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及撰稿人:木下真(日本儿童学会事务局长)
各种偶然叠加,促成摄影集再版

很多中国人觉得"照片里拍的就是自己"的摄影集,如今在中国获得了极高的口碑。摄影集取名《你好小朋友》,于1983年出版,是现在的柯尼卡美能达即从前的小西六为在海外推广彩色胶卷而制作的。当时只在中国赠送了两千本,但某位保存了这本摄影集的中国人于2013年左右在社交网络上上传了其中几张照片,并配了文字介绍。于是,照片瞬时被广为流传,口碑不断发酵,后来在2019年出版了复刻版,还启动了寻找照片中人物的活动,写真集获得极大的关注和好评。
大约40年前拍摄了这些照片的是家住东京都世田谷区的摄影家秋山亮二先生。秋山先生作为战后声名卓著的摄影家之一,大学毕业后先后供职于AP通讯社和朝日新闻,从事新闻摄影工作。其后离开新闻界,成为自由摄影人活跃于摄影界。在中国的拍摄始于1981年10月,持续至次年6月。当时正值1977年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之际,随着邓小平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中日交流日益活跃。

秋山先生说:"当时去中国拍照的目的是为了制作月历,但是一本月历最多只需要13张照片。然而,实际上在中国各地用掉650个胶卷(每个胶卷可拍12张),拍了7800张照片。虽然有自卖自夸之嫌,但我还是要说这些照片拍得非常好,可能是觉得光用来制作月历太可惜,所以就制作了《摄影集》吧。当然我也不知道真相(笑)。"
听说摄影集广受好评,几年前好几个中国出版社找到秋山先生要制作复刻版,但是,当时秋山先生的态度并不是很积极。说来也是,因为已经过去了将近40年,也不知道原先的底片放在哪儿了。秋山先生觉得没有底片的话,即便制作复刻版也很难成为精美的摄影集,再说他本来就不是爱躺在过去功劳簿上的那类人。
但是,提议制作复刻版的出版社的女编辑恰巧是秋山先生的女儿 ---- 自由编辑人都女士的朋友,秋山先生便同意碰头商议相关事项。就在会议开始前的30分钟,大量底片奇迹般在家里的楼梯下储藏室里找到了。秋山先生回忆道:"因为一开始不太积极,所以找底片时也没好好找,如果有心去做的话,可能早就找到了。用于制作摄影集的底片装在纸袋里,和其他未使用的大量底片一起放在纸板箱内保存于储藏室。"
秋山先生说,他仿佛感受到了上天的召唤,事情一下子向前推进了。复刻版的初版五千册,在发售日当天就售罄,已经又增印了一万册。

回忆一去不复返的童年时代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中国人对一个日本摄影师近40年前拍摄的照片如此着迷呢?可能有几个原因。首先,当时在中国照相机和胶卷都很珍贵,普通人平时很少有机会拍照,即便拍照也多为黑白照片,彩色照片极为罕见。

但是人们不会仅仅因为稀奇而感动。这次去秋山先生家采访时同行的CRN儿童研究所的刘爱萍研究员表示:"现在的中国再也找不到摄影集中的场景了。"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发展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景观和人民生活都在不断改变,孩子们玩耍的情景甚至他们的表情都和过去不一样了。也许对中国人来说,摄影集中的情景成为只存在于人们内心中的东西,会唤起浓浓的乡愁吧。
出版社还发起了寻找照片中人物的活动,已经找到10个人,其中一位来自北京的女士还特地和丈夫一起去日本秋山先生家拜访了秋山先生。秋山先生笑说:"这位女士曾在英国留学,非常优秀,但脸庞一点未变,能清晰地看到童年的影子。"

据说在中国举办的纪念出版签名会上也有人自报家门说:"照片里拍的肯定是我,穿的衣服也一样!"遗憾的是,在仔细核查出生地和当时就读的学校名称后,发现并不是照片中的孩子。喜爱这本摄影集的中国人中,有人觉得可能照片中有自己的身影,也有人希望自己也能够在照片里。
刘爱萍研究员拿到摄影集时,也马上开始找自己有没有被拍到。据她讲,当时尚未出生的年轻友人,在看到摄影集时也说:"这是我的童年",并留下了泪水。

那么多人醉心于这本摄影集,不仅仅是因为当时照相机尚未普及以致于那个时代的照片没能留下来,可能也是因为秋山先生的照相机捕捉到了现在中国人已失去的某些珍贵的东西。现在,据说中国媒体也给予积极的报道:"感谢记录下来我们的童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