻学生的负担"和"如何改善一考定终身"的这种对学生来说风险很大的状况"。

  此外,对于多元化能力的评价,日本很多大学已经实施了AO考试和推荐考试,其问题所在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某中程度上变得很明确。因为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高考改革,所以,如何测试在高中时期学生的学习到达程度就成了更重要的问题。相对来说,中国虽然已经在部分大学实施了"自主招生",也采用了这样的录取形式,但是从全体来讲,这只是对极少数学生适用的制度。为了在全国大规模地实施,有必要从设计具体制度开始来考虑如何确保公平实施等问题。

  中日两国的高考改革,还都是刚刚驶向具体化的正轨。如上所述,中日的改革方案虽然存在差异,但是也有着许多的共同点。日本有AO考试和推荐生考试的经验;中国有高中阶段的"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经验,在这一方面领先于日本。因此,通过相互交流彼此的经验,可创立更好的新制度。

(该文章是依据2014年为止的信息而撰写的)

 


*1 教育再生実行会議(2013).高等学校教育と大学教育との接続・大学入学者選抜の在り方について(第四次提言) 2013年10月31日

*2 国立大学協会(2007)平成22年度以降の国立大学の入学者選抜制度-国立大学協会の基本方針-(2007年11月5日)

*3 日本私立大学連盟(2008)私立大学入学生の学力保障―大学入試の課題と提言―(2008年5月)

*4 中央教育審議会(2008)学士課程教育の構築に向けて(答申)(2008年12月24日)

*5 北海道大学(2010)「高等学校段階の学力を客観的に把握・活用できる新たな仕組みに関する調査研究」報告書(2010年9月30日)

*6 在5月23日,中教审高大衔接特别部会已经公开了大学和高中的意见。

*7 以高中的工业系学科和工业高中的学生作为对象的表扬制度。全国工业高中校长协会举办,根据各种资格和比赛的成绩,给学生各种水平的称呼。

*8 中央教育審議会初等中等教育分科会高等学校教育部会(2014)初等中等教育分科会高等学校教育部会審議まとめ(案)~高校教育の質の確保・向上に向けて~(2014年3月)

*9 中央教育審議会高大接続特別部会(2014)中央教育審議会高大接続特別部会審議経過報告(平成26年3月25日 高大接続特別部会)(2014年3月25日)

*10 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20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教育部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学[2003]1号)

*12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13)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4-2016年中考中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2013年10月21日) 


作者简介

渡边 忠温 (东京理科大学理学部第一部非常勤讲师)

渡边 忠温 东京大学教育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心理研究所博士课程毕业。教育学博士。2009年9月-2015年6月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和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做博士后研究。现为东京理科大学理学部第一部非常勤讲师。从事日本和中国的高考制度、考生心理等方面的比较研究。专业为比较教育学、文化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