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儿童科学 > 拓宽"导乐"之路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拓宽"导乐"之路

2013-06-12

  “导乐”一词,在CRN网站的各位相关人士中几乎是无人不晓了吧。不仅我在本网站中屡次提及“导乐”,助产士岸利江子女士也在CRN开办了名为“导乐研究室”的专栏。

  对于对此已经有所了解的各位来说已是老调重弹了,且容我再赘述一番什么是“导乐”(Doula)。“导乐”是指为妊娠、分娩、育儿等活动、特别是为该过程提供情感支援的那些女性,词源来自于希腊语。已故玛格丽特·米德女士(Margaret Mead,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文化人类学家)的高足、塔娜・拉法尔女士(Dana Raphael,医疗人类学家)根据针对妊娠、分娩、育儿的医疗人类学研究的结果,首先倡导了“导乐”一词。无论在任何文化的任何时代,在女性妊娠、分娩、育儿这一生命交接的时刻,都存在着女性之间的心灵沟通的互助系统,而主导这一系统的女性在希腊被称之为“导乐”。日本从前曾大显身手的“产婆”也起到了相同的作用。在我们人类还没有医学・医疗的时代,可以说没有她们的存在,生命的接力就无法成功完成。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我在英国伦敦的儿童医院留学。70年代后期当我再访伦敦之际,在该医院附近的医学书店里看到了拉法尔女士的一本著作。通过该书,我不仅知道了“导乐”一词,还了解到在妊娠、分娩、育儿时情感支持的重要性。作为医生,尽管我充分了解孕妇和产妇会受到产期抑郁症等精神问题的困扰,但却对情感支持能产生多大的效果没有切身感受。读完本书我产生了共鸣,在1977年末的医学杂志《小儿科诊疗》中发表了介绍导乐的一篇论文,然后在1981年的《周产期医学》再次进行了介绍。那是35年前的往事了。但遗憾的是,如石沉大海般几乎没有引起什么反响,我也感到几分不可思议。

  进入本世纪,有几位读了我的论文的助产师陆续与我取得联系,其中一位正是岸女士。她不仅亲眼看到了美国从90年代开始进行的导乐活动,而且亲身参与了相关实践,因此我们请她来执笔CRN的专栏“导乐研究室”。

   最近,东京有一位专业助产师找到我,商量把导乐发展成一项事业的相关事宜。但出乎我意料的是,他们的计划书上赫然写着“产后导乐”,也就是跟妊娠和分娩没有直接关系的“导乐”。我甚至觉得,这样只不过是单纯的育儿支援,并不需要打出”导乐”的旗号吧。

   但他们的理由是,在医院产科或者产院里,医护人员对于跟出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人自行来到产房,是怀有强烈的抵触意识的。这大概缘于职业意识。我写论文的时候,听到的批评是“就算是有情感支援,生孩子也未必能变得容易,产妇和新生儿的合并症也未必会消失”。美国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日本却还没有相关的研究。依我之见,恐怕“导乐”在日本受到反对的根本理由不过是情感支持的费用尚未纳入医疗费,因此在产房中是不被承认的。

   但正像岸女士在“导乐研究室”专栏中报告的那样,在美国导乐已经逐步纳入产科医疗的轨道之中。而在中国上海,产妇可以跟自己喜欢的”导乐”师签约,住院之后不仅能接受基本的产科医疗,还能享受到导乐师无微不至的呵护,分娩变成了一件相对轻松愉快的事情。尽管日本的产科人力资源并不充裕,我依然希望能够尽快导入导乐制度,但愿像美国和中国那样轻松生产的时代能够早日到来。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