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 RESEARCH NET

HOME

首页 > 学术研究 > 儿童科学 > 2007年所长寄语一览

  • weibo

学术研究

Research

2007年所长寄语一览

小林 登(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国立儿童医院名誉院长、CRN儿童研究所名誉所长)
2007-12-10

  



  

长沙之旅―实现日中两国儿童科学交流之旅(2007/12/21)

 

  

  此前,以 CRN 为中心,在倍乐生培养下一代研究所、 Parenting 事业本部、倍乐生总公司的大力援助下,我们启动了东亚"儿童科学"研究项目。该项目的代表人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朱家雄教授和我本人,项目的内容是以育儿、保育、幼儿教育为主题进行交流活动。该项目从日中交流起步。我们于 11月12日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举行了首次交流活动的开幕式,接着于13日-15日在长沙进行了为期3天的演讲、参观及交流活动。这一系列活动对学前教育来说意义重大,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最近,日本开通了从羽田机场直达上海虹桥机场的班机,上海离我们的距离更近了。羽田至虹桥的乘机时间约2小时,上海至长沙也只有1小时多点,此次旅途还是比较轻松的。

  在长沙,我们在长沙师范学校举行了交流活动。该校是毛泽东的恩师、徐特立先生创建的,现在在中国学前教育领域名列前茅。除了学前教育学科以外,还开设了音乐•舞蹈等艺术系、动漫系、玩具系等专业,可谓专业齐全。校舍远离长沙市中心,占地面积广大,新建成不久。

  交流会的开会仪式在可容纳500百人的大讲堂进行,湖南省政府主管教育的领导也出席了开会仪式。在此,我进行了特别演讲:"充满喜悦的生活",对儿童来说,无论何时何地都是必须的,情感的"儿童科学"。接下来的2天中,日本的专家们进行了3个主题的演讲,中国专家也进行了2个主题的演讲。大家进行了充分的意见交换。

  交流会期间我们受到了极其热烈的欢迎,其程度之高让我们感到吃惊。午餐、晚餐丰盛的中式套餐,日方出席者肯定都会担心自己的体重会增加。第一天傍晚召开了全校规模的欢迎交流会,在满员的大厅里,由艺术学系的师生表演了音乐、合唱、舞蹈、芭蕾等节目。其中以古典方式演唱的独唱-"北国之春",非常有趣。我们也作为感谢上台演唱了"大象"等日本童谣。赢得了热烈的掌声。自1970年来我访问过20余次中国,受到如此热情的欢迎,还是第一次。我深受感动,同时感到中日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了。

  湖南省的中心 - 长沙市是座拥有 600 多万人口的内陆城市,其作为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包括重工业在内的新兴产业欣欣向荣。从人口看, 600 万人是横滨市的 1.5 倍,大阪市的 2 倍,福岗市的 4 倍以上。据说中国国内这种规模的城市有 50 多个。长沙道路通畅,城市美丽。不过可能是公害的影响,有时从早晨起就雾蒙蒙的,看不见远处的高楼。另外,晚餐后,在市中心主要街道上走走就会发现,其人潮与新宿相当,霓虹灯的亮度也不亚于新宿。更让人吃惊的是,人群中竟有银发女孩向我们微笑并做出 V 字手势。这也可能是中国走向富足的一个表现吧。

  其实,湖南省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就发源于此地,可以说是中国 3000 年历史的发源地之一。因此古物散在各处。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 976 年于岳丽山山麓建成的岳麗书院,是世界最古老的大学之一。据说该书院曾遭日军和红卫兵两次破坏,现有建筑为修复后的。现在的湖南大学也起源于此。另外,还发现了很多几千年前的古坟,在长沙马黄堆发掘出土了 2000 年以前的文化财产同时,还出土了一具被认为死于心肌梗塞的 50 多岁的女木乃伊,现在被陈列于博物馆中。让我进一步体验了中国历史的悠长。

  中国文化是日本文化的前辈,在社会高度发展的先进、现代化进程中,我期望中国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因此,我希望通过促进"儿童科学"的交流和互相学习,为中日两国未来的主人----儿童的幸福而努力。


  

育儿支援的新举措(2007/11/22)

 

  

  放眼当今社会,每天都会有各色的犯罪事件和事故发生,让人觉得日本社会已经开始变质。再看看儿童问题,虐待、自杀、杀人、欺负人、逃课、不正当行为等问题遍及家庭和学校,这也正是社会整体的一个缩影。要想改变当今社会的现状,应该首先从育儿问题着手,我想大家也都会赞同这一想法吧。

  读卖新闻社从6年前就开始了一项通过育儿支援进行的重大运动。该运动以大阪总社为中心,召集了30多位育儿·保育·教育领域的专家、育儿经验丰富的名人及保育工作的实践家等,于2001年秋设立了"读卖育儿支援团"。至今在日本全国各地累计进行了32次"咨询座谈会"。我曾参与过第一次(2001年11月23日)及此后的几次活动,深感此项运动意义重大。

  今年适值读卖新闻社大阪总部迎来创刊55周年之际,为育儿支援运动设立了"读卖育儿支援团大奖",进一步促进了该运动的发展。不仅为在日本全国各地进行育儿支援的大小团体提供奖金,而且今年开始还将派遣育儿支援团的专家前往各地直接指导工作。

  我参加了大奖的审评工作,其中让我感到吃惊的是有近500个团体报名应征大奖,各团体的规模及组织构成各异,其支援的形式也多种多样。这是因为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育儿形式也有所不同的结果。

  10月27日在西宫市举行了授奖仪式,荣获大奖的团体是大阪市东住吉区的NPO法人"HEART FRIEND"。该非营利性团体由15名妇女于2001年设立,设立伊始开展了"使消防队的旧址成为孩子们随时可以前来玩耍的场所"的活动,现在展开了为提高孩子的基础学习能力的"寺子屋"(译者注:江户时期面向平民的初等教育机关的名称)教室,为增进0-3岁儿童与其父母交流的"心灵广场"等活动。

  奖励奖授予了奈良县香芝市的育儿支援组织"Doula Club"(导乐俱乐部)和青森县弘前市的保育支援小组"Puppy Club"。"导乐俱乐部"的名称取自于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的弟子塔娜・拉法尔(Dana Raphael )所提倡的"Doula"(导乐)一词,是2001年开始的育儿支援组织;"Puppy Club"是1999年设立的保育支援组织,旨在支援妇女能够兼顾育儿和工作·社会活动。

  说起"导乐",我也是1970年代后期才知道,并有幸与拉法尔女士交谈过几次。因此,"导乐俱乐部"被授奖,我十分高兴。过去,女性在妊娠·分娩时,需要服侍她的女性。发达国家在过去曾有过这样的女性存在,具有传统文化的社会至今仍有这样的女性。服侍女性妊娠·分娩的女性在希腊语中叫"doula"(译者注:现称"导乐",原意为奴隶)。拉法尔女士指出发达国家中已经没有了"导乐"的存在,因此怀孕·分娩·育儿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香芝市的"导乐俱乐部"的活动以育儿支援为中心,而"导乐"的本意是指以妊娠·分娩时的体心照顾为核心,进而进行育儿帮助的女性。为此,真心希望"导乐俱乐部"也能将支援范围扩大到孕妇身上,那样的话,奈良县发生的预产妇被接连拒绝住院的事件可能会防备于未然。

