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日本少子化和育儿 > 【少子化特辑一】总论:日本少子化问题的实际状况和主要原因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少子化特辑一】总论:日本少子化问题的实际状况和主要原因

松田茂树(中京大学现代社会学系教授)
2015-05-14

摘要:

为了把握少子化问题的整体状况,在"日本少子化和育儿"新栏目中,首先请中京大学的教授(社会学家)松田茂树教授为我们介绍日本现在正面临的少子化问题的特征、主要原因和解决方案。
English 

少子化总论 课题总结

・ 现有少子化问题对策的缺失:四个"没有":

   ①没有恢复出生率的目标(值)   
   ②政策服务对象没有扩展   
   ③没有减轻典型家庭的经济负担和解决年轻人就业难问题的措施   
   ④没有进行正面宣传来促进人们对结婚·生育·扶养孩子持积极态度

・ 少子化的最大原因是"不婚人数的增加"和"夫妇生育孩子人数的减少"。

・ 重新梳理"少子化"的主要原因,帮助那些想要结婚、怀孕、生子、育儿的人实现梦想。

一、现有少子化问题对策中缺乏什么?----四个"没有"

  所谓"少子化",是指总和生育率(以下简称出生率)大幅度且长期低于2.07的状况。日本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少子化,但直到进入90年代政府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1989年,日本的出生率首次跌破1966年(这一年为丙午年)的1.58的水平,仅有1.57,因此被称为"1.57危机"。以此为契机,政府开始采取对策,着手解决出生率骤降的问题。也就是说,日本的少子化问题始于70年代,但在到90年之间的20年间,政府没有采取过什么措施。从90年代至今的20年里,虽然采取了一系列对策,但出生率仍然持续下降。这也许是因为政府采取的措施"力度尚显不够"或者说有所偏误。今天,我们就用各种数据来验证一下这个结论。

   "1.57危机"发生后政府实施的少子化问题对策主要包括"天使计划"和"紧急保育对策五年计划",其核心是以保育园为中心开展育儿支援和支持女性工作育儿两不误。这些政策均以正式雇佣的女员工为主要服务对象,是因为已有研究证明"更多女性走上社会工作及随之带来的工作育儿难以兼顾的问题"是造成"1.57危机"的主要原因。

  至于实施上述对策后的结果,在总务省2004年的报告中指出,通过增设保育园和普及休育儿假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女性的育儿工作两不误,但其他方面尚未得到改善,出生率也未见好转。最近20年来,出生率从1.57下降到了2013年的1.43。

  在此基础上反思现有少子化问题对策的缺陷,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①没有恢复出生率的目标;②政策服务对象没有扩展;③由于某些传统家庭被列在服务范围之外,目前没有行政措施解决其经济负担问题(传统家庭是指那些夫妻分工明确、丈夫在外工作而妻子在家操持家务),同样年轻人就业难问题也缺乏改善措施;④没有进行正面宣传来促进人们对结婚、生育、抚养孩子持积极态度。关于第①和第④点,政府出于对战前号召"多生多育"的国家政策的反省,难以由国家主导制定生育目标、开展相关宣传活动,这也是其背景原因。在下一章节中,将列举一些数据就我提出的这四个问题做进一步的分析,对其背后的数据进行介绍。

1) 总务省"有关少子化问题对策的政策评估报告----以新天使计划为对象"2004年

二、少子化的最重要原因是"不婚人数增加"和"夫妇生育孩子人数的减少"

  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之所以未能凑效,也许是因为未能切中要害、找到真正对少子化问题产生巨大影响的原因。在此,我们将有关引发少子化问题原因的一些最具代表性的假设归纳为如下七点∶

  ① 女性走上社会工作及随之带来的工作育儿难以兼顾的难题;
  ②婚姻市场的错位、
  ③年轻人就业难的问题日益严重;
  ④单身啃老族的增加;
  ⑤年轻人婚姻·育儿观念的转变;
  ⑥育儿及教育费用骤增带来的压力;
  ⑦育儿给身心带来的繁重负担。

图1.未婚率的推移(按年龄段划分)

  上述假设完全正确,特别是出生率下降的原因可归为②、③、⑥这三点。

  通过现有的数据,可以看出上世纪70年代后出生率下降的原因有80%到90%是源于未婚人数增加,其次,每对夫妇生育人数减少也造成了出生率下降。(图1、图2)。这两点是引起少子化问题的最主要的原因。

图2.每对夫妇生育孩子的人数

  接下来看一下引发这两大原因的背景。未婚人数增加主要是因为男性就业趋于不稳定,即非正规雇佣人数不断增加(假设③)。另外,上世纪90年代之后,即便是企业的正式员工,工资也未有增加,有些人甚至反而减少。有数据证明,26-29岁年龄段时的年收入不满300万日元的男性,终身未婚率的比例会升高。因此,就业难带来的经济方面的原因造成越来越多的人没有条件结婚。另外,即便年轻一代中"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观念并未发生变化,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结婚对象而迟迟无法结婚,这种理想和现实的错位造成不结婚人数增加。(假设②)。

