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前教育研究 > 3~6岁幼儿言语目的性发展特点的研究_01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3~6岁幼儿言语目的性发展特点的研究_01

2012-07-10

摘要:

  言语目的性是儿童语用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通过创设任务情境对3~6岁儿童的言语目的性发展特点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随年龄的增长,幼儿言语目的性的发展水平及为实现言语目的而运用有效描述和回应策略的能力不断提高。中班是幼儿能否将外加言语目的转化为自身言语目的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大班是幼儿为实现言语目的而运用有效策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王海珊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冯晓霞

一、 问题的提出

  语用是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方面。近二三十年来,随着语言学研究关注的重点由语言体系本身向语言运用问题转移,关于儿童语言获得及发展的研究也开始侧重于对儿童语用能力的研究。

  在儿童语用的研究中,语用能力通常被界定为:运用恰当的、社会可接受的言语表达方式去适应不同的情境,以达到一定的目的的语言交际能力( Ninio & Snow ,1999;Hymes,1974;Brewer,1995)。其中,言语目的性是儿童语用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 Ninio & Snow ,1999)。

  当前有关儿童言语目的性发展的研究多以处于前言语和单词句阶段儿童为对象,因此,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多是考察儿童表达言语目的类别的发展,对儿童为实现言语目的而运用策略能力发展的研究比较少。另一方面,当前关于儿童言语目的的研究主要是考察在自然交际情境下儿童纯粹自发的言语目的的发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言语目的并不都是自发的,常常可能是由他人引发产生的,如依据任务、他人的要求来进行言语表达。对于幼儿,这样的情形也同样存在。而且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适宜的教育引导可以很好地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向幼儿提出一定的要求、任务进行言语表达是幼儿园中教师最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因而探讨幼儿外加言语目的性的发展特点是很有意义的。本研究试图在这些方面做一些尝试。

二、 研究目的与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将探讨在给定任务情境下幼儿言语目的性的发展特点,具体包括: 3 ~ 6 岁幼儿言语目的性发展的一般特点;3~6岁幼儿为实现言语目的运用策略能力的发展特点;

(二)研究设计

  1 、被试的选取。选取两所幼儿园,从这两所幼儿园中共抽取小、中、大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各30名,共90名幼儿,本研究的被试均由各班教师推荐。研究者向班里老师说明研究的目的,并列出一些标准供教师参考,要求两位主班教师依据平时在集体活动、游戏以及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观察,选出语言能力发展好、中、次三个水平的幼儿各2人,其中男女各半。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情境测验法。该情境“猜猜是什么”采用游戏的方式,请被试选择两个好朋友一起参与游戏。由被试向另两个幼儿描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种食物(西红柿、桃子),让另两个幼儿猜猜是什么东西 [1] 。具体步骤如下:首先由主试向三个幼儿说明游戏的玩法,向被试强调不能把被猜物的名字说出来,而且要求被试要尽快让幼儿猜出来,如果另两个幼儿没有猜中或猜不出,则要认真想想还可以怎么说能让听的幼儿猜出来。接着主试以兔子为例给幼儿做示范,并再次强调以上的要求。

三、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言语目的性发展的一般特点

  本研究是通过对猜物游戏中儿童的言语行为来考察幼儿言语目的性的发展特点的。由于该游戏任务的完成需要出谜者和猜谜者之间通过有效互动而共同完成,因此,评价出谜儿童言语的目的性时应评价两个方面:第一,幼儿能否接受任务,按照主试的要求描述被猜物品;第二,能否对猜者的反馈予以适当的回应,为猜者提供有效的信息。二者共同构成判断幼儿言语目的性的指标。

  1. 幼儿言语目的性发展的水平。研究发现,幼儿言语目的性的发展存在以下四个水平:一是 基本不能接受任务 。 该水平存在两种情况:一种完全不能接受任务。这部分幼儿不能按照主试要求对被猜物品进行描述,说出了该物品的名字,或不说话,或在主试提示(你想想那个东西是什么样子的?)后表示“不知道”。另一种能接受任务,但很快遗忘。这部分幼儿虽能按照主试要求向猜者描述物品的特征,但在对方猜的过程中,自己却很快忘记要猜的物品。二是 能接受任务,但不能主动对听者的反馈进行回应。 处于该水平的幼儿能按照主试的要求对被猜物品进行描述,但不能主动对听者的反馈进行回应,需要主试不断提示,否则任务无法继续。 三是能接受任务,主动回应听者的反馈,但不能运用有效的策略帮助猜者,以共同完成任务。 处于该水平的幼儿能按要求描述被猜物品,一些幼儿还能在描述后说 “你们猜这是什么?”“你们猜猜!”等,主动要求听者进行猜测。但其对被猜物品特征的描述往往比较单一,不能反映该物品本质、典型的特征。同时,这部分幼儿虽能主动回应听者的反馈,但往往不能提供有效的信息来帮助听者尽快猜出,只是简单回答“不对”,或“赶快想,像一休那样摸摸脑袋”等。四是 能接受任务,主动回应听者的反馈,且能运用有效的策略以尽快达到言语目的。 处于该水平的幼儿 能接受任务,主动回应听者的反馈,且在描述被猜物品或回应听者反馈时能主动运用有效策略来帮助听者尽快猜出。如能描述出被猜物品的典型特征,或针对听者的回答不断补充新的信息等。