  另外,虽没有奖金,山形县河北町的NPO法人"河北育儿咨询中心"、岐阜县多治见市的NPO法人"Mama's Café"、鸟取市的"日本父亲会联络会"、横滨市的NPO法人"儿童支援网络"、大阪府贝琢市的"贝琢育儿网协会"被授予了特别奖。该奖项是评审委员会考虑到应征团体的数量之多,成功地进行育儿支援活动的团体之多而特别设立的。特别奖得主获得了纪念品(钟表)。

  此次授奖团体中与男性相关的只有"日本父亲会联络会"一家。该团体以教师为中心,为解决全国各地学校中存在的暴力、欺负人、不上学等问题,而与828个父亲团体取得联络,每年举行一次"全国父亲会议"。明年2月将在广岛举行第5次会议。

  想想看,现在的育儿支援以行政为支柱,是自上而下的公式化的支援,其效率低下,问题没能得到改善。这一现行的体制不正是问题的所在吗?国家、地方行政单位若有育儿预算的话,不如去支援那些由当地人--特别是女性们根据实际情况自发组织起来的支援组织,那样可能会更有效。读卖新闻社的尝试是具创造性的,它将给育儿支援的形式,进而给育儿问题为中心的儿童问题的解决开创一条新的出路。

  最后,希望读卖新闻社的运动成为火种,促进日本全国育儿支援的发展及儿童问题的解决。

 

  

祝贺第4次儿童科学会议(日本儿童学会的学术性集会)圆满成功(2007/10/26)

 

  

  日本儿童学会一年一度的学术性集会"儿童学会议"的第 4 次会议在庆应义塾大学文学系安藤寿康教授的主持下,已于 9 月 15 、 16 日在庆应义塾大学三田校区召开了。大会主题是"儿童 · 进化 ·脑科学~生命科学和儿童科学~ "。

  本次大会的内容充实而精彩,胜过历届。谷川真理子教授(综合研究研究生院大学)的基调演讲"从进化看人类儿童的独特性"拉开了大会的序幕,接着进行了 3 场研讨会(其中 1 场为"座谈会")和小野裕嗣( NPO 儿童设计协议会常务局局长)的演讲" child-caring design ",最后以交流会结束了第一天的活动。

  第二天,首先由日本脑科学研究的学科带头人小泉英明先生(日立制作所董事待遇特别研究员)做了题为"从脑科学来看儿童教育"的基调演讲,接着进行了研讨会和三场演讲。演讲分别为:高桥孝雄教授(庆应义塾大学医学系小儿学科)的"儿童的脑发育受遗传和环境影响"、安藤会长的"双胞胎揭示的脑和行动的形成过程"、忽那敬三(明治大学博物馆馆员)的"史前时期的儿童"。最后,举行了明年学会主题"虐待"的征奖论文的颁奖仪式。第 4 次儿童学会议就此结束。

  另外,因为安藤会长参与了庆应义塾大学的人文全球化 COE 项目"伦理和感性的尖端教育研究据点的建立",在安藤会长的大力筹备下,大会还进行了 34 项海报发表。这一数字也是历届最高的。

  达尔文给我们留下了一些他观察自己孩子的成长和发育的观察纪录。会议筹备期间,学会运营委员会成员在谈到达尔文的那些纪录时,认为达尔文不仅是"进化论"的提出者,也可以说是"儿童科学"的创始人。本次大会的主题就是这样确定的。因此,长谷川教授的基调演讲后所进行的"团坐达尔文先生周围"的座谈会是本次大会的焦点,当然这里所说的"达尔文"是长谷川教授。

  提起达尔文是儿童科学的"创始人",我还有以下一些实事为据。据说,达尔文在他儿子出生时,他跟全家人说不要直接跟他儿子说话,他儿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结果也能像一般婴儿一样开始讲话(喃语)。这样,达尔文认为说话能力也是在进化过程中获得的。

  基调演讲中,长谷川教授从人类的成长 ·年龄增长·寿命的观点出发说明了 人类的幼儿和其他灵长类的幼年期相比表现出的不同特征,非常具有启发性。人类脑容量大,可以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发展自己的文明和文化;人类的幼儿期时间也较长,其成长和发育可以受到 3 代人的关心和照顾。

  接下来的座谈会上,就分别掌管进化和发育的进化因素和遗传因素的关系会对儿童的成长和发育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一话题,长谷川教授和榊原洋一教授(御茶水女子大学)、安藤会长、佐仓统教授(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情报学系)一起进行了讨论。他们的对话也十分精彩,让人受益匪浅。

  第二天的研讨会上,继续第一天座谈会的内容,在佐仓教授主持下进行了题为"进化中的儿童"的研讨。此外,还进行了从教育学的观点出发探讨音乐 · 音响或绘画 ·美术与儿童关系的"儿童和世界的不同接触"(主持人:真壁宏干教授,庆应义塾大学文学系)的研讨,和思考自闭症、熬夜、性别差异等问题的"为了和危机共存的儿童的科学"(主持人:山本惇一教授,庆应义塾大学文学系)。具体内容此文从略。

  第一天进行的题为 "child-caring design" 的演讲是 六本木新城( Roppongi Hills ) 旋转们夹死儿童事件以来的社会热门话题。"儿童设计协议会"是由大公司一起设立的组织,旨在调查儿童用具 ·儿童器械的安全性,并对优秀产品加以表彰。今后,日本儿童学会也将与该组织通力合作。

  题为"史前时期的儿童"的演讲别具一格。忽那馆员认为因为石器时代的儿童物品考古发现甚少,而进入绳文时代后儿童物品的考古发现激增,所以儿童社会地位的确立是从绳文时代开始的。人文科学,特别是考古科学的题目还是第一次出现在儿童科学研究的大会上,观点非常新颖。

  本次大会,在安藤会长的精心安排下内容非常丰富,但遗憾的是因为与其他学会时间重叠,参加人数只有200人左右。但可以说本次大会充分发挥了"儿童科学"特色,是成功的大会。最后,作为日本儿童学会的代表,我衷心希望其今后不断发展、壮大。

 

  

医疗的人性化--反思预产妇被几家医院接连拒绝住院事件(2007/10/12)

 

  

  最近,日本的电视、报纸等媒体对需要住院的孕妇因为找不到可以接受入住的医院而被救护车拉着挨家医院转,最后导致无法挽救其腹中胎儿的事件进行了大势报道。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即便是没有病房,但是为了拯救生命,哪怕是在走廊,让她暂时住进来不也是一种方案吗?

  现实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科学技术领先的发达社会,这种设想却难以实现。现代化的医院,其器材、设备得到了极大改进,并且医院可以提供的医疗水平越高就需要越多的专业医生、护士,以及各种专业人员。而且,医生等医疗人员也是人,他们也需要休息,这样也必须完备相应的劳动条件。"人"和"物"两者都不可或缺,这可以说是运用西方医学进行医疗的宿命。况且,日本的医疗人员工会本身还存在问题。

  另外,医疗制度、医疗系统上也存在着各种限制。如果没有经常就诊医师的介绍,就不能接受治疗的这一事实,正是上述事件的原因。这种现状难道不应该稍微改变一下吗?发生事故时,难道还需要医生的介绍吗?

