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东亚的保育和教育观察 > 【中日韩问卷调查】第2期-②:对"表扬学生的方式"调查结果的总结与评述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中日韩问卷调查】第2期-②:对"表扬学生的方式"调查结果的总结与评述

2014-10-28

摘要:

这是一个读者与学者进行互动的栏目。我们邀请您与学者一起参与调查和讨论,来看看中国、日本和韩国到底有哪些不同,哪些相同。在本期专栏中,对第二期的"表扬学生的方式有哪些不同"的调查结果,由日本中国的学者作了非常有趣的分析和探讨。
山本 登志哉(日本:心理学)
姜英敏(中国:教育学)

 

  在怎样看老师夸学生的问题上,中日两国显然存在不少差异(第2次调查①)。那么,中日两国的人们又是怎样看待这种差异的呢? 在日本,我们主要收集了网上读者的意见,在中国则在大学课堂中收集了学生们的意见(与上次是同一所大学)。下面我们试着分析这些意见的异同点。

(1)问卷调查结果

  问卷都是要求参与者首先填写第二次问卷的第①题,然后再给他们看第一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再请参与者写出自己的感想。问题如下:

初二的D成绩优秀、关心同学,是个好学生。D的班主任对D的评价很高,希望别的同学都向D学习。于是,班主任老师经常在班里称赞D的行为,呼吁大家向D同学学习。

  关于这个例子我们设了三个问题,本次调查请日本的网上读者和中国的大学生(是第一次调查时同一所大学的其他学生)首先填写问卷,然后再给他们看第一次调查中的A和C的调查结果,请他们自由陈述其感想。首先让我们再确认一下相关数据(包括第一次调查结果在内的所有数据将在本文的最后列出)。

  本次参加问卷调查的人员基本信息如下:

问1:在你的印象里, 这样的班主任老师常见吗?

  中国参与者中回答"很多"的人比上次少,回答"比较常见"的却有所增加。但是总的来说,中国参与者会在周围经常看到这样的老师,而这样的现象在日本参与者那里却是不那么常见的。

问2:如果你是D,会怎么想?请选出你认为最接近的答案。

  这个问题的结果也与上次相同。日本的参与者中有更多人希望老师停止这样的行为,而大多数中国参与者则"感到自豪",或者是"虽然感到高兴,但也有些不好意思"。

问3:你怎么看老师经常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D的模范事迹,呼吁大家向D学习的做法?

  比较明显的结果是,一多半的日本参与者做出了否定评价,而有多于半数的中国参与者做出了肯定评价。

  我们或许可以认为,中国之所以出现第一、二次调查结果的雷同是由于参与者是来自同一所大学、同一个年龄段的人群,但是也要看到日本的参与者却来自网上读者,且与第一次的学生群有着完全不同的年龄结构。因此,中日两国的参与结果在两次调查中出现稳定的倾向性。当然,他们的回答也各有差异,但是至少在数量上出现了明显的比例差异。

  那么,这次的参与者是怎样理解第一次调查中对方的回答,怎样理解从中体现出的中日两国的倾向性及其差异的呢?下面,让我们看看日本、中国的参与者的自由陈述,从质的方面探讨其特征吧。

(2)日本参与者对中日比较数据的看法

JA:"我觉得是意料之中的结果。在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作为大家楷模的已经不可能是一个人,所以确定模范生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或者,存在模范生本身是不是意味着大家朝着某个相同的方向活着(或者希望让大家那样活着)?还有日本人过分关注欺侮现象了,重要的是应该区分全班同学应共有的和个人的事情。对个人来说,用适于他(她)的方式来充分肯定其努力的程度才是重要的。"(男性,30余岁。问1:"不常见";问2:"不好意思";问3:"不太好。")

  看来,在JA的印象中,"日本社会是多样化的,所以很难树立出'模范'来,中国是教育大家朝着一个方向努力的"。那么按照JA的逻辑,是不是就可以认为,随着中国的自由化进一步发展,有朝一日就会变成强调多样性的日本模式呢?