  2. 幼儿言语目的性发展的年龄特点。 也许是受两个物品的特征及幼儿经验的影响,出谜儿童在对二者进行描述时表现出来的水平不完全相同。考虑到最高水平最能代表一个儿童的“实力”,因此,下面的统计是依据幼儿在猜物游戏中表现出来的最高水平进行的。结果如下:

表 1. 3-6岁幼儿言语目的性发展的水平分布(人数与%)

水平班级

水平Ⅰ

水平Ⅱ

水平Ⅲ

水平Ⅳ

小班

17

56.7 %

10

33.3 %

1

3.3 %

2

6.7 %

中班

5

16.7 %

1

3.3 %

14

46.7 %

10

33.3 %

大班

1

3.3 %

0

0

9

30 %

20

66.7 %

  进一步采用水平赋值的方法(即把水平 Ⅰ赋值为 1分,水平Ⅱ赋值为2分,依此类推)给每个幼儿的最高水平赋予相应的分值,建立数据库,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来检验三个年龄班幼儿言语目的性发展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检验结果见下表:

表2. 各年龄班幼儿言语目的性发展的差异性情况

 

小班与中班

小班与大班

中班与大班

Mean Difference

1.37*

2.00*

.63*

Sig.

.000

.000

.006

                   *表示在.05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以上结果表明: 随年龄的增长,幼儿言语目的性发展的水平不断提高。

  在言语目的性发展上,小中大班两两间存在显著差异(见表 2)。结合水平的划分与 表 1 可以看出: 中小班幼儿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能否接受任务 。 小班有超过一半( 56.7%)的幼儿不能接受任务,而中班仅有16.7%的幼儿不能接受任务,可见中班是幼儿能否将外加言语目的转化为自己言语目的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而 中大班幼儿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能否运用有效的策略以实现言语目的 。大班是幼儿为实现目的而运用有效策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二)幼儿运用言语策略能力的发展状况

  在前一部分幼儿言语目的性发展的水平划分中,已经涉及到幼儿为实现言语目的而运用策略的问题,现就这一方面作进一步的分析。

  研究发现,在猜物游戏中,幼儿已经能为实现言语目的而开始运用策略。运用策略的能力同样表现在对被猜物品的描述水平和对听者反馈的回应水平方面。分述如下:

  1.幼儿运用描述策略能力的发展状况。(1)幼儿运用描述策略能力的发展水平。 本研究以幼儿对被猜物品的第一次描述情况为准,从描述的质(能否涉及到该物品本质、典型的特征)与量(涉及到该物品特征数量的多少)两个维度综合考察其运用描述策略能力的发展。

  研究发现,幼儿运用描述策略的能力可分为四个水平:一是不能对被猜物品进行描述。 处于该水平的幼儿不能接受任务,无法对被猜物品进行描述。他们要么不说话,或说不知道;要么直接说出所要描述的物体的名称。 二是能描述被猜物品的简单特征。 处于该水平的幼儿能对被猜物品进行描述,但只能涉及到该物品的一两项特征,且这些特征均不属于该物品典型或本质的特征[2]。如不少幼儿描述西红柿时,只是简单的说“红红的,圆圆的”等。三是能描述被猜物品多种特征。 处于该水平的幼儿描述被猜物品时,能涉及到三项或三项以上的特征,但这些特征都不属于该物品典型或本质的特征。如有的幼儿描述桃子时说:“是种在树上的,特别甜的,里面的核特别大的”或“有点圆,是黄颜色,还有粉颜色,有软的,有硬的”等。 四是能描述被猜物品本质、典型的特征。 处于该水平的幼儿在描述被猜物品时,能提供非常有效的信息,即能点明该物品本质的或典型的特征。有的幼儿也描述了该物品的多样特征,但其中涉及本质的特征,如有幼儿这样描述西红柿:“红颜色的,还是圆的,是蔬菜,吃菜的时候经常用那种东西,那种东西特别圆,特别好看。”而有的幼儿则只涉及该物品本质的、典型的特征,如有幼儿这样描述桃子:“是猴子最爱吃的一种水果。”这样的描述虽然涉及到的特征数量少,但由于提供的是本质的、典型的特征,同样十分有助于听者猜出。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