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调查资料 > 贫富差距与学习成绩 ― 是遗传还是环境?(3)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贫富差距与学习成绩 ― 是遗传还是环境?(3)

安藤寿康(庆应义塾大学文学部教授)
2020-07-10

摘要:

  当今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贫困家庭儿童的教育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由于家庭所处社会阶层的差异带来的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学力低下的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我们分三次介绍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安藤寿康教授的文章《贫富差距与学习成绩 ― 是遗传还是环境?》,本期介绍第三部分内容。

结论

  教育方面的差距确实存在。因为家长的收入和学历这种对孩子来说无法左右的出身上的差异,会导致上补习班、才艺学习班的机会上的差异,也会导致和学习时间产生差异,并且也会在学习成绩方面产生差距。本项研究亦通过对不同收入、不同阶层家庭的分组平均值统计分析看到上述倾向。

  如果不通过反映了遗传因素影响的行为遗传学的方法―双生子法这一棱镜看待上述现象,便会陷入所有差距皆因环境因素引起的错觉。双生子法全面分析了遗传因素、家庭共享的环境因素及每一个体固有的非共享环境因素造成个体间学习成绩和学习环境的差异,令我们能够更客观地看到上述现象的不同侧面。

  首先,仅根据平均值的差异所看到的社会经济阶层间的差距背后,相同略阶层内也存在着很大的偏差。各阶层间学习成绩和学习环境的差距通过相关系数及双生子法贡献率的量化分析来推断,基本上都不超过3%,最多也只有6%左右。而阶层内的差距远远大于阶层间的差距。这意味着对于低收入家庭的人来说,不必太在意社会经济环境等出身差异的影响,可以说是福音。相反,对高收入阶层家庭来说,也不能单纯因为社会阶层高就能高枕无忧。

  但是,把遗传因素也作为个体间差异的原因来考虑时,我们还发现了另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即家庭共享环境对学习成绩完全没有影响,个体间差异的60%到70%是来自于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家长收入或受教育程度与孩子学习成绩的关系可能是通过家长传给孩子的基因而非环境得以显现。当然,遗传的作用虽大,也并非100%,通过改善环境提高学习成绩的可能性仍然存在。改善环境更应侧重非共享环境,因为即便是在同一个家庭长大的同卵双生子,非共享环境对个体差异的影响力亦达到30%到40%,所以依然有必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思考其固有的非共享环境是如何与学习成绩的变化相关联的。

  另一方面,对于儿童的学习时间及是否上补习班、才艺学习班等"学习环境",环境因素的影响要远远大于遗传因素。可以认为,这些环境因素不仅限于家庭经济条件或家长受教育程度,比如包括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管教、看待学习的价值观,或者是该家庭居住地区及兄弟姐妹的影响等。并且,比起小学高年级,低年级学生受上述环境因素的影响更大。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因家庭而异的教育环境以及家长的教育方式的差异极大,而遗传因素的影响则极小。因为我们往往容易站在"环境决定论"的立场上去思考人的行为,所以,从不同家庭间学习环境的差异来看孩子学习成绩的差距,会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差异也当然是因为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导致的。但式,实际上那是遗传因素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遗传因素的影响"并不仅是指家长和子女间基因遗传的一面,即俗话说的"有这样的父母就有这样的孩子"。双生子法所显示的遗传因素的影响,不仅仅包括这种亲子间相似的因素,也包括遗传上让孩子不像父母而有自己个性的因素。因为孩子的基因一半来自父亲,一半从母亲那儿继承,两者相结合自然不同于父母本身的基因组合,形成古往今来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遗传特征(但同卵双生子除外)。行为遗传学证明这些独具个性的遗传特征或多或少反应在个人所有的行为上,造成个体行为的差异(Turkheimer, 2000)。在此意义上,学习成绩也只不过是"所有行为"中的一种,从生物学角度来说,并不是特别令人惊异的事情。但是,却大大有悖于教育的社会一般观念(家长及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产生影响)。

