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世界学前教育报告 > 俄罗斯 > 【俄罗斯】俄罗斯联邦的婴幼儿和保育的现状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俄罗斯】俄罗斯联邦的婴幼儿和保育的现状

村知 稔三(青山学院女子短期大学教授)
2012-07-10

摘要:

  1991年末随着前苏联的解体新成立的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又称俄罗斯,通称"现代俄罗斯")经历了"破坏、混乱、低迷、减少"的90年代和"建设、稳定、上升、增加"的本世纪第一个十年(2000~2009年)后,正在迈向一个新的十年。与此同时,现代俄罗斯社会在婴幼儿及其保育方面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将从出生率、婴幼儿人口和保育改革等多个侧面阐述俄罗斯联邦的婴幼儿保育现状。

 

1.出生率与死亡率的逆转

  在前苏联时代的末期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处于较高水准的出生率(每1000人中新生儿的比例)进入90年代后急速下降,反之死亡率(每1000人中死亡人数的比例)却大幅度上升。为此,出现了很长时间未在主要国家出现过的现象-虽非处于战时,人口却呈现负增长。进入21世纪后,俄罗斯的出生率逐渐开始恢复,但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

  被称为“俄罗斯的十字架”的出生率与死亡率逆转的现象并不像人们常说的那样仅仅源于政治体制的转换(从苏联到俄罗斯)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可用按年龄、性别显示人口结构的图表中所显现出来的人口金字塔的特征加以说明。也就是说,可能生育人口即15至49岁妇女的人口自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呈现增长的趋势,为21世纪迎来“婴儿出生高峰”打下了基础。

  调查结果显示,1999年俄罗斯的总计(特殊)出生率降至1.16,创历史新低,并且低于日本,其后出生率开始回升,2009年恢复到了1.54。通常,要想维持现有人口数量,总计出生率必须保持一定的水平,代表这一水平的人口置换水准大约为2.1,略微小于2.1说明出现了轻微的少子化现象,远远小于2.1则说明出现了严重的少子化现象(超少子化)。轻微少子化和严重少子化的界限值为1.5,俄罗斯最近的总计出生率重新开始超过了1.5。

  其背景之一是总出生人口中非婚生子女所占比例从1995年的21.1%增加到了2000年的28.0%,2005年更是增加到了30.0%。

  同时,独生子女也在增加。2002年实施的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3828万多户家庭中,54%的家庭有未满18岁的孩子,这些家庭中,65%的家庭有一个孩子,28%有两个孩子,7%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孩子。究其原因,可归咎于离婚率高、住宅狭小、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等因素。

2.婴幼儿人口的增减

  由于进入21世纪后出生人数增加,到2009年婴幼儿中人数最少的6岁儿童达到137万人,最多的0岁儿童为170万人。0至6岁婴幼儿的总人数达到1052万,占总人口(1亿4190万)的7.4% (其中男孩占51.5%)。而1989年婴幼儿总人口曾高达1658万人,占总人口的11.2%,可见20年来俄罗斯社会明显出现了少子化的倾向。

  再将范围扩大到15岁以下人口的话,统计显示其人数从1989年的3600万人下降到了2006年的233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也从24.5%降到16.3%。但是,在这之后人口基本持平,2010年15岁以下人口为2285万人,占总人口的16.1%。今后,由于近年来出生人数增加,估计会拉动人口增长,2020年15岁以下人口将达到2594万人,占总人口的18.3%,迎来一个人口高峰,到2030年则会再次出现下降趋势,人数为2285万,占总人口比例为16.4%。

  俄罗斯国土面积大约是日本的60倍,在一个地域如此辽阔的国家,儿童人口理所当然地会因地区而异。从各地区儿童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比例来看,整个国家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趋势。也就是说,在城市化进程更快、俄罗斯人居多的西北地区(包括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城市)儿童所占比例反而较低。

  另一方面,儿童人口中各民族所占比例以俄罗斯族为最高,但也已从1989年的82.5%下降到了2002年的78.3%。如果不考虑人口流入,可以说俄罗斯的俄罗斯族人正在减少。

3.20世纪90年代的保育改革和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保育需求

  前苏联时期(1917~1991年)的保育制度在苏联解体后难以再维持下去,于是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根据1992年颁布实施的“俄罗斯联邦教育法”(1996年修改,2009年又作了大幅度修改)和1995年的“保育设施标准规程”建立了新的保育制度。其框架大致如下。

  ①重视家长的养育权和家庭养育,并将帮助各家庭共同照顾、教育孩子的国立、公立、私立(由私人、社会团体或宗教团体创设)保育设施的名称统一为“幼儿园”,负责接纳和长时间照顾、教育出生后两个月到7岁以下的婴幼儿。但是由于母亲可休三年产假的制度日益普及,所以幼儿园里很少看到0岁的婴儿,大多数孩子至少要到一岁半才开始上幼儿园(2008年在园儿童中84%为3岁以上),因为带薪产假一般可以休到孩子一岁半时。另外,在俄罗斯,孩子可以从6岁开始上学,也可以从7岁开始上学,家长可根据孩子成长的状况作出选择。大多数孩子从6岁开始接受为期11年的义务教育。