JB:"是不是日本认为如果不被表扬就说明没有什么优点,而中国认为即便不被表扬也有很多潜在的优点?日本人的自我认可度比较低。(女,40多岁。问1:"不常见";问2:"别在大家面前表扬";问3:"不太好。")

  显然,JB试图从"日本人的自我认可度比较低,中国人却比较高"的对比性前提来解释调查结果。日本人有时确实会形容本民族是"自虐"型的,但是这个调查结果的什么内容让JB感觉到这一点或与此有关联的呢?而且假设真是这样,那么对这次调查结果是不是可以解释为:自我认可度越低的人群越不喜欢被表扬,越高则相反,因此双方不断强化造成这样的结果?

  
JC:关于问题1,日本也有一半左右的老师这样表扬学生,是不是说明过去这样的老师比现在多?后来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对校内欺侮的原因分析等,人们才逐渐认识到这样的表扬方式所具有的负面作用,所以才慢慢改变的。而在中国,如果这样的表扬具有让他们感到自豪的一面,那也许可以说明那对他们来说是比较有效的。(女,50多岁。问1:"比较常见";问2:"别在大家面前表扬";问3:"不太好。")

  JC认为:"随着社会的变化,表扬在日本可能会成为校内欺侮的诱因,而在中国则是有效的",也就是说在JC看来,同样是"表扬"的行为,对中日两国孩子们的影响却是不同的。假如是这样,那么中日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差异导致"表扬"这个行为出现完全相反的影响?这个问题十分耐人寻味。

JD:我认为问题2充分体现出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日本人认为在众人面前受到表扬并不是值得骄傲的,反而会更倾向于认为"不好意思"、"希望别再表扬了"等。如果是1对1 的,而不是大庭广众之下就会感觉自豪。(女,20多岁。问1:"几乎没有";问2:"别在大家面前表扬";问3:"不太好。")

  JD在看到中国参与者的回答后发现自己的想法跟很多日本人是相同的。在这里,同样令人费解的问题是,为什么同样都是被"表扬"的行为,在日本却不能成为"自豪"的理由而中国则会。另外,也正如JC所指出的,随着时代变化,日本人的想法产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也是我们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JE:"结果是意料中的所以没感觉惊讶,但是在那些肯定老师做法的中国大学生中也有人回答'过分表扬有可能会让学生骄傲',对老师的做法表示忧虑,这是比较有意思的地方。还有我想到:问卷的设计方式也会改变人们的印象(女,40多岁。问1:"比较常见";问2:"别在大家面前表扬";问3:"不太好。")

   JE发现在中国大学生中也有不少人与日本人的看法相似,他们的想法超出了JE的预想,这是让他感到有趣的地方。看来,深入、具体地了解对方社会中存在的多样性是很重要的。同时看到异同点,是需要我们长期坚持的视角。

JF:"看了调查问卷结果,感觉日本学生是站在被表扬的学生个人立场上,中国学生则是站在领导者----老师的立场考虑问题的。" (女,20多岁。问1:"几乎没有";问2:"别在大家面前表扬";问3:"不太好。")

   JF关注的是出发点,即"立场",并据此诠释中日两国参与者的不同。参与首轮调查的两国参与者都是教师培养型大学的学生,他们将来都有可能成为教师。因此,要从学生的角度还是从老师的角度出发来考虑这个问题,或许正体现出他们思考教育问题时的出发点和立场。而且,这或许同时可以成为解释其他问题的钥匙。

JG"我是日本人,对调查结果大部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看到自由记述栏,有那么一点惊讶于日本学生'平等意识'、'从众意识'的坚固程度。在我印象中,日本学生的出发点是'周边的人们是怎么想的',而中国学生的则是'对D有什么影响',很有意思" (女,20多岁。问1:"几乎没有";问2:"不好意思";问3:"很不好。")

