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前教育研究 > 关于幼儿园教师协同反思的访谈研究_03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关于幼儿园教师协同反思的访谈研究_03

2012-07-10

(二)"协同反思"方式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

  首先,协同反思有助于教师多角度思考问题, 拓宽思路。在接受访谈的 16名教师中,有 62.5 %认为在这种"协同反思"中,自己最大的收获是借鉴了别人的想法,拓宽了自己思考问题的思路。如有教师认为: "它有横纵向的比较,跟我们过去的反思----纯粹的一节课或者活动的反思相比,进一步深入了,面也广了,同时还可以让我们老师进一步去思考从怎么样的角度去反思,可以怎样更深入地去反思等"。 又如有教师讲到: "新的方法在形式上不一样,而且丰富了评价标准,可以是多个角度的,不单单只是一节课的好坏、教师的教态、课堂纪律、幼儿的发展等,因为以前比较多的注重这些方面,现在则比较多地重视素质的发展,从这个方面考虑得要多一点了。"

  其次,协同反思营造了教师之间民主平等的氛围。 16 名被访教师中有 70% 认为,在"协同反思"中教师的机会均等,氛围轻松,更有利于畅所欲言,而不用隐藏自己的想法。如教师们的普遍感受是: "减少了我们老师的压力,特别是在研讨中,减少了一些心理压力吧,同时它能创设一个比较轻松的氛围,能激发我们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 "这个方法比较开放,比较能够让大家畅所欲言,因为通过小纸条互相交换想法,可以没有什么顾虑,大家可以放开心情,有什么说什么,没有拘束感吧。 "

  第三,协同反思的形式新颖活泼,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参与热情非常高涨。正如很多教师谈到的: "形式多样,能够给每个人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而且气氛不是很压抑,而是很宽松、很平等、很民主,形式也很活泼与 新颖,对提高我们参与的积极性有比较大的帮助,觉得很有劲,没有什么负担。不像以前基本上就一个人说,旁边都是听众,现在你不仅听,还要想,想好了你还要讲,感觉不能停。以前很被动,你这么说我就这么去做,也就行了,现在则是把每个人的主动性都调动起来了,这一点挺好的,更能感到这是一个集体活动,是一个团体在那里互动的感觉。"

  第四,协同反思增强了教师之间、教师与孩子及家长之间的理解与联系。如教师们都提到: "协同反思更多的是把我们之间,老师、家长与孩子之间都联系到一起了,以前传统的研讨方式可能只反映了教师这单方面的想法,教师怎么样就怎么样,现在更多的是跟孩子与长互动,也就能更多地促进我们教师的发展。"

  第五,协同反思加强了讨论问题的指向性与针对性,有利于提高反思的效率,特别是"六顶反思帽法",它每次关注于一个角度,使得教师的思考更为集中。如有教师谈到: "它讨论的问题比较集中,每次只提出一个问题,如讨论活动的目标是不是恰当,然后大家围绕这个问题来讨论,这就使谈论比较集中了。" 更有教师详细地谈到运用协同反思方式,特别是"六顶反思帽法"的感受: " 一堂课看完,按照原来的评课方式,就是随便谈谈,如这节课看了之后觉得怎么样,有什么好的地方,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一下子思路很乱,不知道该从哪里说起,因为是说它好的呢,还是说它不好呢,又想到这个环节有什么问题,那个环节有什么问题,想到的东西真的是太多了,也就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反思帽法'这种方法则通过六种颜色帮助你理清思路,比如说黄颜色就是要给执教教师提一些好的建议,指出那节课有哪些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这帮助自己理清了一部分思路,可以把想到的有关这节课好的部分先分开,然后再看红颜色的,它好像是一种带感情色彩的评价,而绿色则是代表可有创新的地方,即让自己来上这节课,可会有什么更好的建议,还有一种是黑颜色,即存在的问题,等等,这样我的思路就清楚多了,能够一层一层地把自己的想法都表达出来。"

  总之,"协同反思"方式有助于幼儿园形成自由、宽松、民主、和谐、活泼的反思氛围。当然,也有一些教师提出了"协同反思"方式不足的地方,如在运用"小纸条法"时,主持人需要把小纸条打乱后再分给教师。这样做不一定合适,因为要解读别人写在小纸条上的观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于不了解就有可能误解他人的观点。还有的教师认为,让家长、幼儿也参与反思,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难度很大,压力也很大,因此必须考虑家长与幼儿参与的程度。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今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加霞,申继亮 .国外教学反思内涵研究述评.比较教育研究, 2003,(10)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 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庄春梅.教师如何写教学反思.学前教育研究,2006,(7--8):90 ~ 92
[4] Posner, G. J. Field experience: Methods of reflective teaching. New York: Longman, 1989:127
[5] Doyle, W. Classroom knowledge as a foundation for teaching.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 1990,( 91): 347~360
[6] Sch ö n, D.A. 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87:39
[7] Knezevic, A. & Scholl, M. Learning to teach together: teaching to learn together. In D. Freeman and J. C. Richards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UP, 1996:106
[8]陶慧玲.通过实践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学前教育研究,2006,(4):46 ~ 47
[9] 梦海 .迈向人类大共同体的哲学思维:雅斯贝尔斯未来世界哲学思想引论.社会科学, 1997,(10)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