  据说全世界的人口中只有10%可以享受西方医疗带来的恩惠。其它的大部分人只能接受所谓的传统医疗。当然,对于他们来说,在接受传统医疗的时候也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发生。对此,我们只要看一下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就会清楚了。

  可是,在美国(可以说是发达国家的代表)从10年前就开始思考,作为代替或完善西医疗法的新疗法,是否可以组合进确实有效的中医等传统疗法。据说这种新疗法具有治疗贴近生活、经济负担轻的优点。具体地说,中药、针灸、按摩、整骨疗法、香草疗法等作为替代医疗、完善医疗而被采用。

  如果问可以替代或完善大型医院的妇产科或专业医生的妇产科诊所的医疗是什么的话,我想可能会是由助产师进行的妇产科医疗。当然,我无法判断助产师是否可以解决上文所说的被医院推来推去的产妇的治疗问题。即使如此,我想如果真的是由助产师来处理上述问题的话,应该会有相应的处理方法。所以,我主张把助产师医疗也归为产科医疗范围之中,使医疗系统得以扩充。从前,至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日本,其妇产科医疗还是由助产师--"产婆"进行的。即使是今天,我还记得上小学、中学时,产婆手提黑包、飒爽地走进产妇家的身姿。

  西医理论作为现代科学的宿命,其发展的历史是从分析理论、要素还原理论出发,尽可能客观地诊断患者的疾病,澄清其治病机理,进而开发相应的药品和疗法。所以,西医一直被批判没有考虑到患者作为"人",他们持病会有烦恼、痛苦、疼痛的一面。在此批判中,继20世纪60年代的学生运动后,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考虑有必要建立关注患者的心理、对患者体贴的医疗体系,这样"医疗的人性化"开始形成了一大潮流。可是,西医想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却是一件很难办到的事情。因为这一变革需要直接接触患者的医生、护士在心理上做好准备,并需要在交流的技巧、坐立行走的一举一动、礼仪等方面作出改善,并且需要医院在建筑物、医疗技术、医疗器械等方面进行改进。在此基础上,要进行医疗系统的人性化,还有更多问题。

  可想而知,谁都能理解"倾听患者的体验及意见"是"医疗人性化"的第一出发点。据说,上文提及的预产妇事件,从前也曾有过。如果是这样,我想问为什么没有对此类事例进行收集并加以分析呢!如果对应得当,改变有问题的制度或系统,这次事件不是也就可以防备于未然了吗?

  8月25、26日,第17次日本儿科门诊学会于熊本召开。本学会是独自开业、就职于医院或诊所的门诊,和儿童疾病浴血奋斗的儿科医生的学会。其间,举办了 "患病儿"家长会"与医疗相关人员的沟通" 主题演讲会。本次的沟通对象仅限于因患婴儿猝死综合症(SIDS)、细菌性脊膜炎、流感脑炎3种疾病而失去孩子或留下后遗症的孩子的母亲们,她们与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儿科医生进行的沟通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这种进行沟通的机会不仅有助于母亲们之间的心灵交流,还是促进她们实际互助、获得医生经验谈的良好契机,并且也可能会成为促使国家改变政策的巨大动力。通过家长与医生们的努力,日本也将在近期开始接种可预防流感脑炎的致病病毒--流感病毒感染的"Hib疫苗"。 从很早以前在美国等多数发达国家就开始普遍地将"Hib疫苗"用于婴儿的预防接种。

  我们应该牢记: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才是为患者提供体贴、优质医疗为目的的"医疗人性化"的原点。

  

如何培养孩子"爱科学之心"(2007/9/13)

  

  7月21日星期六下午,我应邀出席了由索尼教育财团在索尼总部大会议厅举办的研讨会,大会的主题为"幼儿期培养孩子爱科学之心--培养健全、发达的大脑和心智的7大视点"。

  研讨会主持人是秋田喜代美(东京大学教授,研究领域:教育学•保育学),小组讨论成员有青木清(人类综合科学研究生院教授,研究领域:DNA研究)、大竹节子(品川区二叶Sugoyaka幼儿园园长,研究领域:幼儿园教育)、神长美津子(东京成德大学副教授,研究领域:儿童科学)、小泉英明(日立公司特别研究员,研究领域:脑科学)、山田敏之(索尼学园理事、索尼中央研究所前任所长,研究领域:应用物理学)。与会人数达到500人,主要是幼儿教育领域的相关人士。

  研讨主题中所提到的7大视点具体为:培养孩子的(1)感受、想象之心(2)热爱自然并为之感动之心(3)关爱动植物,珍惜生命之心(4)关注人•物•事的关联性,体贴关爱之心(5)体验学与玩同乐之心(6)好奇、爱思考之心(7)表现自我、坚持到底之心。

  "爱科学之心"这一主题曾经是我和该财团有合作关系时的研究课题,我对此也非常感兴趣。研讨主持人秋田教授以幼儿期培养孩子通过自己的体验来理解科学、表现自我为题,揭开了研讨会的序幕。接着,小泉先生介绍了居里夫人说过的"窥视自然体会其中的乐趣"的名言,讲述了孩子原本打算进行田地的虫害预防可是却把田地变成了昆虫家园的故事,以及他本人思考的"肥皂泡儿中的科学"。内容充实,让人反思。特别是在讲到"昆虫家园的田地"故事的时候,还引用了印度哲学中的"慈悲喜舍","慈"为体贴、"悲"为痛苦共享、"喜"为快乐共享、"舍"为不固执己见,他认为培养爱科学之心与培养善良•同感之心是相通的,并从脑进化的角度通过新脑和旧脑的相互关系对此进行了说明。

  山田先生说他在水乡三重县长大,父亲是高中理科老师,儿时非常喜欢采集昆虫、植物的样本,但上了高中之后对电产生了兴趣,大学也选择了工学专业。他进而说明了儿时亲近自然从中获得触动的重要性。意外的是,他说自己的孩子全都是学文的,可能是因为自己一生都搞理科,家庭中需要一些文学或艺术气息吧。

  青木教授谈到婴幼期为感受期,并强调了胎教和感觉统合的关系。神长教授谈到幼儿教育中使孩子获得自主地制作物品或破坏物品的经验非常重要。

  大竹园长强调了在进行品川区幼保一体化时,为了在物质丰富的时代建设可以使孩子们共享空间•时间•朋友的幼儿园,需要考虑到接近家庭环境的要素和融入自然的要素。这正是我们一贯提倡的所谓"关爱儿童设计"。

  研讨后的答疑中,孩子患有轻度发育障碍的母亲的提问和看似大学老师的人的"高级认知"的提问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对前者的提问,小泉先生给与了回答。他说,该患儿为高级机能发育障碍,如果精心细致地进行教育的话也能培养成科学家。最后他还提到,过去自己出席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奖者参加的会议时,所有获奖者看起来都像有发育障碍。对于"高级认知"的提问,秋田教授回答说:孩子们在反复进行的体验过程中,通过自我观察学到了学习方法。研讨会也就此结束。

  研讨会结束后,我也有了几点想法。正像孩子要独立生活就需要通过"他心理论"(Theory of Mind)来培养其观察别人的行动后就可以理解其意思的"同感之心",要想培养孩子的"爱科学之心"就需要"物质理论"的作用。我认为孩子本身具有可以产生"他心理论"和"物质理论"的基本神经系统。运用该系统,孩子4-5岁前可以产生"他心理论",同样"物质理论"也必须产生。我认为 "他心理论"和"物质理论"的形成基础应该是相通的。该形成基础可能是在幼儿时形成的"基本信赖(Basic Trust)"。如果没有"人类是和平的,周围的人都可以信赖"这样的"基本信赖",就不可能会有"同感之心";同理,如果不相信"1+1=2"、"太阳从东方升起"等基本原理的话,算术就不会成立,我们的生活也就无法想象。