   JG思考的也是"立场"问题,关注"中日参与者的视角"。但是,JG认为"日本关注周边的氛围,中国关注对D自身的影响",这个回答乍一看来与JF的结论不同,但是只要看到JG的陈述中"关注周边气氛"指的是D,"应该考虑对D的影响"指的是老师,就会发现他俩的陈述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JH:"要有效使用班德拉理论,则有必要使其他学生仰慕小D,或对小D抱有敬意。这不是通过表扬D,而是使其他学生自发地认可D之行为本身的价值。也就是说表扬方法本身才是重要的。(男,20多岁。问1:"几乎没有";问2:"希望别在大家面前表扬";问3:"不太好。")

  与其说是比较了中日的异同,JH更是从班德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看到他人被夸奖或批评而主动改变自己行为的学习模式)出发提出教育所应遵循的原则。能不能从某些基于文化价值的想法中抽出超越文化差异的普遍性,似乎是永恒的讨论议题。

  以上我们呈现并分析了每一位参与者的意见。令人印象深刻的结果是,所有参与者对问卷中老师的做法都提出了否定意见(不太好~很不好)。也许,写出自由陈述的参与者大部分是因为看到中国学生的回答后感到令人费解,所以萌生出试图去理解"为什么出现这种差异"的想法。必需看到,在"作出否定评价"这一点上大家的"日本式想法"是比较统一的,但是在怎样解释这种差异的问题上,大家的视角却是多样化的。

  下面让我们看一下中国参与者的自由陈述(自由陈述内容比较长,所以我们省略了一些重复内容。)

(3)中国参与者对中日比较数据的看法

CA"问2:在中国,由于子女从小便被灌输'竞争'的概念,如父母也总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因此中国的小孩从小充满了竞争意识,自然被表扬时感到自豪的较多。在日本,往往小孩会被教育'集体'的概念,这种集体主义会让他们以脱离群体为耻,因此在被老师单独表扬时,会产生抗拒心理的较多。"(男:问1"比较常见"问2"什么也没想"问3"一般")

  CA将中日两国参与者中出现的想法差异归因为育儿、教育的结果。她认为"中国注重个人之间的竞争,而日本是集团主义不喜欢竞争"。比较文化心理学往往把中国和日本都归类为"集团主义的国家",日本则认为中国是集团主义社会,日本是注重个人的社会,CA的看法与这些任何看法都不相同,很有趣。

CC"关于问题1:这是老师用来激励其他学生的一种常见的做法,希望其余同学都能向D同学学习,受到儒学中'见贤思齐'思想的影响;但是这样老师就忽视了'因材施教',是对其余同学的个性扼杀,不利于个性的发展。关于问题3:老师不应该仅拿一个人来作为大家的模范,而是应该从不同的同学身上寻找闪光点加以表扬,这样才不会让学生感到老师偏心、有失公平,在表扬其优点的同时,亦可指出其不足之处,鼓励学生加以改正。"(女:问1"很常见"问2"高兴和自豪"问3"还不错")

  CC认为因材施教很重要,但与日本的回答不同,对表扬本身是肯定的,只指出了表扬方法上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她对问卷的三个问题也都作了肯定性回答。

CE"关于'问题4',日本同学的想法很好,把学生作为榜样,会把学生放在放大镜下,给学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男:问1"很常见"问2"别在大家面前表扬"问3"很不好")

  CE赞同日本式想法,对中国常有的现象感到反感,认为这样的做法会凸显学生,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CF"关于问题2:自己本身也会有说想过这样的行为会招致同学的嫉妒,会使自己与同学间的友谊遭到破坏,但如果多次这样的表扬会使自己觉得自己真的很优秀也会有所懈怠。"(女:问1"很常见"问2"高兴和自豪"问3"一般")

  CF是从"嫉妒"的角度支持了在日本经常出现的观点,而且说到自己也曾有过亲身经历。但是,她对老师的做法却持肯定态度。在日本有多少人会从"嫉妒"的角度解释"校内欺侮"现象,是值得进一步讨论的。

