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所长博客 > 2016年 > "教养",是什么?

  • weibo

所长博客

Director's Blog

"教养",是什么?

榊原洋一(CRN儿童研究所所长,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名誉教授)
2016-06-02

摘要:

什么是"教养"?"学习"是为了什么?"CRN儿童研究所榊原洋一所长用别有风趣的文笔撰写了一篇博文《"教养"是什么?》

  以前,曾有人邀请我为孩子们写一段话, 告诉他们学习的重要性。我记得我写了这样一句话:"只要有知识,就可以有更多的人生选择。"

  和过去的统一授课不同,现在各个学校想方设法推行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主动学习"和"翻转式学习",其背景原因是因为许多孩子学习积极性不高,难以激发其对学习的兴趣。

  如果是年龄幼小的孩子问"为什么学习?"的话,倒还比较容易回答。因为可以结合以前本博客中介绍过的"自尊心(自我肯定意识)"就能说明白。对他们说"你好好学习的话,妈妈(爸爸)会很高兴的","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的话,大家都会赞扬你,夸你很厉害"。听了这样的话,多数孩子都会接受和认可这样的说法的。

  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学校的功课越来越难,作业、考试带来的的压力增大,唤起自尊心的方法就不太奏效了。更何况用"因为是义务教育"、"孩子的本分就是学习"这样的说教来应对的话,孩子本身就变得难以接受了。

  这时候大人们经常会使用的老生常谈的话就是:"通过学习来获得教养的话,将来对你一定会很有帮助的"。稍微脑子快点的孩子就会问一些让大人困惑的问题:"教养,是什么?"、"将来,是什么时候?"。说句难为情的话,我自己就是相信了这句老生常谈的话而刻苦学习的。在中学时代,我还真的想成为被认为是"有教养的人"的代名词的英国绅士呢。

  但是,基本上属于地主阶级、不需要为了生计而劳作的绅士(乡绅)为什么会成为"有教养的人"的代名词呢?我一直也没有搞懂。

  直到最近我阅读了19世纪初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后,才对绅士(以及淑女)为何必须要有"教养",似乎有了一点领悟。

  据说,奥斯汀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对话是以其自身实际生活中庞大的对话记录为基础撰写的,非常真实地反应了实际生活的场景。

  不需要为生计而奔波的地主阶层除了管理好领地、担任议员等名誉职务外,生活十分悠闲,经常互相去各自的宅邸拜访。他们拜访友人宅邸时常常一待就是几周甚至几个月。男人们去打猎,女人们则边织毛线一边聊家常,然后聚在一起跳舞、演奏乐器。

  在这样闲暇的时间里,作为绅士淑女,,提供丰富的话题、有各种知识去回应对方的谈话、为大家唱歌、演奏乐器或背诵诗歌等,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

  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中,一对将来有望成为淑女的年幼姐妹有着这样的一段对话。她们对于乡下来的表妹(《曼斯菲尔德庄园》的主人公范妮),这么跟母亲说:

  "妈妈,您想想看嘛,我的表妹范妮连欧洲地图都看不懂呢,她也说不出俄罗斯的大河的名称,说小亚洲也不知道。还有,她连蜡笔和水彩笔都分不清!" "您听说过有这么笨的孩子吗?"

  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讲述了从乡下来的表妹范妮逐渐长成一位出类拔萃的女性的故事。

  那么,暂且不提范妮的故事,刚才那段对话究竟说明了什么呢?

  也许这是我的一己之见,我曾经憧憬的绅士(淑女)的所谓"教养",对于当时的地主阶层来说不正是现实生活中所必须的知识吗?中学时代的我曾以为应试教育中背诵的那些知识的断片(世界地图、河流名称、历史事实等),跟"真正的教养"完全不同。但是,我现在想,我所憧憬的英国绅士的"教养",和我在准备学的学习中所记住的灌输式知识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因为不论是在社交界的圆满活动还是和考试合格,都是现实生活中所必须的技能。

  各位朋友,您对我略失偏颇的"教养"论作何感想?

作者简介

榊原洋一 (CRN儿童研究所所长,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名誉教授)

榊原洋一 医学博士、御茶水女子大学名誉教授。CRN儿童研究所所长。 日本儿童学会理事长。研究领域为儿童神经学、发展神经学,其中特别致力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阿斯伯格氏综合症(Asperger Syndrome)等发育障碍的临床及脑科学。兴趣为登山、音乐鉴赏,是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的父亲。 主要专著:《穿尿布的猴子》(讲谈社)、《不能集中精神的孩子们》(小学馆)、《多动症儿童》(讲谈社+α新书)、《阿斯珀格氏综合症(Asperger Syndrome)与学习障碍》(讲谈社+α新书)、《ADHD的医学》(学研)、《育儿起步百科》(小学馆)、《榊原博士的ADHD医学》(学研)、《儿童的脑发育 临界期・敏感期》(讲谈社+α新书)等等。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