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儿童科学 > 母子间的相互作用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母子间的相互作用

小林 登(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国立儿童医院名誉院长、CRN儿童研究所名誉所长)
2012-07-10

摘要:

母子间相互作用的观点认为,母子间的亲情纽带对育儿、尤其是婴幼儿期的育儿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它是通过母子间的行为沟通在各自心里渐渐自然萌生的,另一方面,广泛地思考母子间相互作用对加深母子间亲情的意义极为重要。

  在美国,很久以前就有人提出了有关母子间相互作用的观点。这一观点认为,对育儿、尤其是婴幼儿期的育儿起着重要作用的母子间的亲情纽带,是通过母子间的行为沟通在各自心里渐渐萌生的。母亲对孩子的无尽的母爱以及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在相互作用中形成并处于一种表里关系,两者交织,成为心灵的纽带。

  在胎儿时期,母子通过脐带融为同一个生命体系,当婴儿降生后,母子分别成为独立的生命体。这时,正是母子间的相互作用孕育了牢固的精神纽带,构筑起母子相融的生命体系。

  胎儿发育成熟降生于世时,体内所蕴含的生命力尚不足以支撑其独立生存下去。在胎儿时期,母子通过脐带机械地、或是化学性地(在营养和代谢方面)结合在一起。而孩子出生后,则依靠心灵的纽带和母亲凝聚在一起,与母亲共同生活直至长大成人。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在生活富裕的美国,父母虐待孩子的事件屡有发生,上述观点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出现的。调查显示,受虐待儿童中很多是早产儿,甚至有资料称近一半的受虐待儿童是早产儿。

  众所周知,早产儿降生后必须在保温箱中生活。因此,不管你愿不愿意,母子之间无法进行亲密的接触。有专家认为,这可能是早产儿易受虐待的原因。

  美国克利夫兰市的小儿科医生克劳斯博士和肯尼尔博士领头进行了意在论证上述观点的调查,并对出生后即开始亲子接触的母子和未进行亲子接触的母子作了比较研究,确立了母子间相互作用这一概念。可以说,这一研究推翻了只要婴儿一降生,母爱自会油然而生的神话。

  在日本,大约二十年前,由我担任负责人的厚生省研究小组不仅对母子间的相互作用、同时也对理想的育儿方式进行了研究。并以研究成果为依据,大力推广母婴同室制度和母乳喂养,使母亲和孩子得以在周期性医疗的尽可能早的阶段开始丰富的亲子接触。

  第一次见到刚出生的孩子时,母亲有时会略感失望。那是因为与出现在育儿杂志和奶粉广告中的婴儿们可爱的笑脸相比较的缘故。事实上,除了对孩子的长相略感失望的母亲以外,还有一些母亲是在尚未准备要孩子的情况下怀孕、生产的,更有甚者,一些母亲甚至认为孩子是婚姻的包袱。但是,即使是这样的母亲们,也会通过母子间的相互作用,萌发母爱,继而对孩子宠爱有加。而对婴儿来说,对母子间相互作用作出反应的心理和肌体程序是与生俱来的。

  刚出生的婴儿为什么会大声啼哭呢?当然,新生儿的哭声并不是表达降临人世的喜悦,而是与出生后的婴儿啼哭有着同样的理由。啼哭声反映了被摒力推出狭窄产道时的苦楚以及与母体分离时的惶恐和不安。因此,只要母亲或助产士将婴儿轻轻抱起,婴儿就会停止啼哭。可以肯定,新生儿的代表性特征就是他们具备了通过肌肤相亲获得安全感和安心感的程序。

  广泛地思考母子间相互作用的意义极为重要。

  第一,这是在人生的起点构筑最初的人际关系的手段。

  第二,婴儿的沟通能力有限。大人可以通过表情、行动、声音、语言、文字和符号来进行沟通,而婴儿则只会使用表情和手脚的动作。在沟通方式有限的情况下,母子之间仍能相互发生作用,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只要我们稍作思考,就会明确地认识到,人的一生中所要经历的各种人际关系不管是什么样的关系,一定是在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发展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不例外。理解母子间的相互作用,对日后理解其他人际关系也是大有裨益的。

  因此,在其后的章节中还将就母子间的相互作用作进一步的思考。

 

作者简介

小林 登 (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国立儿童医院名誉院长、CRN儿童研究所名誉所长)

小林 登 日本儿童学会名誉理事长、日本婴儿学会名誉理事长、日本母乳哺育学会名誉理事长、日本防止儿童虐待学会理事。195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医学部。历任国际小儿科学会会长、国立小儿医院医疗研究中心第一任中心主任、国立小儿医院院长等职。曾获日本医师会最高优秀功劳奖(1984年11月)、每日出版文化奖(1985年10月)、国际小儿科学会奖(1986年7月)、瑞宝章二等勋章(2001年秋)、武见纪念奖(2003年12月)。
  • weibo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