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未来纪要 > 【摩梭文化】第六篇 不同时代的摩梭女性对婚姻的选择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摩梭文化】第六篇 不同时代的摩梭女性对婚姻的选择

独玛拉姆(丽江文化旅游学院)
2023-07-07

摘要:

  教育贯穿人的一生。从呀呀学语到长大成人、生儿育女,无不体现着一个民族的传统教育。从摩梭人孩子出生的仪式感到成人礼,再到结婚,这些仪式都是传统教育内容的一种表现形式。摩梭人的婚俗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描述其婚姻观念的变化尤为重要。

  曾有许多学者对摩梭人的走婚习俗进行了描述。有定义为“无夫无父之乡”,有对此持怀疑态度的“无夫无父之乡?”还是“生存的选择?”。不管是哪种猜测与描述,只要将目光投射到摩梭人身上,摩梭人走婚文化就为其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摩梭人婚俗文化的独特性来源于摩梭人对婚姻的认识。本文通过采访三个时代的摩梭女性来展开对婚姻的探讨,以此揭示摩梭人婚俗文化的变迁,从而更好地去理解摩梭人传统教育对婚姻选择的影响。

一、上世纪70-80年代的摩梭女性

  解放前后,每个人的命运都由不得自己。解放前,摩梭男人走马帮,没法与妻儿承欢膝下。解放后,老一辈摩梭妇女们走婚的对象不能再去外地漂泊,不再赶马帮,逐渐在家乡定居,开荒种地,过起田园牧歌的生活。摩梭人的婚俗文化也从那时起,开始悄悄地发生变化。

  比如:

  我的父亲是谁我不知道,我的母亲也没有和我说过。现在我的母亲去世很久了,更是不知道我的父亲是谁了。但是村里的有些老人知道我的父亲是谁,而且还说我和我的父亲长得很像。我自己从来没有和父亲说过话,后来我的丈夫和我说过,他有天去街上,看到了我的父亲。他主动去和我父亲打招呼,而且买了两包烟送给我父亲。除此之外,我们再也没有了联系。我父亲应该也去世很多年了。我们也老了,我现在都60多岁了。可我知道我弟弟妹妹的亲生父亲是谁,我们一个村的,他会经常来我们家帮忙。我们都喊他“阿吾”注1

  我妈妈辈的老人们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留在自己的母亲家中生儿育女,所有没有和一个男人固定生活。我们也并不觉得这有什么特别的,是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情注2

  采访中不止一个人在描述父辈们生活的时候,说起:“他们的父亲没有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但父亲会时常来孩子家里帮忙干一些农活。”从上文扎西玛的访谈中也能知道摩梭人在解放前的生活中,的确存在有些孩子因为不同原因而不知自己亲生父亲是谁的情况,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摩梭人的生活都一样。即使是在解放前,摩梭人的生活中也确实存在父亲的角色,只不过这个角色由走婚的对象“阿吾”去扮演。这个“阿吾”可能是孩子们的亲生父亲,也可能不是。摩梭人的婚姻中是否留有血脉并不是维持夫妻双方的基石,所以谁是走婚对象,谁就要承担起做父亲的责任。

  而这种相对自由的婚姻形式,对于上世纪70年代的摩梭女性来说是比较遥远的。因为在1956年至1978年之间,国家对摩梭人独特的婚姻家庭采取了引导和强制两种不同的方式。“一夫一妻”共居的婚姻家庭观念已经渗入到摩梭社会中注3。很多出生于1950年前后的摩梭女性在70年代,纷纷离开自己的家庭,与走婚对象组建了新的家庭。婚礼、嫁娶、入赘等形式在这时候开始走近摩梭人的生活。比如:

  我和孩子的父亲先是走婚,然后我在1982年带着三个孩子与我的老公组建了新的家庭。我离开摩梭大家庭后,感觉一切都是重新开始,生活很艰难。特别是小儿子和小女儿那时才1岁和3岁,平日里自己和老公还要去干活,否则就没有饭吃,所以很麻烦。那时候大女儿8岁,虽然可以照顾这两个小的孩子,但家务活还是一样需要我回来做。忙完家里的这些牲畜,再接着吃晚饭,时间不小心到晚上九点十点钟。日复一日,很辛苦。我很怀念和兄弟姐妹、还有其他家人一起生活的时光,不像分家那么辛苦。我就这样坚持了14年。而在1995年,我的母亲因为生病去世了,老家弟弟妹妹没有人照顾。我就义无反顾地和自己的爱人分开,重新回到了原来的大家庭。我们分开只是结束了组建的那个家庭,但我和孩子的父亲依然维持着最初的走婚关系。没有分割财产,只是把新修的房子用来养一些牲畜,我们各自回到母亲的家中。从那以后,我没有想过分家,我也不同意两个女儿再去组建新的家庭,除非是她们自己愿意。否则分家太辛苦了,还是摩梭大家庭热闹一点,大事小事有人担着注4