  小泉先生的"新脑"和"旧脑"的发言也非常重要。从脑进化来看,"新脑"是在"旧脑"的基础上产生的可以处理理性•理智精神活动的新皮层。"旧脑"是可以处理本能•情绪的神经活动的大脑边缘系统,它是在"生存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存脑"是身体低级神经系统的中心。简言之,脑为了更好地控制身体,从"生存脑"进化到"本能•情绪脑",进一步进化为更高级的"理性•理智脑"――我们人类的大脑。

  因此,使大脑边缘系统活性化不仅可以改善"生存脑"的机能,也可以使"新脑"的机能得到更好的发挥。让孩子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玩的乐趣和生存的乐趣,就可以使其大脑边缘系统得到活性化。这样也就能够使其控制身体和情感的神经都得到最大的刺激,这种状态下,不仅适于培养孩子的"同感之心",也适于培养它们的"爱科学之心"。与大自然的接触,玩智能型玩具等可以起到强化作用。

  此次大会没有触及的问题中,我认为运用语言、写文章、理解事物对培养孩子的心智也非常重要。婴儿期的孩子是通过语言的节奏•速度•抑扬顿挫等感性信息来进行交流的,当他们可以说话时,就也可以运用"理性信息"来进行交流了。这是因为人们认为只有给"物""事"赋予语言这一记号后,孩子才能开始进行理论性的思考。我认为从孩子的婴儿期开始给它们读儿童画报,渐渐地让它们自己读各种图书,特别是图书的种类不仅仅限于动植物,应该广泛的阅读比如自行车•汽车等相关的图书,这样就可以强化培养"爱科学之心"。能给孩子带来强烈触动的野外体验、实验体验等对于培养"爱科学之心"有更大的意义。

  不管孩子长大之后要做什么工作,在其婴幼儿时期,通过"物质原理"来培养其"爱科学之心"与通过"他心理论"来培养其"同感之心"同样重要。


 

  

交流过程中的肢体行为:同步化现象 (2007/07)

  

  本月6月23日星期六播出的NHK晚间节目"新人体之谜"请来了岗山县立大学的渡边富夫教授,渡边教授就交流中"点头"的意义进行了讲述,并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与此相关,在本期的所长寄语中我想就"交流与肢体行为"这个话题,特别是"同步化现象"谈一谈我个人的看法。之所以选择这个话题,还因为我和渡边先生在儿童研究领域有着近30年的深交。

  我们人类生活在家庭、社会这样的集体之中,人们之间相互交流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作为交流的手段,人类有幸经过漫长的进化历程获得了"语言"这一工具。但是,我们很容易发现"语言"并不是唯一手段。像挥挥手、点头等肢体行为也可以表达"知道了"这样的语言意义。也许人类的交流进化正是从手脚、身体的行为开始的。

  人类的交流手段可以分为"音声"(口语等)、"行为"(身姿、手势等)、"记号"(文字、图形等)三大类。如果将交流手段统称为"语言"(language),这三类则可以叫做"音声语言"(speaking language)、"行为语言"(behavioral language)、"记号语言"(symbol language)。另外,如果把音声语言作为交流手段的主体,我们又可以将交流分为"音声语言交流"(verbal communication),和通过音声以外的方法,行为、文字、符号等进行交流的"非音声语言交流"(non-verbal communication)。

  非常有趣的是,最近的研究表明:如果你能够较好地使用手语一样的手势的话,婴儿也能够理解其含义。这就是所谓的宝宝手语。还有,20年前的研究报告显示,手语中也存在语法等规则。就在上个月末于大宫举行的日本婴儿学会的婴儿交流主题研讨会上,研究发育障碍婴儿教育问题的专家还发表了手语相关的研究。我想可能手语等行为语言也在使用大脑中的语言神经中枢(音声语言的处理系统)。

  如果我们把交流中所传递的内容统称为信息的话,关于信息的分类可能大家各有所见,我个人认为可以分为:"理性信息"(logical information)和"感性信息"(sensitive information)。所谓的"理性信息"是指"1+1=2"、"A是B"等逻辑信息;与此相反,"感性信息"是指能够引起"体贴"、"害怕"等情感现象的信息。因此,"理性信息"可以用语言表述出来,并且可以转化为计算机语言(1,0),通过计算机来处理。而"感性信息"只能通过人类的心灵来感知。

  脑作为处理信息的器官,在此我们来看一下它和"理性信息"、"感性信息"的关系。人脑的原型始于脊椎动物的"生存脑"(例如鱼类、爬行类动物,它们的脑是控制身体活动的中心系统)(译者注:"生存脑"又叫"爬行脑",支配与本能有关的行为)。到了原始哺乳动物,群体生活的开始和生存竞争的激化,使"生存脑"的机能得以进化,出现了可以处理本能、情感信息的大脑的边缘系统,"生存脑"进化为"本能•情感脑"(译者注:"本能•情感脑"又叫"哺乳脑",它与人类情绪活动关系密切,是从哺乳动物开始发展起来的)。到了高等哺乳动物,为了适应自然环境、维持社会生活所必需的亲子关系•朋友关系等,"本能•情感脑"周围又出现了可以处理理性•感性等心灵情感的新皮层。这样既可以控制身体活动,又可以控制心灵情感活动的"理性•感性脑" (译者注:"理性•感性脑"指的是"大脑皮层",它能够对爬行脑和哺乳脑起到控制作用)就出现了。我们人类的脑处于进化的最上层,它使我们不仅可以比其他动物能够更好地生存,还使我们建立了人类的文明和文化。我认为"感性信息"是通过脑三层构造中的大脑边缘系统来处理的,而"理性信息"则是通过新皮层来处理的。可以说脑为了使其肢体控制系统更好地发挥作用,经过漫长时间进化了其情感控制系统。

  即使这么解释可能大家还是不能理解"感性信息"和"理性信息"的关系,如果我们来看一下语言尚未发达的婴儿,特别是刚出生的婴儿和妈妈的交流,可能会找到其答案。请大家想象一下妈妈看着自己可爱的孩子跟他说话的场景,比如:妈妈对孩子说:"○○宝宝,好孩子"。婴儿尚不懂语言,也就不可能理解妈妈说的"○○宝宝"、"好孩子"这样的话语。可是,此场景下,妈妈所使用的音声语言的节奏、速度、抑扬顿挫、旋律等都与跟孩子的父亲或其他人说话时不同,语言中充满了爱。妈妈通过把发话内容"理性信息"加载于节奏、速度等"感性信息"之上传达给孩子。而婴儿应该是生来就能理解"感性信息"。因为大脑边缘系统的进化在新皮层出现之前已经完成。孩子真正能理解发话内容中的"理性信息"要到1周岁以后。正是反复地给与婴儿"感性信息"和"理性信息"的刺激,婴儿才学会(记住)语言的吧。