CH"根据中日两国大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两国教育方式及教育目标的差异,就教育方式而言,中国侧重榜样教育和应试教育,所以中国老师希望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符合标准的好学生,而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的培养。而日本老师更侧重因材施教,不给学生榜样压力,从而给予他们更大的空间去追求他们独特的梦想而非标准目标。就教育目标而言,中国老师侧重把学生培养成学习好的人,而日本更侧重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女:问1"很常见"问2"高兴和自豪"问3"不太好")

  CH试图通过不同模式对比来理解中日差异,即"提出好榜样"(中国)还是"提出符合个人需要的目标"(日本);注重成绩(中国)还是注重自我实现(日本)。这个结论跟CA的结论----中国是个人主义而日本是集团主义似乎正好相反,为什么出现这种正好相反的见解?这是很耐人寻味的问题。

  
CJ"关于问题3:我认为日本文化可能给学生的是一种个体之间平等的思想。个体之间的差异存在,但是作为老师,不应该让这种个体差异被放大,导致个体间不平等现象出现,使优秀学生孤立于其他学生。但中国的教育理念倡导榜样学习,楷模学习,这样能激发一定的竞争意识,但是却忽略了个体在受教育时应做到的公平对待。"(男:问1"很常见"问2"不好意思"问3"还不错")

  CJ认为,像中国这样强调榜样学习是一种激发竞争的做法,而像日本这种强调个性却是压制竞争、追求"平等"的做法。CA的这个结论似乎在折衷解释上面相反的两个观点,即CA的"日本=集团主义VS中国=个人主义"观点,和CH的"中国=集团主义VS日本=个人主义"观点,这真是很有意思的解释。

  
CK"关于问题3:先谈老师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在日本老师是一个很受人尊敬的职业,成为老师相对要求较高,老师的整体素养学识眼界都会高一些,不像中国,在很多地方性的学校里,老师自己也没见过多少世面,也没多少涵养,没有足够的气度和眼界去容纳多元化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就知道说好好学习才能赚钱,学习好就好像是人品也好了似的。我这么说,是因为我初中就读于无锡一所非常好的学校,班里同学都学习很好,我不爱上学,老考倒数,只要做错点什么事,比如没睡午觉,不订正试卷,老师就会批评我,还说我品质有问题,考差了毁全班名誉之类的。我一度很郁闷,但是后来我走的是美术高考路线,我这么多年不好好上学还不是人大北师随便挑,而且和高考正常上的学生其实没什么差别。一个人最重要的,我觉得是人文修养好,内心强大,关爱社会,有信仰道德,会不会学那些高中的东西根本不影响你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女:问1"很常见"问2"不好意思"问3"不太好")

  CK觉得跟日本相比,中国的很多老师(尤其是地方的)不认同多元化的价值观,一味强调"好好学习将来赚钱多"的简单看法,而自己却并不认同,老师也就因此经常批评自己。乍一看,CK的想法很"日本",但是这个问题不是还可以这么解释:相比日本更强调"与别人保持和谐关系、从众",CK更强调的是自己也就是"个人的能力",在这一点上她却又是很中国的。

  
CL"我发现我的观点果真还是"中国化"的。我认为老师经常表扬D是有一定榜样作用,但是也不能经常夸奖,再者,如果D真的是老师和同学公认的优等生,那么学生也会自然主动向其学习,而并不需要老师强调。而且这样做,会使的学生失去个性,培养出来的人都是同一个模子造的,毫无新意。但我觉得,虽然老师表扬D会有一些不良的影响,但是也不至于严重到D会受到排挤与欺负,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日本学生提到D会因此受到排挤甚至欺负。在我看来,优等生顶多属于"高处不胜寒"型,其他同学会像看"别人家的孩子"一样只觉得可望而不可即,但不会排挤欺负他,至少优等生在中国的班集体里还挺有"地位"的。"(女:问1"很常见"问2"不好意思"问3"不太好")

  CL说他是看到日本参与者的回答才发现自己的想法"很中国",并发现了这种做法的问题。但是我们却觉得,诸多日本参与者认为"被老师夸奖"="会被欺侮"本身就是一个谜。在日本答题者的感想中,这似乎是一件很当然的事,他们对此会有怎样的解释?

