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所长博客 > 2014年 > 儿童为何能在游戏中成长?

  • weibo

所长博客

Director's Blog

儿童为何能在游戏中成长?

榊原洋一(CRN儿童研究所所长,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名誉教授)
2014-05-08

摘要:

儿童早期教育和保育(ECEC),是每个家长和幼儿教师所关心的问题。儿童的天性就是玩耍,儿童是在玩耍中成长的。为什么这样讲呢?请看CRN儿童研究所所长榊原教授的文章。
English 

  CRN儿童研究所今年设立了"ECEC研究会"。ECEC并不是一个令人耳熟能详的词语,它是英语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的缩写,直译就是"人生初期的教育和保育",含义与日语中的"保育"一词较为接近。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不把研究会的名字叫做"保育研究会"呢?这是因为ECEC的含义和日语的"保育"还是有明显的差异的。

  ECEC研究会不仅在CRN网站上展开各种活动,还计划在实际中每年召开两到三次会议(即"ECEC研究会议",ECEC Research Conference),邀请众多相关人员参与交流。

  ECEC研究会的第二次会议于2013年10月26日和27日在庆应大学三田校区召开,会议主题为"Playful Pedagogy"。人们对"playful"的含义大致还能理解,但是对于"pedagogy",很多人都会感到困惑不解。查一下词典,可以看到两者的含义分别是"愉快地进行"和"教育学、有关教授方法的学问"。也就是说,所谓Playful Pedagogy就是指"寓教于玩"的教育方法。

为何要提倡"Playful Pedagogy"?

  ECEC研究会为何选择"Playful Pedagogy"作为会议的主题呢?由于我本人也参与了选择会议主题的工作,结合个人见解,我认为主要有两大理由。

  首先,"通过自发游戏实施保育"这一理念可谓是日本的保育、幼儿园教育中保育方针的基础,但为什么它是一种理想的保育方式,我本人也尚未理解透彻。参看保育专家撰写的书籍,发现他们大多主张"本来游戏就是孩子们的基本行动"。但是,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幼儿教育中对游戏的重视程度和日本完全不同,似乎很难用"孩子本来就要玩"的论点来解释这一现象。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保育工作者和幼儿园老师在参观日本的保育园和幼儿园时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光让孩子玩能行吗?"

  第二个理由是由于我读了美国专业杂志Mind, Brain and Education上所刊登的一篇论文。CRN的网站上有一个名为"脑科学与教育"的专栏介绍该杂志的内容,近期将在CRN网站"榊原博士研究室"专栏中对该论文予以介绍。该论文的主旨便是强调了孩子的能力(对语言、数字等概念的理解)和社会意识并不会因单方面的教导(direct instruction)而得到发展,引导型游戏(guided play)才最能够使孩子们的能力得到拓展。该论文的作者认为,保育园和幼儿园的活动大致可分为4类,即①直接教导、②按教师指示开展的游戏、③引导型游戏和④自发性的自由游戏。论文中还介绍了对各种保育方式的效果进行比较的诸多研究成果,得出了引导型游戏才是最佳方式的结论。

提倡游戏并非因为"孩子本来就要玩",而是因为"能够更好地学习"

    总而言之,通过游戏进行保育活动的益处并不是因为"孩子本来就要玩",而是因为"玩是最佳的学习方式"。可能有人并不喜欢带着功利的目的来看待儿童的游戏,但是对我来说,在游戏中进行保育的方式的益处得到了科学性的佐证,这一发现确实是受到了鼓舞的。

    ECEC研究会的内容和实际情况会在CRN网站的"交流活动"专栏中介绍给大家,敬请各位关注。 

(本文撰写与2013年11月)

作者简介

榊原洋一 (CRN儿童研究所所长,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名誉教授)

榊原洋一 医学博士、御茶水女子大学名誉教授。CRN儿童研究所所长。 日本儿童学会理事长。研究领域为儿童神经学、发展神经学,其中特别致力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阿斯伯格氏综合症(Asperger Syndrome)等发育障碍的临床及脑科学。兴趣为登山、音乐鉴赏,是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的父亲。 主要专著:《穿尿布的猴子》(讲谈社)、《不能集中精神的孩子们》(小学馆)、《多动症儿童》(讲谈社+α新书)、《阿斯珀格氏综合症(Asperger Syndrome)与学习障碍》(讲谈社+α新书)、《ADHD的医学》(学研)、《育儿起步百科》(小学馆)、《榊原博士的ADHD医学》(学研)、《儿童的脑发育 临界期・敏感期》(讲谈社+α新书)等等。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