  以上对交流中传递的信息进行了叙述。交流中也会使用肢体行为,关于这一现象大家从上面的叙述中是否已经有所体会,请再回想一下人类全部的情感控制系统是为了更好地控制肢体控制系统才进化而来的。这里所说的肢体行为是指"挥手"、"点头"、"身姿、手势"等等。另外,考虑一下戏剧、舞蹈等艺术作品中的肢体行为,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感性信息"非常丰富。可以说,通过"感性信息"的交流可以达到传递心声的目的。

  我们在考虑交流中肢体行为的意义时,也可以从母子关系的观察出发。以下通过我本人的经历来说明一下。我从70年代后期开始着手婴儿的行为研究。在那以前,我阅读了一篇美国学者的论文从中受到启发。该论文报告说:经过仔细调查婴儿自发性的手的行为后发现,婴儿被妈妈的发话所吸引,其手的行为与妈妈的发话具有同步性。我的想法是使用高技术来更具体得显示这种同步性。这里所说的高技术是指利用电脑进行的图像处理技术,也是我和当时东京大学工学系的石井威望教授的研究小组进行的共同研究中所使用过的技术。而上文所提及的渡边先生正是当时的研究生。

  我们的共同研究取得了成功,非常科学地证明了婴儿的手的行为的节奏不断与妈妈的声音的节奏相一致。这种节奏互相吸引而达到一致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同步化现象"(entrainment)。

  人作为生物学的存在,其身体的节奏与声音的节奏互相吸引逐步同步的现象非常有趣。大家都知道,东京人乘飞机去纽约的话,就会有时差反应。那是因为人体的节奏已经适应了东京的早中晚的时间节奏,而时差的存在造成人体的节奏与纽约的早中晚的时间节奏不一致。而当与东京的时间节奏一致的身体节奏不断与纽约的时间节奏进行同步的结果,时差反应将消失。像时差反应一样,交流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同步化现象"就是其一,并且该现象从多种意义上说是人的生存的重要机制。

  上文提到的共同研究的成果,当时和渡边先生一起研究的东京大学小儿科的加藤明立即制作了英文原稿,并以研究者全员的名义投稿于美国的学术杂志。该稿件一次就通过了审查,并得到了对方的高度评价。此后,渡边先生继续研究,不仅手的行为、"点头"、"眨眼"、"表情"以至于呼吸、心跳的节奏变动之间也发现了"同步化现象"的存在。可以科学地判断交流中说话与呼吸的节奏相一致非常重要的。

  渡边先生还进一步提出了提高交流效率的各种方法,并制作了E-COSMIC(心灵相通的身体交流系统Embodied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Mind)。具体地说,就是用机器人等创造出可以通过点头等行为引起"同步化现象"的"环境(气氛)"的技术。交流中,肢体行为和音声语言的"同步化现象"可以提高交流效率的同时,还可以促进心灵之间的交流。例如:设想一个商量消费税怎么办的场景,通过E-COSMIC制作一个"同步化现象"容易实现的场景和一个不容易实现的场景进行比较发现,在"同步化现象"容易实现的场景下,可能较合理地实现高税率。对此,渡边先生在NHK节目中也作了说明。

  我们每天都进行的交流中,其实蕴藏着深奥的生命机制,这一点让人感慨。并且,交流的"环境"对交流的顺利进行也非常重要。


   

从灵长类学的角度研究人类
-- 纪念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成立40周年讲演会所感(2007/07/13)

  

  今年适逢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创立40周年,同时我们也迎来了日本灵长类学研究的60周年。为了纪念这样一个对灵长类学者来说意义重大的里程碑,分别在京都大学和东京大学召开了纪念讲演会。

  6月3日星期日,我出席了在东京大学弥生讲堂召开的主题为《人与人性的进化起源》的纪念讲演会。东京大学弥生讲堂为木造建筑,在现代化的今天比较罕见。在静雅的氛围下,5位世界著名学者进行了讲演。他们是: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所长 松泽哲郎先生(演讲主题:大黑猩猩的育儿)、京都大学理学研究科动物学专业人类进化论讲座 山极寿一先生(演讲主题:大猩猩等的社会性)、东京大学综合研究博物馆 诹访元先生(演讲主题:化石人类的人性)、美国亚特兰大埃默里(Emory)大学 Frans de Waal先生(演讲主题:"同感"的进化)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 Svante Pääbo先生(演讲主题:灵长类和人的染色体比较)。其中的Frans de Waal先生和Svante Pääbo先生被英国《泰晤士报》选入今年"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人"之列。

  我的专业并不是灵长类学,在此简单地将演讲会的内容归纳如下:人类从与大黑猩猩・小黑猩猩等灵长类的共同祖先中分化出来后已经走过了700万年,研究者们在研究人类这个漫长的进化历程中,为了回答"象征人类的人性是什么"的问题,不仅仅从化石的比较来分析,更进一步从遗传的水平加以分析,其结果使我们得以在各个层面上获得了该问题的答案。我从中感悟到:各种结论从侧面说明了地球上包括思想问题在内人类并不是唯一的"特别的存在",人类也可以从与灵长类的比较中看到人性丑陋的一面。关于这一点,在上个月的所长寄语中也有所触及。

  Frans de Waal先生的讲演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他讲到:"同感""共鸣"被普遍认为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精神机能之一。但各种研究成果表明,黑猩猩也具备这种高级精神机能,并且在进化的历程中这种高级机能的起源较早,像大象等哺乳动物就不用说了,在鸟类中也发现了其原型。我认为这种高级精神机能是在进化过程中由获得的各种基本精神机能组合而成的。并且,引起"模仿"行为的精神活动也与此有关。因为模仿可能是获得高级神经机能的途径之一,所以我们也有必要重新考虑一下新生儿的模仿行为。

  另外,Svante Pääbo先生的研究报告让我对其崭新的研究手段感到惊讶。在研究人类的另一个重要特征―语言时,Svante Pääbo先生将人类语言基因植入白鼠体内来调查白鼠的叫声变化。虽然无法判断白鼠叫声的变化是否直接与语言发音有关。可是,正是使用了这种方法来进行语言进化机制的研究才让我特别的赞叹。这样看来,大黑猩猩和人类的基因仅有1.2%不同的事实已经过时了。

  我本人之所以对灵长类学感兴趣,那是因为作为儿科医生的我对"育儿"感兴趣的缘故。那是1962-1964年,我在英国留学的时候,读了一篇珍・古道尔博士刊登在杂志National Geographic上的育儿观察日记 -- 纪录了他如何在非洲成功地喂养了大黑猩猩的婴儿。那以后,我便对灵长类学产生了兴趣。另外,这次松泽先生的"和爱一起走"的研究不仅局限于"育儿"的范围,与教育也息息相关,使我从中受益匪浅。它可以给我们提供思考为人类后代提供更好教育的线索。

  说起珍・古道尔博士,那已经是很早以前的事了。1979年的国际儿童年之际,我从某人寿保险公司的财团得到了一笔较大的研究费,组成学术研究小组进行了"育儿"研究。在我们召开国际研讨会以纪念为期2年的研究结项之际,我拜托松泽先生的恩师伊谷先生请来了珍・古道尔博士。该研讨会的成果由创元社1984年出版了《父母和孩子的亲情》,我认为作为育儿研究者尽到了自己的一份职责。

  作为补充,从1979年的国际研讨会以后,珍・古道尔博士每年都会来日本,并且先生的后援组织"The Jane Goodall Institute Japan"也在伊谷先生的儿子的帮助下成立起来了。出席了这次纪念讲演会,也使我回忆起自己与灵长类学者的旧交。