图3.独身的理由(25~34岁 男女%)

  再者,左右一个人是否结婚的因素还有本人的"结婚意愿"。"团块世代"(指二战后不久"人口出生高峰"时期出生的人)结婚时约有半数人是通过相亲结婚的。之后,自由恋爱结婚的人不断增加,现在通过相亲结婚的人已经只占5%了。也就是说,当今社会如果本人没有结婚的意愿就不会结婚。有数据显示,如果年收入不到300万日元,也确实难以萌生结婚的念头。对单身人群实施的调查中还发现,"没有碰到合适的对象"是不得不单身的最重要的原因(图3)。

  接下来再分析一下出生率下降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即每对夫妇生育孩子的人数下降的原因。已婚夫妇生育孩子的理想人数是2.42,但是打算将来要生育的人数只有2.07(《第14次出生动向基本调查》)。之所以达不到理想的生育人数,占第一位的理由是"养育孩子和教育需要花费太多的钱",有超过60%的被调查对象选择了这一回答。(假设⑥)(图4)。数据显示,特别是想生第三胎或更多孩子时,经济原因成为最大的障碍。

  上一章节中指出的少子化问题对策中缺失的4项内容中,"政策服务对象没有扩充"和"没有减轻传统家庭的经济负担和解决年轻人就业难问题的措施"这两点就是上述背景下产生的。 

图4.生育孩子人数未达到理想水平的理由

三、少子化问题对策范例转换的必要性

  从上面看到的诸多数据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到目前为止国家所实施的少子化问题对策的根本理念必须做出改变,即应放弃过去的观点,即需要认识到"在生育、育儿期仍希望夫妻双方都坚持工作(主要是女性)的人增加了,但由于保育园和休育儿假制度等支持工作育儿两不误的制度不够完善,导致以城市为中心的出生率持续下降"的观点是有所偏颇的,事实上 "年轻一代就业环境的变化及占绝大多数的传统家庭生养孩子变得困难才是造成出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应将政策服务对象从原来的"城市里双方均为企业正式员工的夫妇"扩充至"未婚的年轻人(尤其是就业困难的人)"和"作为育儿主力军的传统家庭(包括妻子出去打短工的家庭)"。

  过去25年来,生第一个孩子前后仍坚持上班的女性占4分之1,这一比例一直没什么变化(图5)。其中,休完育儿假后仍继续上班的女性则只占10%左右。相反,因生育孩子而辞去工作及怀孕前就不再工作(包括因结婚辞去工作的)的人则高达近70%。可见绝大多数妻子都会因生育孩子而中断工作。而少子化问题对策的主要服务对象即双方均为企业正式员工的夫妇仅仅是少数,多数传统家庭并未获得政策的恩泽。

图5.生第一个孩子前后母亲的就业状况

四、阻止出生率下降应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为了切实执行少子化问题对策,应以数据为依托,从造成影响最大的问题着手来采取相应的措施。目前,有两方面过去未予重视的措施亟待实施,一方面是为年轻人创造就业机会(应对未婚人数增加),另一方面是为帮助夫妇、特别是传统家庭将生育孩子人数提高到理想水平而进行经济援助。

  从少子化问题对策取得较好效果的国家的经验来看,不能只拘泥于单一的政策,应该采取综合措施拉动出生率恢复到较高的水平。比如说,从法律上给予同居恋人必要的保护、从实物和现金两方面增加儿童补贴、充实保育服务等。那些成功的国家每对夫妇生育孩子的人数接近理想水平,无论想生几个孩子都可以放心地生下来并抚养长大。

  今后,日本应该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从影响较大的问题着手采取必要的措施。为此,我认为首先要制定一个恢复出生率的目标值。具体目标可定为"消除结婚、生育、育儿的障碍,让想生孩子的人能够安心地生儿育女,至2030年前将出生率提高到2.07、即人口置换水准以上"。"人口置换水准"是指为使父母世代和孩子世代的人口保持相同所需要的出生率水准。有了具体的数字目标,就能精确分析导致出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的程度,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落实措施后可通过PDCA循环对效果进行评估,也更容易获得必要的预算,因为有了具体的目标值,各项工作所需的费用也更明确了。当然,在提出目标值的同时,还必须明确规定相应的"原则"。特别是整个社会应该达成共识,要尊重那些不想结婚、生育的人的主观选择,不能采取强制性措施。

   总之,当务之急就是要设定出生率的具体目标,实施解决出生率持续下降的最主要问题即"不结婚人数的增加"和"每对夫妇生育孩子人数减少"的措施,对目标值和实际数据进行比较,通过有效的措施满足那些希望结婚、怀孕、生养孩子的人群的需求。

作者简介

松田茂树 (中京大学现代社会学系教授)

松田茂树 社会学博士。专业为少子化对策、育儿支援、家庭论。1970年出生,毕业于一桥大学社会学系,在庆应义塾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学专业博士课程取得学分后退学,后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供职于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担任首席研究员,后赴中京大学担任教授。兼任内阁府“克服少子化危机工作小组”成员,主要著述有《少子化论》和《什么支撑育儿?》等。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