CQ"我认为在中国的文化当中,"榜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我的印象里,中国老师的确经常这样做,通过树立一个榜样,来达到激励大家的效果。而且我们从小被灌输的思想是"被表扬是光荣的",所以中国学生也对此感到很高兴。至于少数认为不好的,则注重于"会使D骄傲"这个原因,因为在我们的思想里,"被赞扬容易骄傲,骄傲使人落后"。而日本学生(老师)更注重每个人的心情及感觉会如何。他们不支持这种做法,主要由于它给人带来了"不舒服的感觉"。 "(女:问1"很常见"问2"别在大家面前表扬"问3"不太好")

  是关心学生的心情,所以会觉得中国的做法令人不舒服也就不会采用。而且,JE所关注的"表扬会令人骄傲"的问题,很多中国参与者也抱有同样的想法。JE曾说过,调查结果改变了自己过去对中国的印象,或许那就是JE过去不曾知晓的中国人的另一面。中日两国的参与者对对方的印象为什么出现这么大的差异,也是值得探讨的。

(4)关于下次讨论

  以上我们分析了两国每位参与者的看法。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中日两国出现了比较稳定的倾向性。相比之下在自由陈述方面,希望大家关注到两国都出现了相当明显的多样性特点。令人感到有趣的是,这样的多样性是不是仍然体现出"日本式多样性"和"中国式多样性",即"多样性中的文化差异"?

  例如,有些人会像日本的JG和中国的CK一样,对各自社会中的主流行为模式感到别扭和反感,但是,是不是因此就可以认为JG是中国式想法而CK是日本式想法?这是十分有意思的。另外有不少日本参与者的想法,即表扬会导致欺侮可能也是十分耐人寻味的问题。在下一期,山本和姜英敏将根据这些结果来一场讨论,探讨双方的不同到底是什么,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对方等问题。诸位读者如果有任何意见和想法请踊跃投稿,我们将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附录:包括第一次调查结果在内的数据比较

问1:在你的印象里, 这样的班主任老师常见吗?

问2:如果你是D,会怎么想?请选出你认为最接近的答案。

问3:你怎么看老师经常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D的模范事迹,呼吁大家向D学习的做法?


作者简介



 山本 登志哉
(日本:心理学)

  教育学博士。现担任儿童与金钱研究会代表、日本质性心理学学会理事和编委、法律和心理学学会常任理事和主任编委、日中韩越圆桌会议ML管理人等多项职务。
  1959年生于青森县。在和服店做学徒后进入京都大学文学部攻读心理学本科和研究生。硕士期间,兼职做保育员时,对婴幼儿"所有"行为进行研究并撰写了硕士论文,荣获日本教育心理学学会颁发的城户奖。供职于奈良女子大学时期,曾作为文部省长期外派研究员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以研究婴幼儿"所有"行为的文化比较研究获得该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在共爱学园前桥国际大学任教期间开始进行以零用钱为主题的日中韩越的共同研究,就此研究撰写的论文荣获中国朱智贤心理学奖。近著有《非语言交流的心理学:生活在偏差中的当代人》(与高木光太郎共编:東大出版会)


  姜英敏
(中国:教育学)

  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副教授。1988年-1992年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特殊教育专业并获学士学位;1992年-1994年在辽宁省朝鲜族师范学校工作;1994年-1997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并获硕士学位;1997年-2000年就读于同所并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至今。其中,1997年至1999年在日本鸣门教育大学留学,2003年至2005年作为博士后在日本筑波大学进行相关研究。并和日本的中央大学、早稻田大学和青山学院大学的老师一起,积极推动中日学生间的交流课程。同时通过实际观察学校课程,对中国、日本和韩国的道德教育作了很多比较研究。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