   

2007年壹岐日本摇篮曲研讨会所感(2007/06/15)

  

  由NPO法人(民间公益非营利组织)日本摇篮曲协会主办的日本摇篮曲研讨会于5月19日,20日在壹岐岛(壹岐市)召开。此间,19日在玄界滩海岸的弁天崎公园举行了摇篮曲音乐会,20日在乡浦壹岐文化大厅与研讨会同时举行了音乐会。从岛外、县外来了数百人,可容纳1000人的文化大厅几乎坐无缺席。可以说本届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日本摇篮曲协会是由西馆好子女士设立的NPO法人。我作为董事的一员,也认为摇篮曲运动是改变现在社会(缺少爱心)的方法之一,非常重要。像本次这样的活动,已经在金泽等地方城市举行过多次,但本次由于壹岐岛的地理位置优势,不仅得到了长崎县的大力支援,也得到了周边县市的支援,大会的成功是众望所归。我也非常荣幸被邀请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在壹岐岛的两天,天气晴朗,虽稍有寒意,但初夏的海风让人心情愉快。19日,阳光明媚,家长孩子、小伙伴们坐在公园的草坪、椅子上,欣赏了红鼓、日本•菲律宾•台湾•韩国的摇篮曲、合唱等演奏。最后,以传统的壹岐神乐结束了第一天的活动。晚上,各个活动小组举行了交流会。

  第二天上午,在宽敞的大厅里召开了题为"复苏吧!摇篮曲"的研讨会。在西馆女士的主持下,市川森一(剧本家)、小林美智子(幼儿医生)、山折哲雄(思想家•哲学家)和我进行了讨论。由北原白秋的稍有恐怖文学色彩的童话引出话题,之后集中讨论了作为"育儿歌曲"的"摇篮曲"在现实社会的意义。最后大家达成共识,一致认为:重唱摇篮曲对改变现在社会非常重要。

  我提议应该把摇篮曲的歌词内容和歌曲的旋律•节拍•速度•抑扬等区分来考虑,另外,在考虑摇篮曲的效果和意义时,也应该把不会说话的幼儿和已会说话的儿童区分来考虑。研究和调查表明:对于母亲来说,摇篮曲具有缓解育儿疲劳、获得内心平静,和提高育儿动力的效果;对宝宝来说,虽然不同的摇篮曲效果不同,但普遍具有"使其高兴的力量"(摇篮曲)和"使其入眠的力量"(催眠曲)。下午的音乐会以独唱和吉他的演奏为中心,歌曲轻快乐人心扉,令全场沸腾。

  众所周知,日本社会存在着形形色色的诸如虐待儿童等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应该在家庭、社会范围强化人际关系,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作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可以考虑普及摇篮曲。有必要复苏在我国传唱的各地的摇篮曲,使到处都可以听到摇篮曲的歌声。同时,也可以考虑创作符合时代的新摇篮曲,比如爵士舞曲,曼保舞曲等。

  提起壹岐岛,住在东京的人可能会认为非常远,其实从福岗坐快艇1个小时就能到。据说壹岐岛最早从神话时代就为人所知,也作为日本和朝鲜的交流中转站的最前线,驻札过士兵。11世纪到13世纪,由于南蛮人和蒙古人的入侵,壹岐岛又时常成为战场。到了16世纪,成为平户松浦藩的领地,除了传统的渔业,捕鲸业和食用牛的饲养业等新产业也开始得到开发。壹岐真可谓历史悠久。

  现在成为壹岐市,人口3万多。岛内自然环境优越,地形平稳。全岛由美丽海港的城镇和被山丘间的丛林环绕的农家部落构成,城镇和部落之间由可通行汽车的公路连接,交通便利。岛上也保留着天然的自然风景。清晨,黄莺叫我起床;夜晚,交流会结束后来到萤火虫的栖息地,黑夜中忽明忽暗的荧光和天空的星光交相辉映,不禁让我想起儿时杉並区善福寺河边的萤火虫。

  在回程的快艇中,想到本次"2007年壹岐日本摇篮曲研讨会"的成功,我认为现在正是NPO有效发挥各地的特长,利用摇篮曲以及各种玩具、小儿画报等工具,在家长和左邻右舍的共同参与下,大力开展一项孩子"从玩到学"的全民运动的大好时机。这样一定会为解决现有的儿童问题,为复苏社会的爱心助一臂之力。



   

女性和男性一起来思考如何建立以女性为中心的社会(2007/05/18)

  

  尽管社会的少子高龄化问题日趋严峻,但是日本已经在全体公民的努力下实现了社会的富裕和繁荣。也许人们已经开始认为不再需要更多的富足了。对此,我们只要看看堆积如山的生活废弃品就会明白了。以食品为首,衣料、电视机・冰箱等电器产品、大至汽车,生活废弃品种类繁多。现在就快连扔的地方都找不到了。真是「mottainai(太浪费)」了。

  显然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粮食归功于栽培・养殖技术和遗传基因工学的进步,衣服归功于有机化学等科技的进步,电器产品则归功于电器工学的进步。而归根结底,这些科学技术是以要素还原论为基础的。要素还原论始于以笛卡尔所倡导的"我思故我在"的自他分离思想为基础的客观地思考"事物"的哲学思想。但是,这一理论也会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造成过度的个人主义,助长所谓的在富裕社会中追求奢华的拜金主义思潮,引起各种各样的问题。

  特别是富裕在某种意义上构筑了一个不用顾及与其他人的关系也可以生活的社会,这与个人主义的想法相辅相成,从而导致了人际关系的淡薄。并且这种倾向在人口集中的大都市尤为明显。换句话说,就是社会变得没有关爱,冷漠无情。电车里不给老人和孕妇让座的年轻人等就是其集中表现。这不禁让我怀念起孩童时,若是自家做了天麸罗,就会拿些分给邻居吃。

  这一理论甚至会对人的行动也产生很大影响。诸如社会上频频发生的杀人・暴力等犯罪问题,学校里多发的孩子欺负人・暴力等教育问题,父母虐待子女的儿童虐待等问题,都是其具体表现。甚至有人担心如此下去的话社会将会崩溃,国家将会走向灭亡。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重建日本社会,才能使国家充满活力呢?我个人认为应该超越现在盛行的育儿支援强化政策、男女平等参与型社会,建立女性中心型社会。不是现行的以男性为中心,男性主导的社会,而是毅然地构建起以女性为中心,女性主导的社会。这样的话,整个社会将变得温暖,人际关系融洽,安泰平安。育儿问题和少子化问题也自然而然将得到解决。

  "人生来就有权利",大宪章中列出该条文后的800年人权社会的潮流中,终于出现了男女平等的理念和男女共同参与型社会的构想。可是,我从进化论或人类学的观点出发提议建立女性中心型社会。比男女平等更进一步,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的话,我想也不能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和共同参与。

  500~600万年前,人类从和黑猩猩的共同祖先中分化出来,经过猿人、原始人,进化为现代人。而200万年前,选择了类人猿进化历程的共同祖先分化为现在的大黑猩猩和体型较小的一种小黑猩猩(bonobo)。灵长类学者通过比较现在的大黑猩猩和小黑猩猩发现它们之间存在一个重大的不同。