  虽然有组建新家庭后存在分开的情况,但更多嫁过来之后就没有离开。比如:

  我在1985年嫁到与我走婚的对象家中。我嫁过来的时候夫家除了婆婆,还有丈夫姐姐们留下来的孩子,两个侄女和两个侄儿。由于我是嫁过来,当家的人是我婆婆。我自己也带着两个孩子过来,全家一共有9个人。后来情况越来越好,选择婚姻不代表着必须组建新的家庭。大侄女在1988年养育了第一个孩子,我们就从她这里开始,让她去传承摩梭人传统的走婚习俗,让她留下来当家。我加入了这个家庭,她们的母亲虽然嫁出去了,但我就是这个家里的母亲,我就是所有孩子们的妈妈。我有义务让每一位孩子都有家的归属感。所以大侄女生产时期,我自己一人照顾大孙女,亲力亲为。就这样,发展到今天,我们家现在一共有23人。一个新的摩梭大家庭又在生根发芽注5

  时代在不断往前发展,摩梭人的婚姻形式趋于多元化。当今摩梭大家庭的成员不一定全是母系成分,也有父系成分。像受访者直玛一样,养育自家兄弟姐妹的孩子的摩梭女性还是非常多。摩梭男性和女性对婚姻的选择不一定是人生的必选项,只要是家中有孩子,不分你我,都要负养育的责任。孩子长大也同样如此,只要是长辈,就要孝敬他们,为其养老送终。

二、上世纪80-90年代的摩梭女性

  改革开放后,国家的物质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摩梭人的生活物质条件也越来越好,“走婚”文化正在悄悄地复苏。上世纪80-90年代,摩梭人在选择婚姻形式的时候有了更多的选择性,在对比多种婚姻形式下,他们选择了最适应时代发展、又适合自身发展的婚姻形式。那时的“走婚”形式伴侣固定,不嫁不娶,不领结婚证,婚姻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摩梭年轻人面对50后60后夫妻结婚生活分分合合的状态,给正在步入婚姻的他们很多启示。他们认识到家庭的稳定性不仅在于夫妻的感情,还会受文化的传承和血脉的延续情况的影响,所以组建家庭的时候他们更加理性。比如:

  形式好了很多,国家对婚姻的选择没有强制性的要求,我们自然而然恢复了以前的走婚文化。我没有嫁到我老公家里,我的妈妈舍不得我嫁出去,家里条件也不允许。家里就我一个女孩子,还有四个舅舅,最好的方式就是我留下来照顾我的家。男方家里也是一样的,他的妈妈也舍不得他出去独门独院。摩梭文化的核心就是母亲,母亲就是家,母亲就是根,留在母亲身边就是留住了摩梭人的根注6

  不少摩梭人都恋家,处于保护摩梭文化的角度,能维持走婚形式对传承和保护摩梭文化的有利的。同时,也要认识到这种“走婚”形式并非有些媒体和个别学者解读的一样,没有约束或是“随便走婚”。

  摩梭人素有“信物传递”的习惯,通过信物传递来确立关系。信物大多是纯手工制作的手工的围巾、花腰带、项链、手镯等。夫妻双方通过信物的交换确立婚姻关系,但双方并没有组建共同的家庭,所养育的孩子留在女方家中生活。男方只是在夜晚来访女方,次日凌晨离开,返回自己的家中。这样的婚姻形式,也被诸多学者命名为“走婚”注7。这种婚姻最大的特点就是情侣双方以情感、性爱和延续母系家庭后代之需要而结合。排除了因为金钱、门第、地位等因素的羁绊,更符合人的本性。注8

  那么,在改革开放后恢复“走婚”形式的同时,确定走婚关系除了延续信物交换的惯例,“敬锅庄”注9仪式更加丰富。除了双方交换信物,还要选择一个吉祥的夜晚,邀请村里有威望的老人(一般村长是最好的人选),然后再带几个家中的男性长辈或是朋友,到女方家的祖母屋,火塘边敬锅庄。虽然没有一纸婚约,敬锅庄成了这段关系最好的见证。

