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儿童科学 > 母子间的亲子交流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母子间的亲子交流

小林 登(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国立儿童医院名誉院长、CRN儿童研究所名誉所长)
2012-07-10

摘要:

人们常常认为婴儿不会使用声音语言或符号语言,但婴儿与母亲互动的能力其实是与生俱来的。 曾有美国学者做过实验,证实母亲对着婴儿说话时,婴儿的手部动作与母亲的声音节奏完全一致。笔者通过亲自实验验证了该实验的结果。

  建立人际关系,在家庭和社会中生活,都必须互相交换信息,需要互相沟通。人类总是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直接地或是通过通讯机器间接地完成这些活动。

  有关沟通的手段,在第五章中曾有涉及,在此稍作整理。总的来说,大致可分为生物学的手段和社会、文化学的手段。前者主要表现为哭、笑等表情,后者则包括文字、符号和各种仪式。而口语和握手、行礼等动作则是两者结合的表现。

  再进一步,如果从广义上将沟通手段作为语言进行分类的话,则可分为三种,即1)声音语言(口语)、2)行为语言(包括表情、动作、仪式等)、3)符号语言(如文字、符号和图形等)。另外,在声音语言和行为语言方面,进行交流时的背景情况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这里所指的背景情况是由声音的节奏感、音调、抑扬以及谈话人的服装构成的。

  婴儿当然还不会使用声音语言,更不用说是符号语言了。因此,直到出生后满六个月会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为止,他们只能依靠哭和笑等行为语言进行交流。但是,介于母子间牢固的血缘关系,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交流看上去异常丰富,超乎我们的想象。那么,这样的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呢?

  大约在25年前,美国的学者发表了这样一篇论文,证实母亲对着婴儿说话时,婴儿的手部动作与母亲的声音节奏完全一致。

  读到那篇论文时,笔者不仅感到大吃一惊,也为自己身为儿科医生却不知道婴儿天生具有这样的与人交流的能力而感到惭愧。同时决心用更有说服力的方法进一步验证该报告的结论。由于当时任职于东京大学,就与工学系的研究人员一起组织了一个研究小组,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证实了该论文的结论。

  实验过程中,我们让母亲对着生下来刚一天的婴儿不停地说话,并从上面进行了录像纪录。然后将录像画面在计算机上切割成棋盘状,对婴儿的手部进行二元化处理后做成了马赛克状。接下来,开始追踪观察跟着婴儿手部动作忽隐忽现的方格数的总和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画出了波状线。随后用计算机算出上述波状线与母亲声音波状线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与美国学者的论文完全相符。婴儿的手部动作跟着母亲声音的波状变化节奏一致地呈现出同样的波状变化,只是对母亲说的每个句子的反应比母亲开始说的时机略晚。我们的研究报告是通过计算机处理的高层次方法对其他学者报告的现象进行定量验证的成果,在世界上广受好评。

  我们所证实的现象被称作同步传输,用一个比较难的术语来表达的话,则叫非线性节奏同步现象,是各种生物现象中的一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时差混乱的消失。也就是说,以出发地为标准的身体节奏为了适应旅行途中各地的日照节奏,通过同步传输花数天时间消除了时差所带来的种种不适和混乱。

  这样的同步传输现象在母亲以外的成年人、比如儿科医生、护士与婴儿的交流中也可以看到。更有甚者,新生儿甚至会合着自己的哭声同步摆动小手。因此可以看到当婴儿啼哭不止时,他们会跟着哭声的节奏摆动手。

  婴儿的大脑结构决定了大脑可以指挥他们的行动与声音同步,也许这样的结构正是人际交流的基础程序。

  婴儿自降生起就开始开启这一程序,跟着母亲温柔倾诉的节奏同步地摆动着自己的手和身体,犹如在和母亲一起跳贴面舞那样配合默契。由此,母子间的牢固纽带油然而生,交流的机会不断增加,同时,通过信息共享,孩子们模仿、学习和记忆母亲说的话从而使语言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可以说,生物学的交流手段是通过行为与声音的协调动作发挥作用,并融入了社会文化性手段。

 

刊登于《全私学新闻》(1997年4月23日号)

 

作者简介

小林 登 (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国立儿童医院名誉院长、CRN儿童研究所名誉所长)

小林 登 日本儿童学会名誉理事长、日本婴儿学会名誉理事长、日本母乳哺育学会名誉理事长、日本防止儿童虐待学会理事。195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医学部。历任国际小儿科学会会长、国立小儿医院医疗研究中心第一任中心主任、国立小儿医院院长等职。曾获日本医师会最高优秀功劳奖(1984年11月)、每日出版文化奖(1985年10月)、国际小儿科学会奖(1986年7月)、瑞宝章二等勋章(2001年秋)、武见纪念奖(2003年12月)。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