  著名灵长类专家珍•古德尔(J.Goodall)曾经在学术会议上报告:现在的大黑猩猩好斗、冷酷、擅长权术;它们以雄性为中心,争夺首领的斗争异常残酷。据说该报告刚被发表时没人相信那是事实。与大黑猩猩相反,小黑猩猩以雌性为中心,它们热心、善良;它们的社会平等、和平。当然,除此之外,大黑猩猩和小黑猩猩在雄性•雌性的行动方面也存在着各种有趣的差异。

  我们认为与大黑猩猩和小黑猩猩有着共同祖先的人类应该既具有小黑猩猩温和﹑善良的一面,又具有大黑猩猩好斗﹑冷酷的一面。所以,人类的行动中既有亲善﹑友好的,也有血腥杀戮﹑运用权术争权夺利的。看一看报道伊拉克现状的电视新闻,谁都会有同感吧。另外,人类﹑大黑猩猩﹑小黑猩猩的DNA的一致率高达98%的事实也从侧面支持了我们的看法。

  正如人类﹑大黑猩猩﹑小黑猩猩的外表不同一样,它们的想法及行动的差异也是经过数百万年在其生活环境和遗传基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现代人类社会的形态也是经过漫长时间形成的,要将其从男性中心的形态转变为女性中心的形态必定需要相当的努力才能实现。回首人类的历史,虽然现在是男性中心的社会,但是过去也有过女性中心型社会;就是现在,在传统文化的社会中也存在女性中心型社会。

  在日本历史上,8世纪由元明天皇开创的奈良时代可以称作女性中心型社会。该时代,8位天皇中有4位为女性,她们分别是元明﹑元正﹑孝谦﹑称德天皇。大概从710年迁都平城京到784年迁都长冈京间的70年左右。其后,日本自古以来的律令制因为从中国导入的法律制度而改变,女性中心社会也就此告终。

  正如神话中说天照大神身为女性创造了国家的基础一样,日本社会可能本来就是男女差别小,女性所受到的社会评价高的社会。虽然奈良时代因皇位继承﹑政权争夺而波澜不断,但是外交上派遣了7回遣唐使,文学上出现了古事记•日本书记•万叶集等巨作,艺术上也出现了天平美术的盛世。可谓外交•学术•艺术的鼎盛时期。如果将这些都归功于女性天皇掌权下的女性辉煌社会的话可能不切合实际,不过从孝谦天皇的母亲即圣武天皇的皇后----光明皇后为了普及佛教而开展的写经工作,为了救济弱者和病人而开展的福利事业来看,当时的社会确实因此呈现出女性的善心,和向善之心。

  我一想到日本文明史中有过这样的女性中心型社会,就会感到我们对待女性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当然,要把当今的日本建设成为女性中心社会还有很多问题。但是,我还是认为如果我们彻底转换思想,集中男性和女性的智慧,同时有效利用日本的先进科学技术的话,女性中心型社会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参考文献
Frans de Waal, "Our Inner Ape",「あなたのなかのサル」、藤井留美译 早川書房、2005



   

给"弃婴邮箱"起个更好听的名字(2007/04/13)

  

  在日本,"弃婴邮箱"的话题现在很受关注。以熊本的某所医院模仿德国的弃婴邮箱,挽救弃婴为开端。在欧洲,不仅仅是德国,匈牙利、澳大利亚、捷克、比利时、意大利等地也有同样的事件发生。因为熊本县的当局者跟日本政府都阐述了不反对的想法,所以也有可能在日本得以扩展。然而不仅仅是日本,在世界育儿日益发展的当今社会走到这种地步不得不说是件很遗憾的事情。

  1989年,在800年的人权历史中,儿童权利条约终于在国联得以批准。"儿童权利条约"视"弃儿"为"儿童虐待"的一种,和身体虐待、心理虐待、性虐待、育儿放弃之同类。在谈论弃婴邮箱问题时,必须站在"儿童权利"的立场上加以考虑。婴儿一旦被生于人世,"养育权"和"被养育权"就发生,无论发生任何情况,这一点是不变的。

  可是,无论欧洲还是日本,在各自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弃儿"的历史由来已久。葡萄牙传教士兼医生的Almeida于丰臣时代的中叶(1550年代)来到日本,在大分县的川原屡屡发现婴儿的尸体,其中的大部分是刚生下不久就被遗弃的婴儿。因此,Almeida为拯救被遗弃的孩子,在大分建立了医院和孤儿院。

  这让我想起,上世纪70年代,我作为儿科医生在东京大学附属医院工作。当时,频频发生被放在投币式存放柜中的弃婴事件,引起了日本整个社会的瞩目。二战后经过了20年,日本生活变得富裕,在车站里也有了方便的投币式存放柜。在此之前,付了钱就可以"暂时寄存",而且这些手续可以不通过人,只要投进几枚百元硬币就可以将物品安全的存放在金属箱里直到取走为止。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被抚养或是不愿被抚养的婴儿被遗弃在存放柜里,里面一定有存活了几天的婴儿,也有奄奄一息哭泣的婴儿•••如此的"弃婴"现象跟时代一同随着政府的行政制度、宗教观念、社会思想的变化而变化。

  当然,可以想像,多数弃儿的母亲的心情很复杂,很沉重。过去,有不少母亲认为自己贫穷而抚养不起孩子,于是悄悄地把婴儿和漂亮的婴儿服一起放在寺庙或有钱人家的门口。但是,把孩子遗弃在路边或投币式存放柜里,让我感到无法容忍。

  "弃婴"在英文中被称作"foundling",是"被发现地小可爱"的意思。日文的"遗弃"是针对母亲,而英文的"foundling"是针对发现方的一种表现。在欧洲,婴儿常常被遗弃在教堂里,这可能跟基督教对"弃婴"很和善有关系吧。

  20世纪60年代,在我留学了3年的伦敦的小儿医院也是如此。欧洲古老的小儿医院多数是从弃婴设施发展而来的。因此,德国在医院里设立"弃婴邮箱"的这种想法可能由小儿医院跟"弃婴"的关系而来的吧。

  基督教的文化中都出现了弃婴问题,那么在日本发生的投币式存放柜事件也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最近"弃婴"问题成为全世界的问题。可是名字叫"弃婴邮箱"的话,总觉得婴儿成了被处理的东西,不贴切。如果为了挽救婴儿的生命而在妇产医院或医院里设立弃婴邮箱的话,要给它起一个更"好听的名字"。在熊本有人将之命名"鹳鸟之摇篮",希望大家也来一起想想,起个好听的名字。



   

让21世纪成为孩子的世纪
----写在纪念CRN成立10周年国际座谈会之后(2007/03/02)

  

  为纪念CRN成立10周年,2月3日在国联大学U Thant国际会场召开了名为"从'儿童科学'的角度看少子化社会"的国际研讨会。会场高朋满座。CRN以"儿童科学"为中心,以将关心儿童的研究人员、实践家通过因特网相连为目的,于去年4月已经成立10周年了。10年里举行了各类讲座和集会,邀请国外专家来日的大型国际会议,这已经是第四次了。此次大会以东亚各国的"少子化社会"为议题,共有2名中国学者、2名韩国学者和3名日本学者参加了研讨。

  大会伊始,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大江健三郎先生作了题为"儿童----'人类未来'的典范"的特别演讲;之后,中国工程院院士、脑科学专家,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教授以"借鉴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促进儿童社会情绪能力的培养"为题作了基调演讲;下午还举行了公开座谈讨论会。