  然而,本项研究的结果,也有与过去行为遗传学关于学习成绩的研究结果相矛盾的地方。之前的很多研究(Loehlin & Nichols, 1976; Lichtenstein & Pedersen, 1997; Chambers, 2000; Asbury & Plomin, 2013)结果显示,学习成绩除了受到遗传因素影响,共享环境施加的影响也达到30%到40%,遗传因素的影响则大致在50%左右。本项研究与之前的研究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评判学习成绩时并未使用实际考试的得分或成绩报告上的评分,而是设定了"取得了何种程度的好成绩"这一问题并请家长做出主观评定。如果共享环境具有一定的影响,那么异卵双生子某种程度上应该会出现较高的相关值,但让家长做出主观评定时外貌上有差异的异卵双生子比同卵双生子更容易获得"不一样"的评定结果。因此,本项研究的结果是否合理并具有普遍意义,还有待使用学力测试的客观数据进一步研究后加以证明。

  学习成绩的差异无论是源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差距还是源于遗传因素,都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因为那说明不管孩子个人如何努力都很难消除这种差距。即便如此,如果差距源于家庭环境,还有可能通过家长的努力或经济政策、教育政策的调整来改变这种状况,但如果是因为遗传因素,那么除非通过基因操作或基因组编辑去改变整个基因则将毫无办法。"学习成绩越优异越好"、"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好"、"上大学最好上那种入学难度高、就职前景好的好大学"----只要这样的价值观不改变,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和行为遗传学的研究成果都只会让人感到悲观,家庭条件不好的人感到绝望,家庭条件优越的人或骄傲自满或因觉得不是靠自己的实力取得成绩而令自尊心受到打击。因此,这样的研究结果不公诸于世才是"幸福"。

  但是,靠隐瞒有科学依据的事实真相才能获得的"幸福",能称之为真的"幸福"吗?究其根本,学校的最高目的就是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吗?教育原本并不是为了让人通过竞争提高能力,而应该是为了避免一部分人独占生存所需的有益的知识,通过与共同体成员分享这些知识使个人和社会都能更好生存,而从生物学、进化论角度出发实施的适应策略(安藤, 2018)。如果本项研究所显示的遗传上的个体差异极大地反映在学习成绩的差距上这一情况是事实的话,毋宁说有必要开创新的教育观和学力观,根据遗传上的个体差异灵活地调整学习知识的内容和学习时期。也许有人会嘲笑这样的想法过于"理想论",但是,如果不切实采取措施,就会在"只要改变家庭环境就能消除教育差距"的幻想之下,令遗传上占优的人群在社会上处于更有利地位的基于优生学的现有状况继续下去。这么做并不能真正解决教育机会不均等的问题。为了帮助大家意识到这一现实,特公布此次研究的成果,期待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前面内容》(全文完)

----------------------------------------------

引用文献

赤林英夫・直井道生・敷岛千鹤(2016) :《学力、心理与家庭环境的经济分析ー从全国中小学生跟踪调查中看到的》,有斐阁

Asbury, K. & Plomin, R. (2013). G is for Genes: The Impact of Genetics on Education and Achievement, Wiley-Blackwell. (土屋广幸译《发挥基因作用的教育与行为遗传学带来的教育革新》,新曜社)

安藤寿康(2018) :《人为何学习?―从生物学角度思考教育》,(讲谈社现代新书) ,讲谈社

Chambers, M.L. (2000).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IQ: A longitudinal genetic analysis (twin pair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 Section B: The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60(7-B), 3551.

苅谷刚彦・志水宏吉编 (2004):《学力的社会学―调查所揭示的学力的变化与学习的 课题》,岩波书店

Lichtenstein, P., & Pedersen, N. (1997). Does genetic variance for cognitive abilities account for genetic variance in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and occupational status? A study of twins reared apart and twins reared together. Social Biology, 44, 77-90.

Loehlin, J.C. & Nichols, R.C. (1976). Heredity, environment, and personality: A Study of 850 Sets of Twins.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松冈亮二(2019):《教育差距与阶层、地区与学力》,筑摩新书

野崎华世・樋口美雄・中室牧子・妹尾涉(2018):《家长收入、家庭环境与孩子学力的关系:国际比较中的思考》,NIER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No.008.

Turkheimer, E. (2000) Three Laws of Behavioral Genetics and What They Mean.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9(5), 160-164.

作者简介

安藤寿康 (庆应义塾大学文学部教授)

安藤寿康 庆应义塾大学文学部教授,教育学博士。专业方向为行为遗传学、教育心理学、进化教育学。1998年开始从事大规模的双生儿研究,致力于探究遗传与环境(主要是教育环境)对于认知能力和个性发展的影响的纵向研究。主要著作有《遗传与环境的心理学ー人类行为遗传学入门》、《9成日本人所不了解的遗传的真相》、《人为何学习?―从生物学角度思考教育》等。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