  ②幼儿园类型繁多,包括普通幼儿园、残障儿童幼儿园、健康幼儿园、综合幼儿园、特别发展幼儿园和儿童发展中心等。这些幼儿园在实施各种各样的保育计划(相当于日本的幼儿园教育要领或保育所保育指针)时一般会尊重保育工作者的意见和判断。

  ③政府不干涉幼儿园和家长间的关系,推进幼儿园的非宗教化和非政治化。

  上述做法可以说是围绕着去国家化、市场主义、自由化和多样化等关键词、旨在减轻行政机构完善保育条件的责任、在保育行业引进市场经济原理的具体举措。

  在经历了保育改革和出生率下降之后,90年代幼儿园的数量和上幼儿园的孩子大幅度减少,分别从90年代初的8万8000处和900万人减少到90年代末的5万4000处和422万人。农村地区数量的减少更为明显,10年内幼儿园的数量从4万1000减少到2万4000,上幼儿园的孩子从215万人减少到85万人。这样的趋势在进入21世纪后有所改变,幼儿园的减少趋于缓慢,而上幼儿园的孩子却开始增加。也就是说,幼儿园的数量继续下降,2009年比1999年又少了8600处,减少到4万5000处。上幼儿园的孩子在2001年跌到21世纪最低点的425万人后开始反弹,2009年增加到523万人,恢复到了1996年左右的水准。

  由于幼儿园的数量减少,而上幼儿园的孩子却在增多,所以饱和指数即在园儿童与规定招收人数的比例上升,2009年达到106%,幼儿园内出现了密度过高的状况。另外,入园儿童占幼儿总人口的比例即就园率在从1985年的68%下降到1998年的54%后,2008年重新恢复到59%的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未上幼儿园的儿童中近半数孩子的家长虽然希望孩子能够上幼儿园,却因收费过高或幼儿园数量不够而不能送孩子上幼儿园。为此,未入园但希望入园的孩子(相当于日本的等待入园的儿童)2009年达到了172万人,高达在园儿童总数的三分之一。

  为了贯彻上述①和③的方针,俄罗斯采取了由家长和幼儿园直接签订合同、办理入园手续的制度。其结果,居住在城市的家长不得不为寻找幼儿园而四处奔波,农村地区的家长则苦于居住范围内幼儿园的数量太少,实际上无法享受接受保育的权利(保育权)。在此状况下,重新获得家长信任和青睐的是保留下来的幼儿园中占绝大多数的在人才、设施、设备方面均有一定积累的国立幼儿园。

  我们关注的并不是幼儿园的设置和运营形态,而是其公共性质。因为孩子们需要一个良好的保育环境以便培养他们适应集体生活、适应社会,而不能把他们禁锢于家庭中。为此,必须从保育行政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中长期的政策,由家长和保育工作者组成的团体也应积极采取行动,推动政府制定具有实质内容的政策。

  上述②中介绍的各类幼儿园中数量最多的就是普通幼儿园,2009年有56%的在园儿童上的是普通幼儿园。在园儿童人数仅次于普通幼儿园的是综合了普通幼儿园、残障儿童幼儿园和健康幼儿园等各类幼儿园功能的综合幼儿园,占在园儿童总数的27%。在普通幼儿园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了服务内容的儿童发展中心虽然与上述两种幼儿园相比数量还不多,但进入21世纪后其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在此接受保育的孩子人数占在园儿童总数的13%。

  在俄罗斯的幼儿园,保育方法越来越多样化,90年代起陆续引进了包括蒙台梭利方式、福禄贝尔方式在内的各种教育方法。并且,很多幼儿园并不是以整个幼儿园为单位、而是以班级为单位引进这些教育方法的。因此,对保育工作者个人的能力以及培养保育工作者的培训、进修体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追记】本文阐述的问题和未明确记载的出处请参照下列拙搞。“现代俄罗斯的婴幼儿生活和保育”《欧亚研究》第43号(2010年);“现代俄罗斯社会中有关养育孩子的诸问题”《青山学院女子短期大学纪要》第64集(同年);“新旧世纪交替时期俄罗斯的‘革命’与孩子”《(青山学院女子短期大学)综合文化研究所年报》第18号(2011 年)。

作者简介

村知 稔三 (青山学院女子短期大学教授)

生于岐阜县,高中毕业后,进入位于名古屋市的大学和研究生院学习。在校期间,曾在埼玉县北部的保育园和0至3岁孩子共同度过一段时间,成为笔者投身保育学研究的一个开端。其后,在长崎市的大学从事培养保育工作者和教师的工作后,自2006年度起任职青山学院女子短期大学,负责培养保育工作者。在此期间,还曾在札幌市 (1990、2008、2009、2010年)、东京都国立市(2005年)、俄罗斯的莫斯科市(1994、1996、1998 年)、圣彼得堡市(1996、2003、2004年)、维亚特卡市(1996年)从事研究工作。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