  这次的寄语,我想谈一谈自己对公开座谈讨论会的感想。此次纪念大会的全部内容,日后将以报告的形式发表。

  现在,东亚的日本、中国、韩国都面临着少子化问题。当然,中国是因为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而导致少子化,是个例外。而韩国和日本则在经济发达、社会富裕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少子化现象,并且韩国要比日本的形势更加严峻。

  暂且不谈中国,在韩国和日本,像多年以前那样,儿童的人数会逐渐增多这样的现象估计是不会发生的。至少在日本,甚至可以说肯定不会发生这种情况了。因此,现下我们必须考虑的就是:为能维持当前的社会经济和生产力,除了需要努力改善少子化问题之外,我觉得更重要、更现实的做法应该是如何做好当前儿童人数减少下的"儿童关爱设计(Child caring Design)"。

  这里所说的"儿童关爱设计",包括建立关心儿童、为儿童着想的社会,设计一个让儿童看来很美好的社会这些方面。这也是意味着建立一个能够让孩子身心都健康成长、充满"生存之喜悦"的社会。可以说,这在认同了儿童权利的现代社会,是理所当然应该做到的事。

  为达到这个目标,必须首先将"儿童科学"(Child Science)的概念体系化。换句话说,为了准确把握儿童"作为生物学的存在而出生,作为社会性存在而成长"的特点,应该融合小儿学、脑科学等自然科学和育儿学、保育学、教育学等人文科学为一体,文理融合的学科----"儿童科学"。并从让关心儿童的所有人共同享有这门学科,推行我们上述的倡导。

  社会的儿童关爱设计,从国际化的角度来看也是很重要的。在某种意义上,20世纪初期爱伦•凯提出的"让20世纪成为儿童的世纪"这一呼吁未能实现,也是其佐证之一。我们这个世纪的存在方式要以儿童为中心,推进儿童关爱设计。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世界各国之间和平的基础,并最终实现世界和平。现下,从世界的现实来看,我认为只有这样做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出发点。我在本次研讨会的开幕致词中,也正是出于上述考虑,才发出了"让21世纪真正成为儿童的世纪!"这样的呼吁。

  10年来,CRN在倍乐生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日文版、英文版、中文版三个网站,取得了巨大发展。月点击数也正逐渐逼近百万大关。可以说也正是因为有了大家的厚爱和支援,才走到了召开这次十周年纪念大会的一天。因此,请允许我借此良机,向倍乐生公司以及所有支持CRN的朋友表达我深深的谢意。



   

介绍JaSPCAN(2007/01/19)

  

  看到"JaSPCAN"这个词,也许有人会想"这是什么意思"?它是 Japanese Society for Prevention of Child Abuse and Neglect,即"日本防止儿童虐待学会"的简称。其来源是"国际儿童虐待防止学会"被称作"ISPCAN",所以模仿它,称作"JaSPCAN"。

  最初,这个学会是应任职于JaSPCAN高层的小林美智子博士和斋藤博士的邀请,于1996年4月以我为中心,以研究会的形式发起的。10年过去,现在发展成学会,我又将会长的接力棒传给了仍然干劲十足地活跃在大阪府立母子保健中心的小林美智子博士。

  我第一次亲眼看到"儿童虐待"是在美国实习时,值夜班的急救室里。当时是1954年11月,在一个母亲说是从床上掉下来因而受伤的婴儿身上,有新旧骨折共存的现象,这是被虐待的症状。这件事使我不禁去想:为什么如此残酷的事情,会发生在富裕的战胜国----美国,并且它还是一个基督教的国家呢。这种虐待,跟贫困社会的虐待问题性质不同。

  进入1960年,美国儿科医生Kempe把在儿童医疗中出现的这类事例称为一种病,并扩大发展成今天的"儿童虐待----'child abuse(maltreatment)'"。即把身体虐待,心理虐待,性虐待,育儿放弃等各种现象归纳为"儿童虐待"。我左思右想,觉得虽然原因不明,但是这可能跟人的本性之类的东西有关联。

  从脑的进化过程来看,发怒、不安等感情程序与食欲、性欲之类的本能程序,为了战胜生存竞争;爱、温柔这些情绪为了繁衍后代、维持集体生活,我们认为,它们都是为使生命程序能够更强壮、更有效的工作为目的而进化成的心智程序,被称为大脑边缘系,存在于原始脑中。再进一步进化,理性、知性的程序在新皮质中产生,从而可以控制本能及感情程序。可以说,这样我们作为人类才能经营现在这样文化、文明都非常丰富的生活。虐待孩子的家长是因为变得没法用理性和知性来控制感情程序,所以才产生了虐待。这种现象应该说是某种恰当行动的程序变成了不恰当的程序,心智程序的错乱是其原因。

  要解决"儿童虐待",我们倡导的"儿童科学"是很必要的。这反映在,现在的JaSPCAN里,拥有医疗、福祉、教育、心理、法律、司法、警察等众多领域的相关会员,是一个跨学科、综合性的文理融合的学会。我认为,"儿童虐待"才是"儿童问题"中最大的问题,我们所倡导的儿童科学以外的做法是无法解决的。

  幸运的是,我们的会员人数在10年间增长了5倍,达到约2000人。其中,保健医疗领域人数最多、占30%,这里面又是医生居多、占了一半以上;其次是福利领域、占20%以上;另外,教育界人士接近20%;之后是心理、法律界人士。按都道府县的划分来看,东京和大阪较多,占15%。这是因为建立JaSPCAN的骨干民间团体都是成立于东京和大阪的。在东京有斋藤学博士,在大阪有小林美智子博士作召集人。

  针对儿童虐待问题必须要做点什么,最先提倡这一活动的人当中,医疗界的相关人士为数不少。美国,有儿科医生Kempe;在日本,以精神科医生为中心,从1970年代起就以池田由子博士、斋藤学博士为先河进行研究。当然,日本的儿科医生也相继参与报告了"爱情剥夺症候群"----即"育儿放弃"的病状,并积极加入到解决儿童虐待问题的队伍里来。

  以JaSPCAN在东京召开的第一次学术集会为开端,不分先后顺序还在大阪、横滨、和歌山、宇都宫、名古屋、神户、东京、京都、福冈、札幌及日本其它大城市召开。去年12月是在仙台。在那次学会上,我们认识到,尽管我们建立了作为非营利组织的"儿童虐待"对策组织,但是其对于解决问题并未产生太大的,值得期待的效果。JaSPCAN的高层认为,必须通过召开学术集会使其发挥更加切实的作用。今年的学会,将在三重县津市召开。我们希望能尽力断绝存在于日本社会的"儿童虐待"。



 

作者简介

小林 登 (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国立儿童医院名誉院长、CRN儿童研究所名誉所长)

小林 登 日本儿童学会名誉理事长、日本婴儿学会名誉理事长、日本母乳哺育学会名誉理事长、日本防止儿童虐待学会理事。195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医学部。历任国际小儿科学会会长、国立小儿医院医疗研究中心第一任中心主任、国立小儿医院院长等职。曾获日本医师会最高优秀功劳奖(1984年11月)、每日出版文化奖(1985年10月)、国际小儿科学会奖(1986年7月)、瑞宝章二等勋章(2001年秋)、武见纪念奖(2003年12月)。
  • weibo

PAGE TOP