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所长博客 > 2021年 > 新冠疫苗接种体验记(一)

  • weibo

所长博客

Director's Blog

新冠疫苗接种体验记(一)

榊原洋一(CRN儿童研究所所长,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名誉教授)
2021-06-25

摘要:

  对于新冠疫苗的效果和过敏反应等副作用,很多人都怀着既期待又担心的复杂心情。CRN儿童研究所榊原所长在本文中分享了他本人接种新冠疫苗的体验和最新信息。
English

  对于新冠疫苗的效果和过敏反应等副作用,很多人都怀着既期待又担心的复杂心情。这次我想谈谈我本人的新冠疫苗的接种体验,并分享一些最新信息。

  首先来谈谈个人体验。我原来在大学执教,到了退休年龄退下来之后,现在一边担任CRN儿童研究所的所长,一边作为儿科医生继续诊治主要患有发展障碍的儿童。在本博客栏目中所介绍的孩子们的故事大部分来自我本人的诊疗经历。因此,我也是一个在职的医生,接到诊所所在地区的医师协会通知接种新冠疫苗,于是不久前完成了两次接种。

疫苗接种部位

  日本实施的预防接种大部分是皮下注射,而众所周知,新冠疫苗是肌肉注射。很多人担心注射器的针头垂直刺入肌肉会很疼痛,但我接种前就预想到应该不会痛的。因为痛感神经纤维多集中分布在皮肤里,肌肉中感知疼痛的神经纤维很少、感觉肌肉伸缩和压迫的神经很多。接受过皮下注射的人应该都了解,皮下注射时,除了针头刺入时的刺痛感,药液注入时也很痛,这是因为药液刺激到了皮下组织中的众多痛觉神经。而肌肉中感知痛感的神经位于包裹肌肉的肌膜中,因此从理论上来说肌肉注射时只有针头穿透皮肤和肌膜时才会有痛感,药液注入时由于周围没有感知疼痛的神经纤维,所以只会稍有按压感,应该不会太痛。

  接受过针灸治疗的人想必能够理解上述说明。针灸治疗时是将细针(多数情况))扎入肌肉,有时会扎进数厘米深的地方,但几乎没有痛感。

  还有一点,我想告诉那些认为预防接种原则上都是皮下注射的人。至少在美国,预防接种(包括婴儿和儿童)原则上采取肌肉注射。我的孩子在我留学美国时还是婴儿,当时接种百白破疫苗就是注射在大腿肌肉处。大腿上有大块肌肉群,所以注射在腿上较为安全。那日本为何采取皮下注射呢?其实日本的疫苗使用说明书上只是标注了“通常采取皮下注射”,并不是说必须要采取皮下注射。我认为日本的很多儿科医生之所以选择皮下注射而非肌肉注射,是因为过去发生过多起因反复在肌肉注射大量退烧药等,导致“股四头肌萎缩这样的肌肉萎缩疾患的医疗事故有关。我做实习医生的时候就曾参与过儿童股四头肌萎缩的检查小组,协助过股四头肌萎缩的诊断工作。

  言归正传,那我本人肌肉注射新冠疫苗的感觉如何呢?答案就是“几乎没有任何感觉”!袖子挽上去,肩膀下面的肌肉(肱三头肌)被注射完疫苗,可能是护士的技术太好了,针头刺入时和药液注入肌肉时都几乎没有任何感觉。第二次接种时也一样。

  第二次接种时也未出现常见的发烧、肌肉酸痛等副作用,只在翌日感觉注射的部位有点疼痛。当然,每个人的疼痛感和副作用都不一样,可能我只是感觉比较迟钝(笑)。

对变异病毒的效果

  之前也写过,以色列和英国现在新冠病毒新增感染者人数骤减,据说6月就可恢复以往的生活了。这两个国家流行的新冠病是所谓的英国变异毒株,因此说明疫苗是能有效抑制这种病毒的。此外,最近日本的研究成果证明,接种两次辉瑞疫苗的人中98%血液里形成了足够的中和抗体,除了能抑制英国变异病毒,也足以抑制巴西、南非以及现在人人恐惧的印度变异病毒。

  同样是变异病毒蔓延的美国,美国疾控中心已发布方针,完成两次疫苗接种的人原则上可不戴口罩。美国总统也开始不戴口罩进行演讲了。

  都说日本接种疫苗的进程迟缓,但是政府已确保了足够量的疫苗,只要耐心等待,所有人都能打上疫苗。至于迟缓的原因,可以说是因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废除集体接种(即义务接种)制度导致接种体系不够完善的历史遗留问题等造成的。尽管如此,如果无需在零下80度冷冻保存的疫苗(强生公司研发)获得使用许可的话,那么就会像打流感疫苗一样,基层诊所就可以注射疫苗,我想,短期间内全体国民的接种工作就能向前迈进。

作者简介

榊原洋一 (CRN儿童研究所所长,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名誉教授)

榊原洋一 医学博士、御茶水女子大学名誉教授。CRN儿童研究所所长。 日本儿童学会理事长。研究领域为儿童神经学、发展神经学,其中特别致力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阿斯伯格氏综合症(Asperger Syndrome)等发育障碍的临床及脑科学。兴趣为登山、音乐鉴赏,是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的父亲。 主要专著:《穿尿布的猴子》(讲谈社)、《不能集中精神的孩子们》(小学馆)、《多动症儿童》(讲谈社+α新书)、《阿斯珀格氏综合症(Asperger Syndrome)与学习障碍》(讲谈社+α新书)、《ADHD的医学》(学研)、《育儿起步百科》(小学馆)、《榊原博士的ADHD医学》(学研)、《儿童的脑发育 临界期・敏感期》(讲谈社+α新书)等等。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