  在访谈中向摩梭女性问起婚姻,问起爱情,她们更多地夸赞男性的帅气、勇气和能力。很少谈及男性为她做过什么事情,付出过什么物质而让她感动。她们的婚姻是从选择对方的那一刻起自然产生的,因结合而存在,也因分开而结束。摩梭女性们常说:“历史上还没有一个摩梭女性是因为婚姻的不幸而郁郁寡欢,婚姻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男人的爱也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注10摩梭老一辈妇女们会有这样的心理源于她们生活在摩梭大家庭,没有孤独感,兄弟姐们可以相互有依靠。老了也不愁养老,即使有矛盾,也不能阻断这血缘的感情。

三、二十一世纪的摩梭女性

  进入二十一世纪,摩梭人的婚姻习俗随着物质的丰富,仪式感越来越强。特别是90后,即使走婚,不娶不嫁,但确立关系的形式越来越复杂。从最初的信物交换到敬锅庄,然后再去追捧办宴席,有的还领了结婚证,可婚姻关系是否长久?这给所有摩梭人打了一个深深的问号!

  从田野调查的访谈内容可知,已经步入婚姻的90后摩梭女性大部分认为自己离不开原本的摩梭大家庭,即使在城市里安家,但她们回到老家,依然要过起传统的婚姻模式—暮合晨离。面对当下离婚率越来越高的情况,年轻的摩梭人更加推崇走婚,认为婚姻越纯粹就越自由。比如:

  我是2016年办的婚宴,虽然像很多的现代女孩一样,我们拍摄婚纱照,去旅行,还领取了结婚证。从法律层面上来说,我们和结婚没有区别。但真正意义上,我和先生是“走婚”的,平日里我还住在自己的母亲家,生儿育女。两个孩子由我的家人帮忙抚养着。我自己心里也没有想过有一天会离开自己的家,去别的家里生活。我认为这种摩梭大家庭的温暖是婚姻里没有的注11

  当许多人在怀疑摩梭人的婚姻形式会瓦解的时候,摩梭人正在悄悄地适应着不同的时代。其传统的婚姻形式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方式传承着,唯一不变的是对根的传承,对母系文化的延续。通过近百年内三个不同时期摩梭婚姻习俗的变迁发展中得知,摩梭人的婚俗文化最大的特点是自由,对生活最大的尊重是包容。

结语

  不同时期,摩梭女性在选择婚姻的时候多少会受环境的影响,但是摩梭人始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生活的平衡点。摩梭文化一直被神秘化,其神秘之处就在于它不断变化,不断焕发生命力。因此,摩梭人的婚姻方式既不固定地产生于某一时期、也不会在某一时期被某种文化所取代。摩梭人至今依然能保留摩梭大家庭,依然保留母系文化特殊的婚姻形式,恰好反应了摩梭人传统教育的生命力。这种传统教育就是对女性的尊重及对根的认同。摩梭的文化依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变往前发展,保持对摩梭文化的开放、发展的理解尤为重要。

---------------

注1 阿吾:舅舅的意思,一般会向男性长辈尊称一声“阿吾”.

注2 资料整理于2020年8月18日田野调查笔记,内容为扎西玛口述.

注3 陈柳.永宁摩梭人婚姻家庭变迁研究[M].民族出版社,2016:124.

注4 资料整理于2020年8月15日田野调查笔记,内容为扎西玛口述。

注5 资料整理于2020年8月18日田野调查笔记,内容为直玛口述。

注6 资料整理于2020年9月3日田野调查笔记,内容为拉姆口述。

注7 走婚:顾名思义,这种婚姻关系的建立是采取“走访”的方式,即男女相恋相爱,不组成一个共同的家庭,白天双方各自生活于自己母亲的家庭,夜晚男到女方家访宿,次晨离开。他们的婚姻就是这样靠“走”来维系。

注8 和绍全.中国摩梭人[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456-457.

注9 敬锅庄:走婚或结婚之前必不可少的一种仪式,只有经过这种仪式,才能确立婚姻关系。

注10 资料整理于2020年8月20日田野调查笔记。

注11 资料整理于2020年9月3日田野调查笔记,内容为次里口述。

作者简介

独玛拉姆 (丽江文化旅游学院)

独玛拉姆 摩梭人,丽江文化旅游学院教师, 西南民族大学宗教学硕士。参与多项社会实践调研工作、如国家语言保护工程摩梭人语言抢救保护、国家社科基金《云南世居少数民族灾害文化史》项目等。自2011年至今,不断跟踪研究摩梭母系文化(婚姻,宗教等),从事相关文化调查研究及访学项目。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