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前教育研究 > 教师缄默知识显性化策略探讨_03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教师缄默知识显性化策略探讨_03

2012-07-10

二 、 SECI模型与教师缄默知识显性化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 Nokana)和竹内光隆(Tadeuchi)认为缄默知识与外显知识有四种转化模式----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组合(combination)、内化(internalization),即SECI模型。这四种模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知识创新的螺旋上升阶段。社会化是缄默知识到缄默知识的过程;外化是缄默知识到外显知识的过程;组合是外显知识到外显知识的过程;内化是外显知识到缄默知识的过程。

  其中,外化是知识创新的关键阶段,也是与教师缄默知识显性化关系最密切的阶段。该模式认为,通过努力,个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缄默知识转化为外显知识,并将之传授给他人。与此相对应的场( Ba)是互动场所(interacting ba),即将拥有特殊知识与能力的一些人组成一个计划小组,让他们在互动场所互相交换想法,同时也对他们自己本身的想法进行反思及分析,大家以开放的态度,彼此充分对话,从而将缄默知识转化为外显知识。由此可见,与RR模型相比之下,SECI模型更加强调外部环境对缄默知识外显化的驱动作用。也就是说,教师缄默知识的显性化还需要教师群体、专家等外部环境的支持,而互动场所恰恰为此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一)师徒式学习

  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我们通常采用的形式是师傅带徒弟。也就是新手上岗,为了促进他们尽快进入角色,往往会指定一个有丰富经验和业务专长的教师负责引领。这种引领的目的在于鼓励新手主动与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互动与沟通,从而获得专家丰富的缄默性知识。通过与专家进行对话与交流,尤其是观摩专家的教学活动,形成教学实践的互动场所,可以熟悉特定情境下专家的丰富的缄默性知识,使显性知识达到程序化,同时通过观摩与对话,逐步使根植于专家那些不能充分表达的经验中的缄默性知识得以清晰化,显性化。在这一过程中,新手逐步习得具有情境性的缄默性知识,正是这一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新手的显性知识具有了现实的价值。

(二)镜面反思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归根到底是教师自主发展的过程,也是已有的缄默性知识得到逐步澄清与梳理的过程。一方面需要他人的点拨,另一方面来源于自我反思。 [8] 因此,教师可借鉴和吸收微格教学形式的优点,将自己的活动记录下来并进行反思。这种反思本身也是一种利用互动场所对自己的缄默性知识进行梳理和澄清的过程。其原理有三:第一,自我建构的学习。把自己的活动通过录像手段记录下来,通过自己观看录像,对活动过程进行重新编码与组织,建构自己的经验。尤其将自己已有的缄默性知识再一次进行澄清与梳理。第二,情景性认知。录像技术可以生动、准确记录并凝固下某一特定的教学情景,这一情景本身就是一种对问题的直觉把握,这正是缄默性知识的特征,将这一情景反复再现与澄清梳理的过程本身就是对缄默性知识的显性化的过程。第三,角色转换。教师的教学行为如同一个演员,当好演员需要对教师角色的理解与认同。相反,通过录像观看自己的教学活动,其角色转变为观众,而且是研究性的观众。录像中的言语、动作、表情乃至行为发生的背景生动再现了自己的教学行为,为自己的研究提供了文化性很强的物质材料。具有共同的文化性正是缄默性知识得以沟通和交流的基础。

(三)学习型团队的建立

  在互动场所中,教师之间要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建立一个小组,共同交流彼此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想法和做法等。这样不仅可以冲破个人的思维障碍,帮助教师形成新的想法,还可以在群体间形成一种精神力量互相支持。学习型团队可以分层次,分专题来展开。如青年教师活动小组,骨干教师活动小组,教研活动或科研活动小组。小组成员既可以是园内的,也可以是园际的。活动过程中可以借助自身的力量,也可以借助高校教师的力量。这种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组合有助于缄默性知识的共享与交流,与专家包括来自实践和理论的专家围绕同一问题进行交流,有助于澄清缄默性知识的误区,促进显性知识和缄默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但是,无论如何,教师之间要交流必然需要语言、符号等作为中介。因此,从本质上来讲, "缄默知识显性化是一种语言过程,也是一种符号化过程"。 [9] 这个过程通常需要一定的技术,如:比喻、类比等,来帮助自己将观点和意象外化为词语、概念、形象化的语言或者图象。而在寻求显性化技术的过程中,教师必然要求自己有清晰的思维、明确的观点、充分的论据等。这样,教师就自觉地做到了缄默知识显性化。

  由上述可知, RR模型基本上是一个关于人类特有的从内部利用已经储存的知识,而不是通过利用环境来丰富自身能力的假设。而SECI模型则更加强调外部环境的刺激对个体知识发展的作用。二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均为教师缄默知识的显性化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综上所述,缄默知识对于教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有效利用缄默知识,对其进行反思、整合,指导自身的教学行为,改善教学效果。 [10] 但是,目前由于缄默知识的研究中还很欠缺,如缄默知识和外显知识的转换机制是什么尚不明了,因此,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还是有限的。但是,至少缄默知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相信随着缄默知识研究的深化,将会对教师专业发展发挥更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M. Polanyi . The Study of Man . London : Routledge & Kegan Paul , 1957 : 12
[2]郭秀艳.内隐学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53
[3]吴晓义.国外缄默知识研究述评.外国教育研究,2005,(9):17
[4] Leonard, D. &. Sensiper, S. . The Role of Tacit Knowledge in Group Innovation . California Management Paychology , 1987 , 52 : 1236-1247
[5][6][7]A.卡米诺夫-史密斯.超越模块性--认知科学的发展观.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6,19,21
[8] 刘丽.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发展.学前教育研究,2005,(7--8):55~57
[9] 俞俏燕.交往学习:缄默知识显性化的关键.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3):8
[10]王喜海.透析教师教育行为后的缄默知识.学前教育研究,2005,(7--8):70~72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