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所长博客 > 2021年 > 日本幼儿教育之怪象 (1)

  • weibo

所长博客

Director's Blog

日本幼儿教育之怪象 (1)

榊原洋一(CRN儿童研究所所长,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名誉教授)
2022-01-13

摘要:

  CRN儿童研究所榊原所长在本期博文中讲述了一个来门诊看病的四岁男孩的故事,认为富有探索与创造性的行为不应该被视作“不正常”的行为。
English 

  我曾经有几次给一位患者使用了未曾用过的新药,使得患者病情得到了改善,我就想,“好吧,我就把这个病例写成论文投给医学杂志“。但这样投出去的论文通常都不会被采用,编辑拒稿的理由也千篇一律,说“论文令人很感兴趣,但内容看上去像轶闻”。所谓轶闻,就意味着或许偶然碰巧对这个病人有效,但不见得对其他病人也有同样的效果。

  接下来我在本篇博文中要介绍的故事也可能是一种”轶闻“。

  一个四岁的男孩出现在我的门诊中。对于初诊患者,我通常会在听家长讲述症状前直接向本人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绘本或玩具和孩子进行对话,来了解孩子本人的行为特征和对语言、指令的理解程度。

  智力障碍或自闭症谱系障碍大致上可以通过诊疗室的这些互动做出判断。但对于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虽然可以通过孩子在诊室内到处跑、不停地转动椅子、对桌上摆放的物品东摸西碰等行为特征推测孩子可能患有此病症,但还是需要详细了解孩子在幼儿园或学校集体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家庭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否则很难确切地做出诊断。

  这个四岁的男孩毫不费力地回答了我的一些简单提问(叫什么名字?几岁了?喜欢吃的东西是什么?等等),也很轻松地正确说出绘本中所画物品的名称和用途(给他看剪刀,问”是做什么用的?“他回答说”剪东西“;给他看帽子,问他怎么用,他说”戴头上“)。我推断这个孩子不是智力障碍或自闭症谱系障碍,就算有问题也应该是注意力缺陷多动症,于是让家长在检测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清单上打勾,不出所料得分很高(怀疑是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这时,我才开始询问来看病的缘由。家长回答说:”因为孩子不能好好参加集体活动,不正常的行为太多,被告知让转到特殊教育的幼儿园。”由于我已习惯这样的主诉,还以为家长所说的不正常行为是指孩子擅自离开教室或完全不遵守指示,到处乱跑,无法进行幼儿园的正常活动。然而,听了孩子母亲嘴里所说的“不正常行为”的内容,我大吃一惊。

  在玩用橡果做的陀螺时,男孩把插在橡果上的牙签拔下来好几根;老师给孩子们看大鼓,教他们怎么敲出鼓声的时候,男孩跑到前面来摸大鼓。结果让这个孩子的行为被打上不正常标签的决定性事件,竟然是因为他把沙坑里的玩具(铁罐穿上绳子可骑在上面玩)拿来当水桶用了。我无法理解,这些行为怎么就是不正常了呢。

  只要是幼儿园老师,谁都知道在游戏中自由探索有助于孩子的成长。而上面提到的被认为“不正常行为”的三种行为全部都是孩子的自由探索的行为。看到见惯了的橡果中伸出一根小棍儿,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就去拔小棍儿,这是再正常不过的探索行为。将沙坑里的玩具当水桶用,可以说是不拘泥于道具原来的用途尝试用来做其他事的创造性行为。这样的探索性和创造性行为是儿童游戏的本质所在。

  令我感到惊讶的是,在幼儿园老师这样的儿童教育专业人员中竟还有人将孩子的创造性和探索意识只是简单地归为“不正常行为”。

  幼儿时期的多动症通常不采用药物治疗,而是通过更为包容的保育等方式来改变其行为,所以,我只是向这个四岁孩子的家长建议,让他们将孩子转去别的幼儿园为好。我只是衷心地希望,这样的幼儿园(教师)只是“奇闻轶事“般的存在。

作者简介

榊原洋一 (CRN儿童研究所所长,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名誉教授)

榊原洋一 医学博士、御茶水女子大学名誉教授。CRN儿童研究所所长。 日本儿童学会理事长。研究领域为儿童神经学、发展神经学,其中特别致力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阿斯伯格氏综合症(Asperger Syndrome)等发育障碍的临床及脑科学。兴趣为登山、音乐鉴赏,是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的父亲。 主要专著:《穿尿布的猴子》(讲谈社)、《不能集中精神的孩子们》(小学馆)、《多动症儿童》(讲谈社+α新书)、《阿斯珀格氏综合症(Asperger Syndrome)与学习障碍》(讲谈社+α新书)、《ADHD的医学》(学研)、《育儿起步百科》(小学馆)、《榊原博士的ADHD医学》(学研)、《儿童的脑发育 临界期・敏感期》(讲谈社+α新书)等等。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